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TranslationTeaching PlanTeaching Contents: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2.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中国翻译史的大致分期1.由汉代到唐宋的上千年的佛经翻译【支谦、道安、鸠摩罗什、昙无谶、法显、谢灵运、真谛、彦琮、慧远、玄奘、不空】2.明清交替之际的科技翻译【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熊三拔、李之藻等】3.清末民初的文学和科技翻译【李善兰、华蘅芳、傅兰雅、林纾、严复、梁启超等】4. 民国时期的翻译【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5.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傅雷、钱钟书、杨绛】Lecture 1 佛经翻译I.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册府元龟·外臣部·鞮(di)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翻译的不同称呼:“象寄”、“象胥”、“鞮译”“舌人”寄send; entrust; rely on象be like; resemble; image译translate; interpret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
秦汉时期对“翻译官”的种种称谓:“行人”、“典客”、“大行令”、“大鸿胪”、“典乐”、“译官令”、“译官丞”等。
到汉朝,我国主要的外事活动是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故翻译活动逐渐用“译”来统称了。
II.佛经翻译佛教创立: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创立地点:古印度佛教流传:公元65年之前传入中国我国的佛经翻译开始: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发展:魏晋南北朝极盛:唐代衰微:北宋尾声:元代1、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东汉桓帝末年-西晋,即公元148-316年)由东汉末年到西晋,名译家有安清、支谦、支谶、竺法护等。
2、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名译家有南方的佛陀跋陀罗、宝云等,北方的昙无谶、鸠摩罗什等。
3、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唐代,即公元618-906)为佛经翻译之大成。
玄奘孤征天竺,研求佛法,历17年;回国后,19年里翻译了佛经73部,相当于25部圣经的分量一、Buddhist Translation in the First Period早期佛经翻译的一大特点:很多经书没有书面原本,多为合作翻译的结果。
西域或天竺来的高僧口诵经文,然后由中方人员合译出经文。
1.主要译者1)安清安清(约2世纪),又名安世高,西域安息人,禅数学者,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开始翻译佛经的西域僧人。
“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偏重直译)安清的来华,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来华时,佛教早已传人中国一百多年,但无经典,在那一百多年中,佛教只是被看作一种外来的神抵而崇拜。
自安清译出一批佛经之后,佛教的形象为之一变,它不仅是一种被人们信奉、作为精神依托的宗教,而且还有深奥的哲理。
2)支娄迦谶支楼迦谶(约2世纪), 西域月支人,简称支谶,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
支谶的译经,首将“一切皆空”的思想传入中国,此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
“辞质多胡音”3)公元3世纪:支谦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
原为月支人,故姓支。
祖父东汉时率数百人来华定居。
支谦生于中国,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三人均闻名于世。
汉献帝末年,谦避乱入吴,孙权赏识其才华,拜为博士。
他通晓六种语言,博览群书,本人并非沙门,但佛理精通。
《法句经序》:我国最早带有佛经译论性质的文章法句经中与翻译有关的词句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 粗得大趣。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因修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
《法句经序》中的翻译思想:核心的问题在于提出了翻译中的文质之争如何理解“文”和“质”?“文”与“质”孰重孰轻?何谓“文”?“文”通俗地说即注重译文在译入语言中的地道, 贴切。
何谓“质”?“质”即注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尊重被译语言原型,不随意修饰点缀译文。
文质之争在佛经词汇翻译的体现重“质”重“文”舍利弗秋露子般若明涅槃无为浮屠佛轮回生死文质之争:“质朴”和“文丽”两个派别之间的争论支谦受中国文化(如老子等)的影响很大。
支谦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第一个给译文加注的人。
支谦的翻译风格“曲得圣意,辞旨文雅”,“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
故其出经,颇从文丽”他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而使义理隐晦难明,主张文质调和,畅达经意,使人易于理解,并努力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实践,开创了一代新的译风,深得好评。
2.佛经翻译第一阶段的特点1)译者:多为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汉族佛教信徒只是起辅助作用。
未得到政府支持,只有民间资助。
受经费所限,所译佛经篇幅较短。
2)翻译过程和结果:(1)翻译过程:外籍僧人背诵经书→口译(传言/度语)→笔录(笔受)→修饰(2)翻译结果:A. 翻译选材无计划、无选择B. 译经不一定与原本相符,对佛教教义可能有较大的曲解。
