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哈市中考名校三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东北教育网() 2006-07-10-13:46:022006-3-15一、积累及运用(25分)(1-8题各2分,第9题每空1分)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匀称(chèn)池沼 (zăo) 沉淀(diàn)惟妙惟肖(xiào)B、贮藏(zhù )游弋(yì)细胞(bāo)杳无音信 (y ăo)C、追溯(shùo)供给 (gĕi) 羁留(jī)臭名昭著(zhāo)D、潮汐(xī)麻痹 (pǐ)杀戮(lǔ)荒谬绝伦(miū)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如果希巴女皇住在气窗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会有一天把头发悬在窗外晾干,只是为了使那位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
B、谁不知道,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使两千万中国人惨遭伤亡。
C、我认为,《枫桥夜泊》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于诗人以别具匠心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D、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
3.下面语段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的句子是()________。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强的气质。
书能使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
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
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
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
4.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那不同。
”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得打得过瘾,越觉得打得解恨。
”B.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C.他这种为了保全民族气节、拒绝高官厚禄、慷慨牺牲的英雄气概、实在是可歌可泣的。
D.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5.下面句子朗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朗读第一句语调要上扬,第二句语调要下降,读出言尽而无穷的意味)B.悠悠乎与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这句话要用舒缓的语气来读,读出作者登上山顶心胸开阔后的无尽的感慨)C.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来看,应该在“以为”和“凡是”这两个词语的后面作短暂停顿)D.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根据作者强调的对象及思想感情上来看,应将“鸟”、“鳞”、“喜气”几个词语重读。
)6.下面这首诗选自《三国演义》,它所称赞的人物是()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
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A.诸葛亮 B.黄忠 C.关羽 D.张飞7.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请简要描述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并说说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
回答问题。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的图图主教,不仅是反对种族歧视的斗士,而且才智过人,风度翩翩,令众人倾倒。
有一次他在纽约基督教仪式上说:“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手里有土地。
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
’我们闭目祈祷。
待我们睁开眼睛时,发现一切倒了个个儿: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图图主教这番话的意思是:9.按原文填空。
(1),不亦君子乎。
(2)船头坐三人,。
(3),映日荷花别样红。
(4)纷纷暮雪下辕门,。
(5),五十弦翻塞外声。
(6)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正面阐明了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
(7)《出师表》中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二、阅读(45分)(一)阅读《三峡》,回答10-13题(8分)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翻译下列加点词语(2分)。
溯属引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结尾一段写秋景,为什么作者要渲染猿鸣?13.描写夏水抓住其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哪句?(二)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回答14-18题。
(12分)(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2)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中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中心。
(3分)15. 说明文中划线句子共同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2分)16. 下面的楹联中没有体现这一段文字所说的“着眼在画意”的一联是()A.满地绿荫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
B.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日邮亭远映胥江C.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D.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17.第(1)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并具体说明一下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关系的?(3分)18.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第(2)自然段介绍的内容是怎样体现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2分)(三)阅读《错误的辉煌》,回答19-23题。
(13分)错误的辉煌(1)鲁宾斯坦是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他无与伦比的天赋在本世纪留下了一道灿烂的风景。
他的完美与精湛使他在任何演奏中要求自己不能出现错误,哪怕是稍微的疏忽。
如此一来,他的演奏曾因过于准确,而失去了一部分令人心醉的魅力。
鲁宾斯坦成了一条大河,一条平稳宽阔沉实的不易变化的大河。
(2)欣赏一条大河的魅力也不能没有疲惫的时候。
于是,你在疲惫中期待着什么。
实质上你就是在期待着奇迹的出现——那天他与平常时刻一样,那高贵的额头仰起到足够令听众尊重的角度,他弹奏的是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
如丝如缕的飘浮中,音乐厅的上空交织着声音和旋律的凄迷,最容易沉醉的是听众而不应该是弹奏的大师,事实上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鲁宾斯坦自己也搞不清什么原因,反正当时的他鬼使神差般地走神了,突然忘记了正在弹的作品。
陷入了窘境的钢琴大师只好硬着头皮,凭着对巴拉基列夫乐曲风格的理解,在一片迷惘的虚无中胡乱弹了下去,这是瞬间的杰作,是大师平生心智与经验的骤然凝聚,他调动起全身心的感觉进入状态。
(3)他的调动的成功是他无法想象更是事后不可思议的。
无疑他成功了,他不仅没有露出任何破绽,没有卡壳,相反,他在这种任性任意的弹奏中找到真正的灵魂。
前后不过4分钟时间,这4分钟的闪光足以照亮大师演奏的那条浩荡的大河。
非常遗憾,4分钟后大师又找回了原作中的曲子,顺理成章地接着弹下去,也就是说平谈无奇地缝合了,直到全曲结束。
(4)其实,听众并没有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犯了错误,把人家的作品弹走样了,相反,听众完全被他弹错的那4分钟深深感染了。
他们触电般地被大师那4分钟的错误弹奏激动得不得了,他们认为这是鲁宾斯坦演奏生涯中弹得最好的瞬间,那种瞬间的灵感迸射出夺目的光辉,令人常忆常新。
而以后大师有过那么多场努力的全神贯注的准确无误的演奏,却再也不见那4分钟错弹的灿烂光华。
(5)在很多学琴的人当中,以为只要弹得准确无误不出一个错音,就是最好的最满意的结果,尤其在一些国内比赛中,参赛选手更是如履薄冰般地担心自己会出错。
其实,最好的钢琴家也是不可能一点不出错的,甚至出错时,才更能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比如我最喜欢的一位大师霍洛维兹在演奏时就时常弹错音,当别人给他指出来时,他却认为一个钢琴家如果不弹点错音全是那么准确该多么乏味!(6)还有许多建筑业的经典性作品也无不是因为犯下的错误所致。
比如艾菲尔铁塔与当时巴黎市政府的一些规定就很不相符,它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众多的指责。
它超出了规定的高度,它怪模怪样,它与当时的巴黎极不协调,人们认为这件作品是艾菲尔犯下的一个不能被原谅的错误。
又有谁会想到它竟然会成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巴黎的精神象征呢?这恐怕连建筑师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
还有悉尼歌剧院,那种贝壳式的结构对于结构力学而言,也可以说是个错误。
然而,这是一个多么辉煌的错误,它不仅照亮了澳大利亚,也照亮了整个20世纪。
(7)一个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是不可能不出现差错的,那种差错常常是他们个性闪光的魅力所在,那是向世俗的挑战,是灵感的真正释放。
如果按着正常正确的规矩来要求,那么,天才就是在瞬间遭到扼杀,也许永远不再会出现辉煌。
大师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毕生正确的一次重要升华。
19、本文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3分)20、作者在第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21、如何理解“他的演奏曾因过于准确,而失去了一部分令人心醉的魅力”?(2分)22、“他在这种任性、任意的弹奏中找到了真正的灵魂”句中的“真正的灵魂”指的是什么?(2分)23、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三)阅读《竹》,回答24-28题。
(12分)竹我爱竹。
对竹,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我觉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韵的竹子,是一枝枝的大笔,在天地之间,以青绿的颜色,写出正、直的定义。
而一片片的竹叶,像是一只只绿色的鸟,是宋人词句中的翠禽,小小尖尖的喙上,衔着的是永恒的春天。
在记忆中,我最珍爱的东西,是一只以竹筒截成的小竹碗,是我五岁的时候,女佣自她家的竹林中为我拣了一段巨竹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