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别把乙肝当病-第三章

别把乙肝当病-第三章

第三章乙型肝炎有什么流行特征?由于人群对乙型肝炎普遍易感,所以本病遍及全球。

本病无一定的流行周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属散发。

主要与有无流行、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和防治措施等有关。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率热带地区高于温带,男性高于女性,儿童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

国内调查发现,HBsAg的亚型具有一定民族性,汉族adr为多,adw次之;蒙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是ayw亚型,几乎无adr亚型者,这对HBV的传播和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肝炎高发区,1995年由我国预防医科院牵头组织,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防疫站参加,报告了全国第二次大调查结果:用放免法检测的人群HBsAg阳性平均携带率为9.75%,其中男性为11%,女性8%,乡村10%,城市8%;1~5岁幼儿组的年递增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江南地区明显高于江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平均为10.8%,高于西北边疆地区8.58%;华北地区相对低,为5.5%,中南和华东部分省市为最高携带地区。

全国抗-HBs阳性率为27.4%,抗HBc阳性率为49.8%;感染过HBV的总流行率为57.63%。

感染流行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50岁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他人?①经血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他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②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病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感染等。

③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源透析患者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④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⑤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

⑥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血液、胆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为什么孕妇应该普查乙肝病毒指标?乙肝病毒能够通过血液和胎盘传播,并且在孕妇分娩时还可从产道传播。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500名婴儿成为HBV携带者,HBV致使婴儿肝大,出生后产生各种临床或亚临床征象,其中 25%的婴儿到成年时常死于肝硬变和肝癌。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至少有5000万~6000万女性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

对怀孕妇女普查乙肝病毒指标,或孕妇主动检查乙肝病毒指标,已检出带毒者,应对其新生儿在诞生后24小时内进行疫苗和高价免疫球蛋白注射,1个月和6个月后再分别予乙肝疫苗加强注射,至少可以使80%~90%以上的婴儿产生对乙肝的免疫。

所以孕妇普查HBV指标有利于优生优育,有造福后代的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有哪些?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主要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俗称“两对半”。

HBsAg与抗-HBs为一对,HBeAg与抗-HBe为一对,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在血中会很快被裂解,在血清中检测不出来,故只有抗-HBc一项。

这五项如任何一项阳性,都表示有过乙肝病毒感染。

因此乙肝五项已成为医院检查乙型肝炎的常规化验项目。

其中HBsA g、HBeAg、抗-HBc为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指标,若此三项均阳性俗称“大三阳”;而HBeAg、抗-HBe和抗-HBc三项阳性,俗称为“小三阳”。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原,如果阳性表示什么?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如果阳性表示什么?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就是表面抗体,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然后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以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有了表面抗体,证明人已产生了免疫力。

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产生表面抗体。

一般成人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以发生急性乙型肝炎,也可没有症状,绝大多数在3~6个月以后才出现表面抗体。

检查出抗-HBs阳性,疾病即已逐渐恢复。

血液里表面抗体能维持很长时间,直到老年期抗体水平才有所降低。

若在婴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往往不产生表面抗体,而持续携带表面抗原,有时经过若干年后出现抗-HBs,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就慢慢转阴了。

所以,如查出抗-HBs阳性结果,就表示不会再感染乙型肝炎了。

什么叫e抗原和e抗体,它们阳性表示什么?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一般通称e抗原。

它来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

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核心抗原在病人血清中查不到,仅在肝细胞中才能查到。

故查出e抗原,其意义就等于查出核心抗原,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并且传染性较强。

一般HBsAg(+)的人,用比较敏感的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查e抗原,可有61%的人HBsAg(+)。

而如果HBsAg(+),其意义与在血中存在病毒颗粒,或在血中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或核心抗体IgM相同。

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的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当乙型肝炎病人由HBsAg(+)转变成抗-HBe(+),叫做血清转换。

抗-HBe(+)时,乙肝病毒在肝组织内的复制逐渐减少,由病毒复制活跃期转变成不活跃期,肝组织的炎症也常由活动变成不活动,血中及肝组织内病毒颗粒均减少,所以传染性也减少。

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有时虽然检查出e抗体阳性,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表明病毒仍然存在。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e抗体出现阳性是病毒复制降低并且传染减少的标志,这时病毒颗粒有可能已经很少,但并不表示病毒已被消除了。

