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一)

大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一)

大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一)
内容摘要: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是高校公共艺术课讲授的重要内容,文章着重论述了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关键词:音乐欣赏基本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课程,《音乐欣赏》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在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同学们普遍感到理解音乐比较困难,音乐仿佛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章可循,无据可查。

马克思曾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也可以看到:一曲优美的音乐,一部分听众为之倾倒,如痴如醉;但在有些人身上却不能唤起任何反响,这足以说明,不同的人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确实存在着差距。

决定这种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因素,更有后天的培养。

而且,大量的事实证明,后天的培养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通过后天的培养使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培养音乐欣赏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应具备一些音乐基本理论知识、音乐演奏或演唱的技能、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有关哲学、美学、宗教方面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一、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响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流动的,没有时间就没有音乐,音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瞬即逝。

因此,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在音乐欣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同一音乐素材的重复、变化或多种形式的对比、并置等方法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来展现音乐主题的主要形式,如果欣赏者对音乐缺乏一定的记忆能力,那么就不能从音乐的前后对比中获得整体印象或找出差异,难以领会作者的意图。

如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对音乐音响缺乏一定的记忆力,将无法获得熏风拂面的春江由平静到遥闻渔歌,由点点白帆由远及近至逐歌四起、渔舟破水又复归舟远去这“静——动——高潮——静”完美的“春江月夜”音画感受。

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我们能记忆相当数量不同风格、不同体载、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主题、作品片段,则能够使我们对他们作一细致比较以便更好地感受、理解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们不妨先从一些短小的、结构简单的乐曲开始,由小到大,由浅至深,反复地聆听一些作品,掌握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熟悉旋律的行进规律,渐渐地对这些作品的特征有了较深的感性体验,无形之中就培养了自己的记忆能力。

对音响的感受能力也相当重要,它首先体现在对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听辨能力上。

假如同学们缺乏辨别各种乐器不同音色的能力,是无法体味到各具音质特色的乐器本身所带来的音响美感的,自然更难以领略丰富多彩的交响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同学们对音高、节奏、力度缺乏足够的听辨力,则难以把握作品的情
绪变化,更无从谈起与音乐作品本身精神的交流。

譬如,我国的民间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通过琵琶、古筝、木鱼等民族乐器巧妙的编配,以流畅多变的节奏和质朴的旋律,细腻地勾勒出了一幅清丽淡雅、色调柔和的春江月夜景色。

我们如果对琵琶、古筝、木鱼等乐器的音色特点,对音高、节奏、力度、音量等音乐要素缺乏足够的听辨能力,怎能体会出一幅幅江南水乡的动人山水画卷呢?
二、音乐作品情感内容的体会能力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无论作曲家、演奏者、歌唱者都是通过音乐来表现或表达某种情感。

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作品本身所表现情感的直接体会,比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它就是表现一种欢快、祥和的大联欢节日气氛,如果我们在欣赏过程中把这种情感体会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体验相结合,就会把这种欢快、祥和变成切身的感受,“温暖”“喜庆”萦绕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这就是第二个层次,即对作品感情的体会与自身生活经验的结合。

当我们听到《国歌》时心潮澎湃,当我们唱起《当兵的人》时豪迈激昂,这就是情感体验的结果。

再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其中第二乐章那段著名的“念故乡”主题,描绘的是远离他乡的人们的乡愁之情。

每当听到这个主题,淡淡的忧伤就会涌上心头。

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段音乐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差异不会太大,如《百鸟朝凤》肯定不会使人产生悲伤的情感。

中外音乐史上,无数杰出的作曲家写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重
大社会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当时的社会状况,表达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而且还包括着一定的哲理思想。

因此,要想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一部作品,就要努力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久唱不衰,除了作品本身带给我们震撼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黄河大合唱》是在民族危亡的特殊时刻涌现出的一部伟大作品,特别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那样的一个历史时刻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保卫家园的英勇精神。

同时,也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是一个不会被征服的、一个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英勇奋战的民族,我们的抗日战争是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的。

正是这种思想内涵,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意志。

因而,时至今日,这首音乐作品仍然被广泛传唱,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就是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如果同学们想非常完整、正确地去理解音乐作品,就要努力去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的巨大感召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