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性氟中毒最新版本

地方性氟中毒最新版本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4、轻度 牙齿釉质白色不透明区更广泛,但不超过牙 齿 面的1/2。有时牙齿边缘可带有少量淡黄色斑块。
5、中度 牙齿的全部牙面受损害,明显磨损。牙面 有黄 色或棕褐色着色和黑色,有的可见细小浅窝状缺损。
6、重度 全部牙面受损害,有分散或融合坑凹状缺 损以 至影响牙齿外形。着色广泛,呈棕褐色或黑色,可出现腐蚀 状变化。
磷灰石矿或冰晶石矿分布有关的。如辽宁、河南、 内蒙、山东、四川、河南、内蒙、山东、四川、云 南的昆明市,贵州、新疆等地区。
包括我们浙江分布在义乌、武义、德清、新昌等 地区。
地方性氟中毒
④ 地热和温泉高氟水地区 主要是地壳环境中的地热和温泉水含氟量超 标。在我国呈散在性的分布。
如辽宁、河北、山东、内蒙、陕西、新疆 、湖北、广东、福建、西藏等。
2、可疑: 釉质正常的半透明度有轻微改变,从少量的白斑纹到 偶 见的白斑点,多发生在门齿或第一恒齿磨牙冠尖端,即不能诊断为正 常也不符合极轻者。
3、极轻: 小的不透明的纸白色区不规则地散在于牙面上,但面 积 不超过牙齿面面积的1/4,常见于双尖齿或第二磨牙齿的顶端,白色 不透明区直径小于l~2mm。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在地球、地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元素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育。
在地球上某一个地区的自然界中的水和土壤中的某种化学 元素过多或过少:
使某一个地区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称 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在正常生活中已知有27种元素,其中已明确会引起动物和 人类得病的有10余种。
在1942年Dean对此作了适当修改,即将较重度与重度两级合并 为 一级,即为正常、可疑、极轻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六级。可疑者在计 算中不可例入病人。
目前为WHO推荐的分度诊断方法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氟斑牙Dean氏诊断法 1、正常: 釉质呈半透明和半玻璃样结构,表面光滑而有光泽,
通常 为光滑白色的或乳白色。
在亚洲地区:主要有印度、中国、朝鲜、日本 、斯 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土耳其等。其中分布面 最广,病情比较严重的国家是印度和中国。
地方性氟中毒
中国地方性氟中毒地理分布
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到目前为止, 除上海市和海南省尚未见到有关地方性氟中毒的报 道 外,其他各省份均有病区分布。
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正常牙齿
牙面釉质呈半透明和半玻璃样结构,浅乳白色,表面光滑,有光泽。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可疑 牙齿面上有少量的白斑纹,有时也偶见少量白斑点;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极轻度
牙齿面上,存在着小的有不透明的不规则的白色区散点,但 面积没有超过牙齿面的1/4,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特点
通常每人每日需氟量约1.0~1.5毫克,其中65%来自饮水,35%来自食 物。 在一定范围内,饮水含氟量越高,氟斑牙发生率越高。 据文献资料显示: 水氟在0.5~1.0mg/L时,氟斑牙率为l0%~20%; 水氟在1.0~1.5mg/L时,氟斑牙率为40%~50%; 水氟大于l.5mg/L时,氟斑牙率为90%~l00%。
如我们常说的碘、氟、砷、硒、钼、钴、铜、镍、铝、硼 等。
地方性氟中毒
概念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简称地氟病。 古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在我国流行年代很久远,根据 我国考古学的资料证实,10万年前就有地氟病人存在,在 全国开展流行病调查工作将近有100多年的历史。 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它是通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是 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全身 性慢性蓄积性中毒。
轻 度
牙釉质不透明区白色(点)存在广泛,但没有超过牙面的1/2 。
牙齿边缘可带有少量淡黄色斑块。可出现浅棕色着色。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中度
牙齿的整个牙面出现白垩,失去光泽,有磨损、有着色,有时可 见缺损。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重度
全部牙面受损害呈白垩,有凹状缺损,着色广泛,呈棕褐色或黑色。
乳牙氟斑牙 乳牙钙化始于胚胎期,出生后11个月内已完全发育成熟,所以乳牙 氟斑牙发 生在11个月以前的婴儿。
恒牙氟斑牙 8岁以前在高氟区出生的儿童,均可受到氟的影响,发生恒牙氟斑 牙,一旦形成,终生不能消退。当恒牙萌出以后迁入病区的儿童不会再发 生氟斑牙。
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特点
氟骨症: 氟骨症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一般都在10岁或l5岁以后发病,特
