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之道

孔子之道

孔子的仁学一、孔子的身世孔子的祖先世系,相关典籍中记载最早的是微子启,他是商纣的兄长。

当时商纣王凶暴无德,许多大臣纷纷进谏,纣王对此十分恼怒,将大臣比干的心挖了出来,把另一位大臣箕子贬为奴。

微子启说:“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

”(《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启离开商纣王之后,在周武王攻打商纣王的时候,带着自己封国中祭祀神灵和祖先的祭器,以及封国内物产,去周武王的军营乞降。

由于其态度谦卑,周武王接受其降,并让他继续为诸侯国的国君。

后来,周成王继承王位之后,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有篡位之心,协助武庚发动反叛。

周公平定叛乱之后,封微子启为宋国国君,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县以东、江苏徐州以西。

箕子者,纣亲戚也。

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

人或曰:“可以去矣。

”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

”乃被发详狂而为奴。

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中国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

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

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

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

”於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史记.宋微子世家》孔子对微子启这位先祖很是推崇,《论语》中有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论语.微子》)微子启也做到了孔子所推崇的那样,“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论语.公冶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这是有仁德者的行径,所以,孔子曾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商的后人。

“予,殷人也。

”(《史记.孔子世家》)微子启之后,作为孔子的先祖,有很大名声的还有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

正考父曾经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是三朝元老,位极人臣,可是他作了一篇《鼎铭》,用来警示自己:“三命兹益恭。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左传.昭公七年》)由此可见,正考父的为人、处世、行政,是如何的恭敬谨慎了。

正考父之后,孔氏家族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固定姓氏。

其子孔父嘉是宋国政坛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为人正直,曾任宋国的大司马。

宋穆公临终之时,召来孔父嘉,让他辅佐把其兄长的儿子与夷立为国君。

孔父嘉本来不答应,后来因为穆公的一再坚持,于是拥立与夷为国君,是为宋殇公。

宋殇公即位后,因为发动战争太多,太宰华父督鼓动臣僚,发动政变,先杀死了孔父嘉,接着杀死了宋殇公,并从郑国迎回了宋穆公的儿子冯做宋国国君,即宋庄公。

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

曰:“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

”對曰:“群臣願奉馮也。

”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務乎?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

”使公子馮出居於鄭。

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殤公即位。

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夫。

”(《左传.隐公三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左传.桓公二年》)孔父嘉死后,其后代逃到路过,才有了孔氏一脉。

孔父嘉在孔氏先祖中的重要地位,原因有二:一是从孔父嘉开始,孔氏才自成一宗,即“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子家语.本姓解》“圣师之所以为孔氏,实由孔父嘉始。

孔父,字;嘉,名也;后世以字为氏。

”(《文庙祀典考》卷七)二是从因为孔父嘉的原因,孔氏才亡命定居路过,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一名赳赳武夫。

他在成年后,投奔到路过贵族孟献子的门下,成为孟献子的家臣武士。

叔梁纥在当时以勇力闻名于诸侯,在两次战斗种有着突出表现。

鲁襄公十年(前562年)夏,以晋国为首的几个诸侯国联合攻打一个弱小的偪国,鲁国是其中参战国之一,叔梁纥随鲁国军队前往作战。

偪国都城偪阳虽然小,却很坚固,诸侯国联军开始攻城不久,偪阳守军突然大开城门。

诸侯国联军一拥而入,偪阳守军趁机放下悬吊起来的城门,试图把攻城部队拦腰截断,使之首尾不能相顾,然后各个击破。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叔梁纥奋力冲上前去,用双手托住下落的城门,使城里的诸侯联军得以安全撤出。

诸侯联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叔梁纥因为特殊表现而被孟献子赞为“有力如虎者”(《左传.襄公十年》),“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编年》)。

鲁襄公十七年(前556年)秋天,齐国出兵侵略鲁国北部地区。

其中,一路人马由齐侯率领包围了桃,另一路人马由高厚率领包围了防。

其时,鲁国大夫藏纥、藏畴等人,以及叔梁纥都被围在里面。

鲁国拍初军队前往结尾,但是,援军慑于齐军的威力,行进到防地附近的旅松时,便不敢向前了。

在这种情况下,叔梁纥和藏畴等,率领三百壮士,乘着夜色突围,保护着大夫藏纥到了鲁国援军的驻地旅松。

然后重新杀回防,与援军一起内外夹击,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一年,叔梁纥已经是六十三四岁的老人了。

叔梁纥的官职相当于一个低级的陬邑大夫,管辖的地区,相当于乡镇大小的地盘,生活比较富足和安乐。

他在六十三岁左右,因为没有儿子,求婚于颜氏,与颜征在成婚,后来生了孔子。

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孔子家语.本姓解》)关于叔梁纥求婚于颜家的事,《孔子家语》对整个过程作了叙述,说颜家有三个女儿,最小的一个叫征在。

