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龋病病因

2、龋病病因


五、四联因素论
微生物
宿主 或 牙 时间

(一)细菌菌斑
口腔中存在正常菌群

正常菌丛中常居菌50种以上。 正常菌丛对宿主有双重作用,在正常情况 下机体与菌丛保持着相互共生、拮抗的平 衡状态,如这种关系受到某些因素的破坏, 则可由于菌群失调造成病理变化
并非所有细菌均能致龋
1、主要致龋微生物
1.发生部位:牙体硬组织, 不侵犯牙髓组织。 2.病因:多因素(细菌、 食物、宿主有关)就病 因而言,龋病也可称为 是细菌感染性疾病。
一、龋病的概念
3. 临床表现 牙齿光泽与颜色的改变:白垩、黄褐、 黑褐 牙齿质地的改变:疏松软化 牙质缺损:形成龋洞 进行性发展(一般无自愈性)
二、龋病的危害
影响美观、
巩固练习
1.以下哪种糖类能作为防龋的甜味替代剂( ) A果糖 B葡萄糖 C麦芽糖 D木糖醇 E 乳糖 2.龋病是一种复合因素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是( ) A、细菌,酸、牙齿状况 B、细菌、食物、牙齿状况 C、细菌、食物,机体状况 D、细菌,食物、机体和牙齿状况及致病因素滞留时间 答案:D D
巩固练习
咀嚼和发音功
能。
二、龋病的危害

侵犯髓腔、根尖甚至颌骨
牙髓病 根尖周病 颌骨炎症…
二、龋病的危害
作为口腔“病 灶”,引起远隔 脏器的感染性疾 病。
三、龋病的流行病学、好发牙位和部位
(一)龋病流行情况(发病情况)

古代的低患龋率 现代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患龋率出现下降趋势 (口腔预防措施、口腔保健)
巩固练习
3.恒牙龋齿患龋率最高的牙齿是( ) A.下第一磨牙 B.下第二磨牙 C.上第一磨牙 D.上第二磨牙 E.上颌前磨牙 4.恒牙龋病的最好发部位是( ) A.咬合面窝沟 B.舌面 C.颈部 D.颊面 E.邻面 答案:A A
四、龋病的病因学说

早期理论:虫牙学说(公元5000年前) Miller’s化学细菌学说 三联因素和四联因素学说
胞内多糖:糖原 作为能源物备
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机理 (2)产酸力和耐酸力强
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在含葡 萄糖或蔗糖培养基中,PH可在4.5以下。
耐酸性强,当pH降到4.5时(酸性环境 中),多数产酸菌不能继续生长,而变形链球 菌仍能继续生存。 能在厌氧、兼性厌氧环境中生长。
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机理

兼性厌氧,微需氧。 细菌的酶系统
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机理 (1)糖代谢——糖分解和合成
途径1——分解代谢:
双糖、单糖 菌体利用:
有氧氧化:使细菌获得能量 无氧酵解:产生乳酸等有机酸,使局部
pH值下降,牙釉质脱矿致龋。
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机理

途径2—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
胞外多糖:葡聚糖、果聚糖,促进细菌的粘附
(3)粘附能力强

选择性粘附于平滑的牙面 形成牙菌斑的主要基质,在细菌粘附过 程中起重要作用
乳酸杆菌 (2)乳酸杆菌的性状

G+菌,兼性厌氧菌 对牙面黏附力小 致龋性次于变链,产酸, 但产酸量低

与变形链球菌协同,在菌 斑形成后,起到促进龋发 展的作用。在加速龋病的 发展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Thank you!
化学细菌学说
Miller 1889年,将微生物和酸作用结合 起来解释龋病。为龋病的现代病因理论奠 定基础。 内容:微生物降解碳水化合物食物而产酸, 酸能使牙齿无机物脱矿,釉质穿透后有了 通道,牙本质的有机基质在细菌蛋白分解 酶的作用下溶解崩溃,形成龋洞。 意义和局限性:
龈上P(G+菌为主)
龈下P(G-菌为主)
(2)菌斑的形成
获得性膜的形成 (只须几秒钟,12H稳定,5-20µ m) 菌斑的成熟 (需5-7天,早期 以球菌为主) 细菌粘附集聚
(随后发生对牙面 粘附和细菌相互粘 附24H内菌斑形成)
(3)菌斑的结构
分为三层结构(以平滑面P为例):
– –

3.目前认为与龋病关系最为密切的细菌( A.乳酸杆菌 B.唾液链球菌 C.血链球菌 D.变形链球菌 E.轻链球菌 4.下面哪种元素有防龋的作用( ) A 钡 B 铝 C硒 D镁 E氟 答案:D E )。
巩固练习
5.在龈下菌群和人类根面龋的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微生 物是( ) A.变形链球菌 B.韦永菌 C.酵母菌 D.放线菌 E.葡萄球菌 6.下列哪种进食碳水化合物的方法能促进龋病的发生( ) A.每次进食时间越短越能促进龋病的发生 B.每次进食时间越长越能促进龋病的发生 C.每次进食量越多越能促进龋病的发生 D.每次进食量越少越能促进龋病的发生 E.进食次数越多越能促进龋病的发生 答案:D E
(一)龋病流行情况(发病情况)