氟斑牙一旦形成永不消褪。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氟斑牙诊断标准(WS/T 208-2011) 方法采用WHO推荐的 Dean分度诊断法:(称分为三型六度法)。
于1934年依据病区儿童氟斑牙调查结果时提出的。第一次提出了氟斑 牙分级系统,即分为正常、可疑、极轻度、轻度、中度、较重度、重度。 (分为7个级别)随着实践过程的推移和发展。
地方性氟中毒
② 深层高氟地下水地区 这类地区特点通常是呈分散在型分布,最典型的就是
渤海湾一带。如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一些流行省市 。
据调查发现天津市700米深的地下水氟含量仍然很高。 河南开封市、宁夏同心县等个别地区亦有深层高氟地
下水存在。
地方性氟中毒
③ 氟富岩石和氟矿床地区 这类地区主要是与当地环境中存在的萤石矿、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氟斑牙的鉴别诊断 1.牙面外染 牙冠上有污物和色素沉积。如牙垢、牙菌
斑、牙结石、烟渍、茶渍等。仔细观察这些外染物是粘附在牙 面上的,能被擦去。
2.非氟斑牙 常出现在一个牙面上,为孤立的,境界清 楚的一个或几个不透明的均匀白色、米黄色或桔黄色斑。
3.四环素牙 因在牙胚矿化期,四环素族药物沉积关系 ,使牙本质普遍呈黄色、灰色或褐色。釉质呈半透明、有光泽 、无缺损。
文献报道:我国地氟病流
行受威胁人口约超过3-5亿,病 人数达千万,不仅给社会带来 巨大经济负担,还成为了病区 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 要原因。
全国地方氟中毒患病率情况 调查数据:学生氟斑牙率为 28.00%,氟骨症率占2.00%,病 区人口占70.00%。
地方性氟中毒
我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水糸分布 其分可分为四个类型 即浅层潜水高氟地区 深层高氟地下水地区 氟富岩石和氟矿床地区 地热和温泉高氟水地区 ① 浅层潜水高氟区 这种高氟地区在地球分布极为广泛,在我国分布在长白 山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内,包括东北西部平原、华北 平原、西北干旱盆地以及华东、中原、新疆、青海、西藏的 部分地区。
病区主要是分布在温泉的周围一带。
地方性氟中毒
浙江省氟中毒病区地理分布 全省地方性氟中毒地区分是在1984年普查
确定的氟中毒病区:其分布在9个地(市)33 个县(市、区)89个乡镇、327个村。
主要有2种类型; 即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
浙江省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市、区分布图)
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主要有3种类型: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 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
危害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 在牙齿和骨骼上
牙齿损伤叫氟斑牙 骨骼损伤叫氟骨症
地方性氟中毒
氟斑牙
对牙齿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引起牙齿的 釉 质呈白垩、着色、缺损改变以及严重的磨损。
但在氟骨症的类型中男女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女性骨质疏松,软化型较多: 男性硬化型较多。
(3)人群在病区居住年限
氟斑牙、氟骨症与在高氟区出生及生活的年龄均有着明显关系。 氟骨症:发病的潜伏期一般在10年以上。非病区迁入病区的人群(更容易 患氟骨症)潜伏期缩短,一般5年左右发病。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氟斑牙的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及分三型 《白垩型、着色型、缺损型》 ①牙齿光泽度改变: 釉质失去光泽,不透明,可见白垩样(似粉笔样)线条或布满整
个牙面,称为白垩型氟斑牙。 ②牙齿着色: 釉质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改变,呈浅黄、黄褐乃至深褐色或黑色。
称为着色型氟斑牙。 ③牙齿缺损:
缺损可表现为釉面的凹痕或凹窝或深及牙本质,以致牙齿断裂、牙体 外形不整,称为缺损型氟斑牙。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其流行强度划分如下: 氟斑牙指数 0.4以下
性 0.4以上 0.6以上 1以上 2以上 3以上
流行强度 阴
边缘 轻微 中等 较显著 显著
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GB17018-2011)病区判定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生活饮用水含氟量,大型集中供水>1.0mg/L,农村小型集 中供水或分散供水>1.2mg/L. 且当地出生居住的8周岁~12 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
主要危害8岁以下的婴幼儿,一旦形成残留终生。
地方性氟中毒
氟斑牙
地方性氟中毒
氟斑牙
Hale Waihona Puke 调查内容与方法苍南县龙港镇中心小学氟斑牙患者
地方性氟中毒
重度氟斑牙
地方性氟中毒
氟斑牙形成过程
生活在高氟环境中的儿童
白色光滑或乳白色的牙齿
牙面上出现细小不透明的 不规则白色点状物 釉质黄色斑点渐渐地变成褐色
牙齿顶端出现褐色条纹,晚期 牙齿整个变褐色或者变成黒色
地方性氟中毒
氟骨症
腰腿及全 身关节麻 木、疼痛 关节变形、 弯腰驼背 发生功能 障碍,乃 至瘫痪
地方性氟中毒 氟骨症
比较典型症状的病人
地方性氟中毒
胫腓骨间膜 鱼鳍状骨化
氟骨症者 项国仙.
男性. 68岁 柯城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