当叔梁纥向颜家求婚时,颜父便向三个女儿介绍了叔梁纥的情况,说叔梁纥虽然只是士一级的贵族,但他的先祖是圣王的后裔,而叔梁纥本人身高体壮,虽然年龄大了些,为人也有点严厉,但是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介绍完情况之后,颜父问三个女儿谁愿意做叔梁纥的妻子。

两个姐姐都没有吭声,颜征在却上前答道:“父亲又何必多问呢,女儿听从父亲的安排就是了。

”等到举行婚礼拜庙的时候,颜征在发现自己嫁的竟是一个老头,所以十分惧怕。

“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

”(《孔子家语.本姓解》)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依据当时的情形推测,叔梁纥为贵族,颜征在为贫寒人家的少女,两者社会地位悬殊。

大概叔梁纥并没有把娶颜征在看做十分重要的事情来操办,草草地把颜征在娶了过来。

因为叔梁纥与颜征在的婚姻没有什么仪式礼节,所以,司马迁才称他们是“野合”的吧。

二、孔子的生平叔梁纥与颜征在结婚后,自然很希望生一个儿子。

夫妇二人依照当时的习俗,到家乡附近的尼山祈祷,希望尼山之神赐给他们一个儿子。

大概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叔梁纥与颜征在再次去尼山祈祷。

就在山上,颜征在便即将临盆。

于是,夫妇俩便赶忙找到一个山洞,作为临时的产房,生下了孔子。

后人推崇孔子,便把孔子出生的山洞命名为“坤灵洞”。

据后人的神化,孔子还未出生时,颜征在便梦见北方黑帝召见她,说不久的将来便生圣子,应选择一个叫空桑的地方作为生圣子的地方。

黑帝还给颜征在一柄玉尺,上面刻着一行字,“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

十个月后,便真的有麒麟来送子。

据说空桑之地,就是尼山的坤灵洞。

而更为广泛的传说是,在孔母颜征在未怀孔子之前,便有一只麒麟来到孔家,口中吐出天降玉书,上面的文字也是“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

孔子之母颜征在感到很怪异,结果麒麟在孔家流连了两天两夜才离去。

还有一种传说,说孔子出生前,有两条苍龙从天而降,在孔家盘旋绕护;又有五位神仙,也来到孔家,护翼即将出生的孔子。

在山东曲阜当地,有一个“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说的是颜征在在坤灵洞生下孔子以后,婴儿的相貌极为丑陋,头顶如反扣的盂,中间低而四边高,面有七露,即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

叔梁纥夫妇以为是个怪物,便把婴儿丢在山洞逃走了。

结果,老虎却跑来哺乳,老鹰飞来用翅膀扇扇。

远近的人们,见有老鹰来呵护这个孩子,便一位是凤凰之子。

后来,孔子被母亲抱回家,人们才知道孔子是叔梁纥的儿子。

孔子三岁时,其父亲叔梁纥去世了,颜征在带着三岁的孔子离开叔梁纥家,到鲁国当时的国都曲阜的一条叫阙里的小街上定居。

当时的鲁国,常常举行一系列的政治、祭祀和外事活动,为作为孩童的孔子提供了目睹这些规模浩大、礼仪规范的活动的机会。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因此在周朝开国之初,就享有用周天子的礼乐的特权。

周公去世后,周成王念及周公的功勋劳苦,便命鲁国世世代代用周天子的仪礼来祭祀周公。

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当时各个诸侯国均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而鲁国却仍然保存了比较完整的礼乐形态。

在孔子的时代,这种礼乐仍可以由鲁国宫廷乐舞人员完整地演奏出来。

由于耳濡目染的原因,孔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模仿担任祭祀庆典的程序,演戏礼仪。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史记.孔子世家》)孔母颜征在为了让孔子演习礼仪,还专门买来礼器来供孔子做游戏时用。

“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

”(《孔子世家考》)孔子除了学习礼仪外,在孩提时代,还通过一定的途径,学会了识字,读到了当时的一些典籍,而且还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为贵族服务的技能。

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孔子时年十七岁。

母亲去世后,孔子一开始主要是靠做一些粗活来维持生计。

孔子后来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论语.子罕》)不久以后,孔子的境遇有所改变,做了管理仓库、计算物事的委吏,后来,由于成绩突出,又改做了管理牲畜饲养的乘田。

孔子做这些事,干得非常认真,取得了引起世人注意的成绩。

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后裔亓官氏为妻。

次年生下一个儿子。

当时鲁昭公闻讯后,派人送来一条鲤鱼,表示庆贺。

孔子非常兴奋,便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鲁昭公的这一举动,对孔子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一方面在客观上提高了孔子在朝野上下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同时,也使孔子产生了强公室、抑私家、参与贵族政治的决心和信心。

当时,鲁国的政治形势是鲁昭公虽然名为国君,而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三桓的手中,鲁昭公只是三桓的傀儡。

孔子很清楚当时的形势,所以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提高自身修养,靠自身的才德而见用于当世。

孔子在这之后的一段时期里,更加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首先,这一段时间里,孔子很可能比较广泛地阅读了鲁国所藏的大量典籍,因为他曾做过鲁国实权掌握者之一的季氏的私家史官,有机会阅读藏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