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药物
头孢菌素的分代及其抗菌活性比较
分代
临床常用品种
抗菌活性
对β-内酰胺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菌 G—菌
的稳定性
第一代
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林、 头孢拉定、头孢硫脒
+++
第二代
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 头孢尼西、头孢雷特
++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
第三代
头孢地嗪、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头孢匹胺、头孢甲肟、头孢磺啶、
合成抗菌药
氟喹诺酮类 硝基类
磺胺类
国内临床各类抗感染药物应用比例
抗菌药物
比例(%)
-内酰胺类 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
50.9 31.9 19.0
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脂类
19.6 8.4 4.0
其他
17.1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式中具有β内酰 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这一大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 性强、毒副反应少、临床疗效好的共同特点。目前 在临床上已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这一类抗生素中 新药不少,但细菌的耐药性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 由质粒介导的-内酰胺酶
➢ 水解青霉素类,一、二、三代头孢菌素
➢ 被-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CA)所抑制
➢ 产ESBLs细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
病死率
致病菌之一(大肠埃希菌和
0.4
肺炎克雷白杆菌 0.2
0
非ESBL
ESBL
AmpC 酶 特点
➢ 往往在抗生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过程中诱导 产生,并有可能选择出持续高产AmpC 酶的突变株
分为: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 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
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 病原体对多种化疗 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耐药性(抗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钝化酶(合成酶) 2.抗菌药物靶酶/位改变 3.改变胞浆膜通透性:外膜孔道蛋白缺失;主动外排系统
+++
++~+++
√
×
×
酶抑制剂复合剂要求
1.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对酶不稳定 2.酶抑制剂与配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药代参
数相近 3.配对比例最适
常用的酶抑制剂复合剂
氨苄西林 舒巴坦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 头孢哌酮 克拉维酸 舒巴坦
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
优力新
肠杆菌科 ++
绿脓、沙雷
不动杆菌
肠球菌
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药物
抗菌药物的治疗地位及存在问题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磺胺药(1935年)、青霉素(1941年) 种类多(200+),临床应用面广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多不合理情况
严重药源性疾病 医疗资源浪费 抗菌药物滥用所造成细菌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
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6、肾毒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3、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Imipenem) 美洛培南(Meropenem) 帕尼培南(Panipenem)
➢ 广谱、强效、耐酶、抑酶。包括产ESBLs和AmpC 酶菌株有抗菌作用。
➢ 对产金属酶的细菌如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屎肠球 菌和黄杆菌无效
体液(除外腹水、 痰、胎盘)
胸水、骨、 关节、胎盘、
乳汁
18
均衡
23
骨、关节、胎 盘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ampicillin,氨苄青霉素) 阿莫西林(amoxycillin,羟氨苄青霉素) 特点
1.广谱,对G+和G-菌均有杀菌作用;但对铜绿 假单胞菌无效。
2.耐酸,可口服 3.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1.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的特点: ①窄谱:G+球、杆菌,G-球菌、螺旋体 ②不耐酸、不耐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
皮葡萄球菌对其普遍耐药; ③变态反应反生率高,用药前必须作过敏原皮试; ④ 青霉素可肌注或静脉给药
耐酶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等 ➢ 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 耐酸(除甲氧西林外),可口服,胃肠吸收好 ➢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抗菌活性低。 ➢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所致严重感染。
➢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类(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 ➢ 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 ➢ 药物与代谢物转运体家族(drug/metabolite transporter,DMT) ➢ 多重药物与毒物外排家族(multidrug and toxic compound
2.混合感染:G+与G-,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包 括腹腔、盆腔、口腔感染
+
头孢咪唑
第四代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克定
++
+
耐青霉素酶
++ 耐青霉素酶+ 头孢菌素酶
(除外孟多、 +++ 替安、哌酮)
++++
AMPc酶+部分 ESBLs
各代头孢菌素作用比较
1、对革兰氏阳性菌:第一代﹥第二代﹥第四代﹥第三代 2、对革兰氏阴性菌: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3、厌氧菌: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 4、铜绿假单胞菌:第四代﹥第三代 5、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ESBL
AmpC
耐药谱 多重 多重
对三代头孢
多耐药
耐药
头孢吡肟 多敏感
敏感
哌酮/舒巴坦 大多敏感 耐药
头霉菌素 敏感 耐药
碳青霉烯类
敏感 敏感
碳青霉烯类酶 (金属-内酰胺酶)
v能够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的几乎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 v主要见于拟杆菌、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军团菌等, v是目前抗菌化疗中尚未突破的难点。
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阿洛西林(azlocillin)、芙布西林(furbenicillin) 特点:
广谱,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不耐酸,不能口服。 不耐酶 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全身感染,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沙雷菌
需氧G+b 白喉杆菌 其他棒状杆菌 李斯德菌 需氧g--c
卡他莫拉菌、淋球菌 脑膜炎奈瑟球菌
需氧g--b 肠杆菌科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变形杆菌属 沙门、志贺 阴沟、产气 聚团肠杆菌 枸橼酸菌属 沙雷菌属
非发酵菌
不动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 嗜麦芽窄食 单胞菌 黄杆菌属 嗜血杆菌属 军团菌属
厌氧菌g+c 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
++
嗜麦芽窄食
单胞菌
中枢感染 +
力百汀 ++
++
特美汀 舒普深 特治星
++~+++ +++ ++~ +++ +++
++~+++ ++~+++
++~ +++
+++
+++
+++
+
酶抑制剂复合剂适应证
1.革兰阴性杆菌产酶株、耐药株包括部分产ESBLS菌株、 非发酵菌所致各种感染,主要为严重感染、院内感染、 免疫缺陷者感染。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 舒巴坦(sulbactam)和 他(三)唑巴坦(tazobactam)。
该类药本身没有或仅有较弱的抗菌活性,但能抑制‐内酰 胺酶,从而保护‐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抑酶作用 入CSF 国产
舒巴坦 ++
√ √
他唑巴坦 克拉维酸
对产生不同 -内酰胺酶的菌株感染 治疗药物不一样
❖ 产 ESBLs: ➢ 碳青霉烯类、复合制剂、头霉素类等首选 ➢ 头孢吡肟相当部分稳定
❖ 高产 AmpC 酶: ➢ 首选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
❖ 产碳青霉烯类酶 (主要是金属酶): ➢ 一般避开 -内酰胺类抗生素
90年代后面临的耐药菌
PRSP MRSA(E) VRE VRSA ESBLs (超广谱-内酰胺酶) AmpC 酶 (高产头孢菌素酶) 金属酶 QREC
g+b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 难辨梭菌等(有芽胞) 双歧杆菌、丙酸杆菌、真杆菌等(无芽胞)
g-b 脆弱拟杆菌、产黑色素拟杆菌、其他拟杆 菌、梭杆菌
其他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卡氏肺孢菌、 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鸟、龟分 枝杆菌)
细菌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是细菌进化选择的结果.抗 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是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生 物现象。研究表明细菌、细菌产生抗菌药物 以及细菌耐药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的出现。 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有效、安全、经济、耐药性不易形成。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三个要素
机体状态(免疫器官功能) 感染部位、病情程度
流行情况 病原菌 耐药性
产酶
机体
细菌
药物
抗菌谱 药动学 药效学 副作用
三要素:细菌、机体和药物
细菌的分类
需氧G+c 金葡、表葡、其他凝固酶 阴性葡球、溶链、草绿链 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