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1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视角
冷虎
(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摘要:大学阶段是最接近社会最独立的一个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比高中阶段更加自由,由于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脱离,家庭的关系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同龄人影响,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社会因素等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就会出现失范行为。

这里笔者将评析大学生恋爱中的失范行为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失范行为;教育社会学视角
失范行为是指违反规范的行为,那么大学生失范行为就是指大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 ,主要是指教育、道








失范



要表







际交

行为


一、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失范与正常行为 失范的恋爱行为案例表现为:透支式的恋爱投入,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投入谈情说爱,对课业及正常的生活交往产生强烈的挤压和冲击。

夸张式的感情表达,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过于随意、露骨,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一些极不合时宜的边缘性行为 。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 ,偷吃禁果、长期同居。

极端化的报复方式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沉迷网络借酒消愁自伤甚至伤人等[1]。

正常的情况下恋爱是一件较为严肃的事,恋爱是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照应分享彼此,它是建立在彼此有好感的基础上再相互接触产生爱情,在恋爱过程中正常的恋爱行为是亲密关系在公共场合隐晦表现,恋人之间分享生活的空余时间,彼此关心安慰。

二、大学生恋爱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
(Merton ,R. K.)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 ,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 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

[2]其实大学里并没有规定什么是合乎规范的恋爱行为,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手段,恋爱的真正目标是两个人志同道合,隐晦地亲密,分享彼此的快乐、生活时间,在受伤时彼此安慰,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的目的并不是这目的,因此有着失范的恋爱行为的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就错了。

社会学家克利福特·肖 ( Clifford Shaw ) 和亨利· 麦凯 ( Henry Mc K ay ) 研究发现 ,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 ,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

[3]
大学里的这种失范的恋爱行为的确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因此失范的恋爱行为以这种方式传播下来: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接受了这种文化,他们接着老一届的学生将恋爱的目的曲解。

三、影响大学生恋爱行为失范的因素分析 上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失范的主要原因是,
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的曲解,以及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不能实现他们曲解后的目的。

由这个结果,可以作以下分析。

(一) 家庭因素 家庭的人际关系与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又是他们拟定恋爱的目的的基本方向,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多比较积极,家庭关系不和
2
谐的反之。

家庭教育更是直接给孩子造成了人生观与价值观上的影响,而且大学生时常吧家庭生活中的习惯带入到大学生活中。

(二)社会因素
1、当前社会逐渐由70后时代步入80后时代而大学校园里迎来的是90后。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自己时代的人的规范,80后比70后更为开放,随着这个开放度势头社会约束力减弱,在校园里的90后和80年代末一代更为开放。

2、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普及 ,特别是电脑网络的发展 ,在各种传媒中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如色情和暴力等 ,加之媒体对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败行为的不断披露 ,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改变其对恋爱的认识,导致大学生曲解恋爱。

(三)同龄人的影响
同龄人一般在家庭背景 、年龄 、性格特点 、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 。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

同辈群体可以分为积极型同辈群体和消极型同辈群体 。

积极型同辈群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支持和保护,对大学新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

消极型同辈群体主要由一些各方面表现较差,有劣迹的学生组成。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最大。

在同龄的恋爱经历中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恋爱由于这些影响曲解的恋爱观念不断地传播开来。

(四)学校因素
学校在大学生恋爱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既不提倡又不反对的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明确的恋爱行为规范,这导致了即便这些失范行为是不合乎社会认可的,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规范所以没有明确地表示这些行为是失范行为;学校给大学生们提供的环境是自由的环境,且有这么一句话“大学生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这就导致了有部分学生由于空虚寂寞而去找个人陪,就谈恋爱了,这也是曲解了恋爱,还有些是由于周围人都恋爱了,自己也就随便找个人恋爱了。

当然这里涉及了一部分的个人因素。

(五)个人因素
第四点都有提及,由于个人某些想法或者某些特殊的情况。

上面提及了生活上的空虚寂寞,和情感上的攀比,还有例如,想在公共场合炫耀一下自己和自己的恋人呀什么的,再例如一些特殊的情况自己的恋人是盲人所以不得不时刻照顾他。

四、对更正该类行为建议
1、居民委员会可以组织一些提高家长素质的培训 ,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先接触的环境 ,是其首属群体 ,家庭对其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家长作为整个家庭的支柱 ,扮演着重要角色 。

为防止子女失范行为的发生 , 家长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



,


示范作用 ,正确
2、在大学,老师多半是只负责上课 ,与学生接触的不是很多,而由学校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学生他们即是辅导员 。

他们与一部分学生的接触比较多 ,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但是他们只能辅导部分学生且一些辅导员基本上完全不能发挥引导说教作用 。

因此应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 ,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个人魅力 ,了解学生的心理察看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与目的,发现不正常的及时纠正。

而且他们还能解决出了恋爱方面外的其他失范行为。

同时也可以加大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责任权限。

3、大学应建立和完善新的恋爱管理机制(例如情侣之间不能在公共场合亲昵),注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加强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学校应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利用学校资源成立适合本高校实际的失范行为矫正办公室 , 及时对有失范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预防治疗,对已经做出失范行为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并予以纠正。

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减少学生空虚寂寞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为积极的大学生活。

4、面对社会因素,学校可以找出一些加强社会约束力的方法实施但是这可能性比较少,那么就只好培
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加强学校的约束力。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优化学校周边环境,减少学校周边的低价旅馆。

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协助学校优化周边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春贞,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偏差-成因与纠正策略[J]
[2]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414
[3]徐瑞, 越轨社会学理论对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启示[J] , 当代教育科学 ,2004 , (13)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