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改革以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1978年)
相对指标 在GDP中的 比重 在工业总产值 中的比重 在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中的 比重
公有制 经济
非公有制 经济
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43.0 ② 22.4
99.0 99.2
1.0 0.8
56.0 ① 77.6
97.9
2.1
55.8
44.2
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理论难题:
第一,传统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私人不能占有生产资料。 现在,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了。限制还是鼓励? 第二,传统理论,社会主义社会不允许私人雇工。现在私 人雇工现象大量出现了。怎样解释? 第三,社会主义意味着消灭剥削。现在剥削现象出现了, 允许还是取缔?如果允许,以多大限度为宜? 第四,群众集资办厂,按股金分红。传统理论,这是按资 分配。社会主义允不允许这种分配形式存在? 第五,过去把私人老板当资本家。资本家已经没有了。现 在又开始出现私人老板。怎样看私人老板的阶级属性和 政治态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A.依据 (1)这是由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决定的; (2)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 要求: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应 该获得相应的收入。
(三)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当前贫富差距的状况
三个差距 两个阶层 一个系数
三个差距
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 、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三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
中外合作企业 独资企业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认识
“不禁止则自由”的新思路,为非公 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扫清了制度性障碍 。 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 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 其他行业和领域”。
共同
1987 补充
发展
1997 基本经 济制度
2、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构成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 外商独资
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
(1)个体经济
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劳动为基 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自己支配的一种经 济形式。 特点: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 活。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三是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对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
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
1978 绝迹 199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
2 全面展开阶段(1984-1991年)
1984年: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 改革重点:城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
3 初步建立阶段:(1992-2020年)
1992年: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3年: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五大:所有制改革; 202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
(2)私营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经济。 资金来源:
劳动所得、家庭积蓄、亲友集资、社会贷款。
私营经济具有双重的性质。
发展三个阶段:
80年代初: 个人、失业人员 --淘汰 80年代中: 下岗人员、干部下海 --主体 90年代后: 科研人员、留学人员 ---主流
(3)外资与港澳台经济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第一,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 第二,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 中; 第三,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 作用; 第四,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计划经济的改革历程:
50年代初,毛泽东对苏联体制的弊端有所察 觉,首先提出质疑。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 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 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 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 1958年郑州会议,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 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与资本主 义 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 就出社会主义。”
社会保障
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 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 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生育保险 工伤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互助 个人储蓄积累保险 优抚安置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 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
能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3)直接依据: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
段。
2 、 按 劳 分 配 的 主 体 地 位
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 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 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 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 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
注:①②在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刊资料整理所得
改革开放后,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二大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 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 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 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党的十四大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 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
消极作用
首先,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差距扩大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 增长,妨碍经济持续发展; 第三,差距的不合理拉大造成人们的 价值观扭曲,使惟利是图思想蔓延。
党对“先富”、“共富”以及 防止两极分化问 题的探索
十三大: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十四大:兼顾效率和公平。 十四届三中全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十六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 分配格局,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 步实现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 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享 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宏观调控间接化。 4)经营管理法制化。
5)保障制度社会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制度。
扩大失业保险,失业救济和再就业;
覆盖城镇全部职工的失业救济与再就业 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
改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 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业;
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
本章主要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3.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了以156个重大项 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第二,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初步基础; 第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刘少奇: 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 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方面是 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做比较。 周恩来: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 点有好处。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 想
领域
经营 生产 市场 地位 主体 国家经营和集 体经营 计划生产 国家市场 补充 个体经营 自由生产 自由市场
•第一次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 “体制下 放” 改革,权力逐级下放到地方政府, 调动各方积极性。 •“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 的“恶性循环”。 调整不但没有形成对计划经济体制 的冲击,反而强化了计划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
1 起步阶段(1979-1983年):
1981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农村改革为重点; 国企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
所有制结构上重全民、轻集体、排挤个体、消灭私营,盲 目求纯,力图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新中国成立之初,集中全国的财 力人力,建成一大批国有企业,成为 新中国工业化的领头羊。国有企业在 新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49 年的26.3%迅速攀升到1960 年的 90.6%。
人人平均, 否认差别 不 是公平
差别过于悬 殊也不是公 平
有差别,且差别合理是公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 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强化个人所 得税征管。 (3)规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在宏观调控上,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保证市场 经济既充满活力,又协调稳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收入分配制度; (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