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王美玲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我们深感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然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受到人们的质疑,大学生们出现了种种失范行为。

针对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本文从多角度论述了我们当代大学出现失范行为的原因以及防范对策。

中国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冷峻思考,我们在思考失范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中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中国当代大学生行为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在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又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处在特定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真的能够适应大众化时代吗?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消化不良的状况: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各种反校园行为频频出现。

而就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现状来看,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行为表现。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深深地体验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我们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行为状态。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良性的,但是,在我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我们从高考的“魔掌”中走出进入我们期盼的“天堂”——大学时,我们发现这里是自我的天地:没人再唠叨你去学习,没人再叫喊你起早,不再有成堆的卷子,不再有月考、模考、高考的压力,这里真好!但是我们又有些迷茫:不被管理的学习生活,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不再被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日子,我们感到有些失落;习惯了“一切被规划式”学习模式,突然自己管理自己一部分人真的有些迷茫了。

高考后学生们完全自由放任三个月之后便步入课程、生活节奏松散的大一,中学时代和大一阶段的衔接严重脱节,让我们误以为大学就是这种放羊状态。

我们在误解和迷茫的状态下,选择了上网、视频、游戏、购物、恋爱让我们获得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自信。

我们带着侥幸的心理旷课甚至逃课,因为在大学里我们是上百人授课的规模,老师只是抽查点名。

我们发现了管理的漏洞,于是我们就不停地钻空子,逃寝,考试变着花样的作弊更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

攀比消费,铺张浪费成为一种怪圈现象。

在大学里学子们深受着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穿着打扮怪异,浓妆艳抹,发式一律成卷,发色多元趋势,单眼皮做出双眼皮,校园里堪称这些行为为美。

更有甚者让你乍眼看去难分性别,性别中性化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已经不足为怪。

更让人忧虑的是我们的一些学生似乎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打闹,说脏话似乎已经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的失范行为已经不再是一己之事,它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昭示着我们的高等教育要重新审视自己了。

2005年11月19日《长春日报》第八版的“热门话题”提出“大学校园的‘十大现象’”:素质流氓化;kiss公开化;消费白领化;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女生恐龙化;男生痴呆化;恋爱闪电化;补考公开化等。

媒体从学习、生活等日常行为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审视和评价。

从媒体的评价中我们不能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道德素质低下;消费盲目跟从时尚、名牌;学业荒芜,逃课作弊成了家常菜;恋爱观的迷失现象更加普遍,恋到大四就分手成了校园名句。

媒体等社会各界的评价尽管有些偏激或不尽人意,但这些现象确实存在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学生的行为现象。

2005年7-8月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北京市部分城区的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对“中国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是:“社会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很不理想”;“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有自杀倾向”;“认为大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好的比列只有8.5%”;“大学生的追求从道德自我完善转型为商业成功”,“从纯粹的精神追求向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转变”等。

面对上述我国当代大学生出现的种种失范行为,我们有必要进行原因分析。

[1]二、中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一)社会原因1.社会规范失控“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软弱,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

”而社会[2]转型期的社会失范却是导致中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的一个诱因。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之一,其行为模式当然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教育社会学中,“‘失范’一词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用它来说明‘与道德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其字面意思是‘缺少规范’,主要指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继承发展了涂尔干的失范理论,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

”而[3]本文将采用涂尔干、默顿两者的失范理论、控制缺乏说来论述我国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失范行为。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从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

我们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正接受着严厉的冲击和考验,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探索中。

传统的教育理念正在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腐败现象做着无形的斗争。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革,近些年来社会失范行为更是屡见不鲜:“从假烟假酒假文凭,到假账假证假报表;从普通百姓的恶意消费透支,到政府官员的虚假政绩工程;从关系百姓民生的毒米毒酒毒奶粉,到影响产业财经的基金黑幕、股市造假、证券骗局。

我们还可以听到假球、黑哨、兴奋剂、论文抄袭、学术失范等等,不一而足。

”[4]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及风气,势必造成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行为的失范。

2.文化的商品化“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控制系统失调,导致反主流文化的泛滥和失控。

”由[5]于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一些黑心的企业家们动起了文化市场的歪脑筋,不断地大量发行武侠、言情小说,色情和暴力影片,不良文化传播物品等。

他们利用学生、青年人对垃圾文化具有较低的抗诱惑能力的弱点,大肆侵蚀、毒害当代的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暴利的驱使下,垃圾文化屡禁不止,泛滥成灾,深深的毒害着当代青年学生。

然而真正激人上进、陶冶情操、健康向上的绿色文化太少,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使得整个文化市场呈畸形势态发展。

3.网络对中国当代大学生行为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网络在带给人们身心娱乐的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和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也给正处于青春浮躁期的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加之各种社会丑陋现象和腐败行为的不断上传和曝光,对当代大学生的失范行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当代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著名“三段论”,“如果高等教育能为15%的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高等教育就由‘精英教育阶段’开始向‘大众化阶段迈进’”。

[6]依据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我国于2002年就已经达标,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同轨,这显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我们更要看清事物的两面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把双刃剑,在它促进社会前进和拉动经济内需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高校不断地扩招,扩大学校规模,这必然会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剧,而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状况都很难满足层次不同的学生要求。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教育质量与数量矛盾的激化,学生们会变得懒散放纵,素质下滑。

这种失范现象在当代高校愈演愈烈,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确实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毕业生也势必增多,必然导致就业压力加大,为了更好的解决自我的就业压力,更多的学生寻找到了增强就业的有力臂膀——考证。

在校的大学生很多都陷入了考证热之中,每天都在为计算机、英语四六级而奔波,无暇顾及我们的国语,这些失范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应该不是只为考证而疯狂学习,同时考证也不是我们生存之道的有力通行证。

(三)学校教育的失误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学校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育人和育才是密不可分的,只做好其一都不能成为教育的成功。

而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大潮,也在有形无形的冲击着高等教育。

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中,在当代青年学生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了转型困境:要么以不变应万变,但遭到当代青年学生的反感;要么把德育教育交付于某一位德育老师,上完一学期的课程便草草了事;要么干脆把德育交还于社会;更有甚者只追求业绩——学生考研率,教师发表学术文章量,教学规模等,德育成了软皮糖,丧失里应有的影响力。

想想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一味的片面追求考研率、学术文章量等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几十年都一直用同一教材,教师几乎一辈子用同样的方法去教授我们千差万别的几代十几代的大学生,时代是变化的,我们的大学生也在变化,这无疑要求教育也应是与时俱进的。

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过:“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使得我们的一群孩子秉性各异,自然界不予余力地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

但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把个性多变的当代青年学生最后都教育成一个模板,我们应该考虑学生个体个性的差异,应该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教师对当代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言一行。

在高等学校中,一些教师出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只有多发表学术文章,发表好的文章才有机会进职晋升。

但是这样做他们又有多少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呢?教课只是照本全书机械化的讲授,没有什么吸引学生的教学新理念。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为完成硬性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考试通过,就是教师们的教学终极目标。

想想课程内容是陈旧的,课程安排是松散的,老师的讲解是机械化的,学习只是为了期末考试,没有一滴鲜活的血液注入课堂,学生怎能不厌倦困惑呢?学生的困惑能向谁诉说呢?老师忙着搞学术,学校忙着搞扩招,领导忙着搞业绩,谁都没有时间真正的去管理我们的学生。

他们只有自我排解心中的困惑,于是旷课逃学作弊沉迷网络成为他们最佳的减压方式。

(四)家庭教育原因1.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构成。

父母关心和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天津教育科研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84名逃学和有其他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中有82名学生的家庭关系不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