发展中国家:从80年代开始出现上升趋势。

我国:80年代前龋病流行处于平衡状态, 患龋率在40%左右,属低水平。
90年代后患病率有所上升。

我国的口腔卫生状况
第 二 次 全 国 口 腔 流 行 病 学 的 调 查
1995-1998
抽 样 调 查 了 11 个 省 市
6 个 年 龄 组
总 样 本 14 万 多 人
我国的口腔卫生状况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龋病患病率
5岁:76.6% 12岁:45.81%; 15岁:52.43%; 18岁:55.32%
35-44岁:63.01%:
65-74岁:64.75%.
5Y 12Y 15Y 18Y 35- 6544Y 74Y

变形链球菌:致龋力最强 乳酸杆菌:加速龋病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放线菌属:在根面龋菌斑中最常见
为什么能致龋?
产酸能力,耐酸能力

粘附能力 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 糖的能力
(1)变形链球菌的性状

G+菌。在普通培养基呈
链状,在葡萄糖培养基中 呈棒状。在不同的培养基 中生长时形态发生变异而 得名
维持牙组织完整性,促萌出后釉质成熟,促脱矿牙
组织的再矿化
重碳酸盐是唾液缓冲功能的最重要物质
唾液在龋病发病方面的作用

有机成分作用
参与获得性膜的形成,渗透性屏障、
维持牙面和粘膜表面完整性; s-IgA抗体:对抗致龋菌 一些唾液蛋白参与形成牙菌斑
(四)时间因素
龋病是慢性硬组织破坏性疾病,它与其他慢 性疾病一样,有一定的时间因素。 1、致龋菌斑在牙体滞留的时间; 2、菌斑内酸性产物持续的时间; 3、菌斑及唾液环境低于临界pH所持续时间。 以上因素的持续时间越长,龋病发生危险性越 大。
第二章 龋病
泉州医高专 邱自力
形形色色的龋病表现
提龋病? 为什么会发生龋病? 龋病的表现是什么? 如何预防和治疗龋病?
一、龋病的概念
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 素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 生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 解,产生色、质、形3方面 改变的慢性破坏性疾病。
一、龋病的概念
(三)宿主因素
主要包括牙和唾液 以及机体的全身状况(营养、
内分泌、遗传的影响)


构成宿主对龋病不同的易感 程度
1.牙的结构、组成、形态和排列
牙各表面的龋易感性不同 滞留区易患龋
窝沟点隙 牙邻面接触面 牙排列不齐、拥挤牙、重叠牙等
1.牙的结构、组成、形态和排列
牙的理化性质,钙化程度、微量元素含量、蛋白 质含量等影响牙的抗龋能力
矿物质、氟、锌含量高的釉质抗龋力强; 釉质发育不全者、无釉质保护者抗酸能力

2.唾液
混合性液体

0.7-1.5L/日。


比重1.002-1.008,平均pH约6.8。
主要成分是水,其他:有机及无机成分
唾液在龋病发病方面的作用
1.流量和流速 正常的唾液分泌,对口腔有清洁作用。量少而稠者冲 洗、缓冲能力差,易诱发龋病。 2.无机成分(k+、Na+、Ca++、CL-、重碳酸盐、磷酸盐):
上颌牙 下颌牙
(二)龋病的好发部位
(一)乳牙列好发牙
下V > 上V > IV > 乳上前牙 > 乳下前牙
(二)龋病的好发部位
龋病好发牙一般后牙多于前 牙;而后牙中,下颌多于上颌; 前牙中,上颌多于下颌。
龋病好发牙面
巩固练习
1.龋病是牙体硬组织发生的( ) A.急性进行性破坏 B.急性间歇性破坏 C.慢性进行性破坏 D.慢性间歇性破坏 E.以上各种破坏均存在 2.龋病的危害性不包括( ) A.造成咀嚼功能降低 B.影响消化功能 C.影响呼吸功能 D.儿童期影响牙颌系统发育 E.作为一个病灶引起远隔脏器疾病 答案:C C
(3)放线菌属的性状 放线菌属

G+杆菌,兼性厌氧菌 呈丝状、杆状,定居早


并可酵解葡萄糖产酸
在龈下菌斑、根面龋菌
斑中最常见
2、牙菌斑和龋病
菌斑只有粘附牙 面上才能造成龋齿
(1)牙菌斑的定义和分类
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粘附 于牙面和修复体表面,由粘性基质和嵌入 其中的细菌(约2*1011个/g)构成。
(二)龋病的好发部位
好发牙(恒牙)
20 15 10 5 0 8 7 6 5 4 3 2 1
牙位
上颌牙
下颌牙
(二)龋病的好发部位
(一)恒牙列好发牙
下6 > 下7 > 上6 > 上7 > 双尖牙 > 上前牙 > 下前牙
(二)龋病的好发部位
好发牙(乳牙)
20 15 10 5 0 5 4 3 2 1
牙位
菌斑—牙界面(基底层) 中间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