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

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


11口本
19
轻链球菌
无研究证实其与龋病正相关 轻链球菌贮存胞内多糖,使菌斑在缺乏碳水 化合物情况下继续产酸
11口本
20
乳杆菌属
包括G+兼性和专性厌氧杆菌 龋活跃者口腔内乳杆菌数量大,患龋严重程度 加重,数量增加 饮食中蔗糖含量增高,有蔗糖滞留部位或有龋 洞存在的部位数量增加
某些乳杆菌导致动物窝沟龋,对人类致龋作用 弱,牙本质龋(龋病发展过程)
菌斑-牙界面 平滑面菌斑 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 中间层 细菌表层 窝沟菌斑 附着性菌斑
游离菌斑
特异性菌斑
非特异性菌斑
11口本
8
一、菌斑的结构:
平滑面菌斑:3 层 1、菌斑-牙界面 2、中间层中间层
稠密微生物层:有球菌样微生物 菌斑体层:各种不同微生物构成呈丛状 或丝状微生物排列呈栅栏状
3、菌斑表层 窝沟菌斑:微生物种类有限
细胞内、外多糖 - 细菌能量合成
-
细菌黏附和聚集
可发酵底物的储库
无机质 – 25%
Ca, P: 为唾液含量的数倍
决定釉质的再矿化 其它离子: K, Na, Mg, 和 F.
11口本
11
三、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形成的三个阶段: 1、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 2、 细菌迅速生长繁殖; 3、菌斑成熟。
11口本
第二章
本章内容:
病因及发病过程
牙菌斑 饮食因素 宿主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病因学说
11口本
1
本课的重点、难点
1、龋病与口腔微生物的关系 2、Miller化学细菌学说
11口本
2
致病因素
细菌 饮食 宿主11口本3第来自节牙菌斑
牙菌斑(dental plaque):牙面菌斑的总称。 牙齿或修复体上形成的一种软而粘的、非 矿化的细菌沉积物 。
11口本
25
• 细菌作用(菌斑致龋性的两种理论) 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由特异性致病菌所致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主要致龋因素为菌斑数量
• 特异性菌斑学说,只有特异性的致病菌才能引起 龋病。变形链球菌组能较恒定地引起磨牙的点隙 沟裂龋、平滑面龋和根面龋,放线菌主要引起根 面龋,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乳杆菌、肠球菌 等仅偶尔引起点隙沟裂龋。
功能:1、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2、为釉质 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3、影响特异性口腔 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4、作为菌斑微生物 的底物和营养。
11口本
14
Biofilm
11口本
15
四、牙菌斑的微生物学:
没有微生物存在就不会发生龋病 常见的致龋微生物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 属、放线菌属等。 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酸性 和耐酸性。可使局部pH下降至5.5以下,并 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以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
11口本
9
二、菌斑的组成:略 菌斑由约80%水和20%固体物质构成。 固体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13%18% )、蛋白质(40%-50%)、脂肪 (10%-14%)以及无机成分。
11口本
10
80% 水 20% 固体
菌斑组成
细菌和唾液蛋白 – 50%
糖类和脂质 – 20-30%
28
饮食与龋病
1999;16:18-21.
sucros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ies experience and sucrose consumption over 50 years
11口本
16
链球菌属
1.血链球菌 2.变形链球菌组 3.轻链球菌
11口本
17
血链球菌
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最常分离的菌种 利用蔗糖产生细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形成和细菌 聚集 对动物有致龋性,无证据显示其为人类致龋菌 可能与窝沟龋发生有关
11口本
18
变形链球菌组
分型: 按菌壁抗原成分分8种血清亚型:a- h 按生化反应分为5种生物型:Ⅰ-Ⅴ 按碱基(G+C)成分分型 变链(c、e、f)和茸毛链球菌(d、g、h) 与人类龋病关系密切 致龋性:产酸性、耐酸性和吸附作用(蔗糖)
11口本
24
六、牙菌斑的致龋性:
• 牙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损害 的直接原因(菌斑深层缺氧环境厌氧链球 菌) 。 • 唾液的缓冲作用难以到达菌斑深层,菌斑 内产生的酸在局部持续发挥作用。
• 早期龋形成:1、酸的进入,碳酸盐和镁的 丧失;2、矿物质中钙的移出,Ca/P降低, 矿物质密度降低;3、釉质表层氟离子浓度 的增加;4、HAP(羟基磷灰石 )的溶解, 龋损形成。
12
三个阶段
• 唾液糖蛋白附着在牙釉质表面,形成膜样 物质, 龈沟是牙齿最先形成获得性膜的部 位。最先附着在牙面的细菌为血型链球菌 和唾液链球菌。 • 细菌在获得性膜的表面生长,并能产酸, 使糖蛋白沉积。 • 细菌在获得性膜上生长、发育、繁殖和衰 亡,并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
11口本
13
获得性膜 (acquired pellicle):唾液蛋白或糖 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由蛋白 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
生物膜 软垢,白垢,牙垢 白垢,牙垢
获得性膜 萌出后获得 食物碎片 食物碎片 软垢 粘性沉积物
特殊方法 刷牙可清除 肉眼可见 刷牙可清除 肉眼可见 刷牙可清除
牙菌斑 牙结石
稠密细菌层
钙化物质
染色可见
肉眼可见
刷牙可清除
需洁治
生物膜, 软垢
牙垢
牙菌斑
牙结石
软垢 11口本
7
4
牙菌斑的分类
龈上菌斑
龈下菌斑
11口本
26
菌斑致龋性:
• 菌斑位置 (半封闭生态系) • 产酸,产多糖能力 • 长期/频繁与糖接触
11口本
27
第二节 饮食因素
• ―蔗糖是龋病发病的首犯”
• 各种糖类的产酸能力与其致龋性呈正相关 • 排列顺序为: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 山梨糖>木糖醇
• 葡糖基转移酶
• 进食频率
11口本
11口本
21
放线菌属
G+杆状或丝状,主要有内氏放线菌、粘性放 线菌和衣氏放线菌 在龈下菌群和人类根面龋菌斑中最常分离到 在龈上菌斑中所占比例大
11口本
22
11口本
23
五、牙菌斑的物质代谢:
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物代谢
• 糖代谢是菌斑细菌致龋的基础
• 糖分解代谢(糖酵解)产生乳酸,牙面脱矿
• 糖合成代谢形成胞内多糖(贮存能源和毒力因子) 和胞外多糖(促进细菌粘附)
牙菌斑可视为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 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 并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 牙菌斑中2/3的成分是细菌,即70%的区 域由微生物构成,细胞间物质占30% 。 11口本
4
被着色的牙菌斑
11口本
5
电镜下菌斑结构
11口本
6
牙面附着物(萌出后获得) 名称 性质 观察 清除 其它名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