什么是核心抗体,什么是核心抗体IgM和IgG,其阳性分别表示什么?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简称,可简写为抗-HBc。

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

所以抗-HBc是一项病毒感染的标志。

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于急性期即可测到很高的抗-HBc,而在急性期过后,核心抗体水平仍保持一定高度,并持续若干年。

在慢性感染状态的携带者或病人,核心抗体也常保持高水平。

另外,表面抗原已呈阴性的病人,还可查出抗-HBc阳性。

因此单项抗-HBc阳性,难以确定病人是近期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

为了确定病人是近期内感染还是以前有过感染,常需要检测抗-HBcIgM和抗-HBcIgG。

也就是说,核心抗体有两种的成分,一种是免疫球蛋白M,另一种是免疫球蛋白G,即抗-HBcIgM 和抗-HBcIgG。

这两种成分分别由不同的B淋巴细胞产生。

当人体受到核心抗原刺激后,先产生出抗-HBcIgM,它持续时间比较短,过一段时间才逐渐产生出抗-HBcIgG,后者能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

有时乙肝病毒已经清除,而抗-HBcIgG在体内仍然存在,这时检测其他乙肝感染指标已是阴性,而仅有抗-HBcIgG阳性。

因此,当抗-HBcIgM阳性时,常表示是近期感染,即乙型肝炎病毒仍在复制;当抗-HBcIgM阴性而抗-HBcIgG或抗-HBc阳性时,则表示既往有过乙肝病毒感染,但现在已不复制或已不存在了。

检测抗-HBcIgM及IgG对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急性乙型肝炎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急性乙肝,也就是说病人第一次受乙肝病毒感染,另一种是病人原来是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又急性发病,表面上好像和急性肝炎一样。

但这两种病人血中核心抗体的情况不一样;慢性携带者急性发病的病人,血清中抗-HBcIgG或抗-HBc的水平比较高,而抗-HBcIgM比较低或是稍高;而真正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则血清中抗-HBcIgG往往阴性或低水平。

因此,作这项检查有助于将两种情况区分开。

鉴于它们的预后不相同,真正的急性肝炎常可彻底治愈,而慢性携带者急性发病则常易转为慢性。

因此,可以看出检测抗-HBcIgM及IgG的重要。

乙型肝炎黄疸越深,传染性就越强吗?乙型肝炎不论急性和慢性都可表现为黄疸型或无黄疸型。

黄疸型的黄疸深浅主要决定于毛细胆管阻塞程度和肝细胞坏死阻塞胆道通路的情况。

淤胆型肝炎时黄疸虽深,但患者一般情况往往较好,只有当持续黄疸,或黄疸急剧增高时,病情加重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变的后果。

绝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黄疸加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平行,黄疸越深,临床症状越重,病情可向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发展,但不意味着传染性强。

由此可见,黄疸的深浅只与病情的轻重有关,与传染性则没有直接联系。

乙肝的传染性与乙肝病毒血症和乙肝病毒是否复制活跃有关,临床上与“二对半”的指标变化有关。

一般认为,不管患者是黄疸型或无黄疸型,也不管是急性或慢性,只要HBsAg、HBeAg及抗-HBc均阳性,其传染性就较强,传染性强弱还与血中存在HBV-DNA和DNA聚合酶的多少有关。

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所致肝外病变有哪些?由乙肝表面抗原以及与之相结合的IgG、IgM、C3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能沉积在淋巴结及脾脏的生发中心、血管内膜、肾小球基底膜、滑膜及脉络丛,发生退行性及炎性改变,形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①血清病样综合征:病毒性肝炎初期有发热、关节痛、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偶尔有血尿及蛋白尿;②结节性多动脉炎:临床多表现为关节痛、发热、腹痛、肾病、高血压、中枢神经异常等;③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肾毛细血管会有免疫复合物,多发生膜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也有极少数膜外性肾小球肾炎及局灶性肾硬化。

乙型肝炎的其他肝外表现有哪些?乙型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最常见的肝脏病变外,还引起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损害。

与乙肝病毒有关但机理尚不明的肝外表现有:①心脏表现:临床常有进行性心脏扩大,持久性低血压,肺水肿及骤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