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总结
稳定型心绞痛
手工制作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考点汇集:
最常用的无创(首选):运动负荷试验最准确:冠造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1.劳力恶化型
原为稳定型心绞痛,
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
2.初发型心绞痛
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并因较轻的负荷所诱发。
3.静息型心绞痛
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
发作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也属此列。
变异型心绞痛特点: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恰当的措施是
A.静脉滴注硝酸异山梨酯
B.静脉滴注尿激酶
C.口服阿司匹林
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E.口服阿托伐他汀
『正确答案』B
“早期保守治疗”“早期侵入治疗”早期进行介入评估
极高危组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争取在2小时内进行介入评估的临床情况是
A.发作时间较前延长
B.发作时间出现左心衰
C.ST段水平型下移
D.静息心绞痛发作
E.ST段下斜型下移
『正确答案』B
衰(摔)顽(碗)流室
早期进行介入评估
冠心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者,需要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至少为12个月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胸痛 1.心前区;2.休息及应用硝酸甘油不缓解
心律失常1.24h以内最多见,其中室早最常见;
2.早期死因:室颤;
3.下壁心梗最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心衰(1)前壁MI:急性左心衰,肺水肿(2)右室MI:急性右心衰,伴血压下降
休克:数小时至1周发生,主要为心源性,因心肌坏死,收缩力锐减所致。
心肌梗死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尖部闻及新出现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2.室间隔穿孔:听诊在胸骨左缘下段闻及粗糙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心脏破裂:心肌梗死后1周内是高峰,心电图表现为无脉电活动(电-机械分离),死亡率极高。
室壁瘤:影像检查:局部心缘突起,有反常搏动
梗死后综合征:心包炎,胸膜炎,肺炎,梗死后几个月或几周
出现时间h 峰值时间h 持续时间d 肌红蛋白1~2 12 1~2
肌钙蛋白CTnI、CTnT 3~4 11~24(24~48)7~14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4 16~24 3~4
治疗
①监护和一般治疗
②解除疼痛
③抗血小板治疗
④抗凝治疗
⑤再灌注心肌治疗
⑥抗炎症稳定斑块治疗
⑦改善心肌重塑
⑧预防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
A.抗心绞痛
B.消除心律失常
C.补充血量
D.心肌再灌注
E.增加心肌营养
『正确答案』D
一、解除疼痛选用下列药物尽快解除疼痛。
1)哌替啶肌内注射或吗啡静脉注射。
2)硝酸酯类:下壁MI、可疑右室MI或明显低血压,应慎用。
3)β受体拮抗剂。
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应慎用的治疗是
A.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B.口服氯吡格雷
C.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D.口服阿托伐他汀
E.口服阿司匹林
『正确答案』A
二、抗血小板治疗
(1)阿司匹林:诊断后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口服,以后100mg/d长期服用。
(2)ADP受体拮抗剂:诊断后立即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
三、抗凝治疗
通常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
尽早使用
四、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
原则:
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冠脉的血流量,挽救受损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和保护心功能。
方法:
1.溶栓治疗。
2.介入治疗(PCI)。
溶栓开始后3~24小时内进行介入评价,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尿激酶:静脉给药。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给药。
溶栓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①活动性内出血和出血倾向
②怀疑主动脉夹层
③长时间或创伤性心肺复苏
④近期脑外伤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病史
⑤孕妇
⑥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⑦血压>180/110mmHg
⑧糖尿病出血性视网膜病或其他出血性眼疾病
不能用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成功的临床指标为
A.胸痛缓解
B.心电图示ST段下降
C.频发的室性早搏
D.CK-MB峰值前移
E.窦性心动过速
『正确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