3)翻译方法:多采用直译甚至音译法。
4)本土的哲学概念(如道家、玄学)对佛经翻译的影响:遇到佛学的名词或概念,往往会从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或概念来比附。
比如,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中解释说:“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静无为也。
”二、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东晋-隋末,即公元317-617年)历史背景: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北方为十六国。
后南方渐次为宋齐梁陈,与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对峙。
隋统一中国。
东晋时期,南方译经的主要人物有法显、宝云。
北方十六国,在后赵、苻秦、姚秦、西秦、前凉时译经的主要人员有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
南朝时期的译经家有谢灵运、真谛;北朝有菩提流支、彦琮(557-610)1.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主要原因:1)统治者积极提倡。
道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2)佛教能满足当时百姓求助神灵保佑的期待。
3)当时三大僧人(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的积极活动,使佛教有了大量的信徒。
2.主要译者1)法显东晋时期,中国僧徒西行取经回国的有法领、知严、宝云、法显等。
法显(334-420)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到达中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横穿中亚、南亚次大陆并由南洋海路回到中国的第一人。
著有《佛国记》(即《法显传》),是研究我国西域地区和南亚各国中古史以及东西交通史、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公元400年,法显65岁始往天竺;403年进入中天竺,404年参观访问了净饭王故国、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伽罗卫城(今尼泊尔南)。
后在达摩竭提国住三年,在多摩梨国住四年,刻苦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文。
413年回到建康。
2)释道安(314-385)释道安后期主要从事译经活动,并讲述般若各经。
其对佛教的贡献主要有:A、总结了汉以来流行的禅法和般若学说;B、确立成规;C、主张僧侣以“释”为姓;D、整理了新旧翻译的经典。
E、释道安最突出的贡献:五失本,三不易3)鸠摩罗什(350-409)罗什译经被僧佑称为“新译”,此前一切翻译均为“旧译”。
罗什译经74部,384卷,今存39部,313卷。
他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过来,对六朝时中国佛学的繁荣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三项翻译标准:“信”、“达”、“雅”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 “信”“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达”“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雅”鸠摩罗什反对直译,倾向意译。
“天见人,人见天。
”(竺法护译)→“人天交接,两得相见。
”(鸠摩罗什译)4)彦琮(557-610)彦琮(557-610),俗姓李,十岁出家,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杨坚于581年建立隋朝。
583年,西域来经,彦琮奉诏翻译;592年,到大兴善寺管理译经事务。
前后译经23部,100多卷。
总结翻译经验,著有《辩证论》。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说《辩证论》批评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说。
翻译要例“十条”:“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
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
各疏其相,广文如论”。
“八备”说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要识梵言。
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3. 佛经翻译第二阶段的特点1)苻坚和姚兴开始组织译场,翻译活动由此前的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第一阶段的佛经翻译分口授、传言和笔受三人,有时口授兼传言。
现阶段则增加了记录梵文、正义以及校对等三道工序。
2.)此阶段翻译的原本往往不止一种,便于相互校勘。
译经不必由胡本(于阗、月支、龟兹)传入,而是直接译自梵文。
3.)翻译理论和技巧有进步。
彦琮提出了“八备”说,鸠摩罗什提倡意译。
此外还有别的译者也提出了对翻译的看法。
三、唐朝佛经翻译唐代是我国佛教全盛时期。
统治者对佛、道、儒均加以利用。
佛教形成了很多的宗派,师徒相传,以竞相争取统治集团的支持。
佛经翻译也得到重视。
1、唐朝佛教空前发展的原因1)统治阶级利用儒、佛、道,加强对劳动人民思想意识的统治。
2)佛教首领巴结统治者。
3)佛教内部形成了各个宗派,彼此竞争,推动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2.唐朝佛经翻译的特点1)主译为本国僧人为多,且都精通梵汉,深晓佛理;2)译经计划性强,节译少,全译多;3)译场制度完备;所译佛经,忠实原著。
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达11种:1)译主2)证义3)证文(或称证梵本)4)度语5)笔受6)缀文7)参译8)刊定9)润文10)梵呗11)监护大使3.玄奘对我国的翻译事业的贡献唐朝的佛经翻译主要集中在贞观-贞元(即627-805)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