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汉翻译技巧与实例解析

日汉翻译技巧与实例解析

书信常用词汇●开头语与结束语的搭配以及使用方法开头语与结束语有许多组合搭配的方式,看起来似乎很繁杂,但是实际上经常使用的组合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可以先最低限度地记住一些基本组合,在日常生活中将之灵活运用。

当有特别郑重的场合可以事先记住一些其它的表达方法。

·「敬白」:敬上「一筆啓上」:简略叙述「頓首」:以头叩地行礼「再拝」:再次叩拜行礼其他结尾词都为“敬上”的意思。

·「走筆ご容赦」:潦草书写,敬请原谅其他的同类开头语都是“匆匆奉闻”之意。

「不一」:意兴未尽「草々」:匆忙之中未能尽表心中之意·「冠省」与「前略」相同,都表示“请原谅我省略前言”的意思。

「不乙」「不尽」与「不一」同义,「怱怱」与「草々」同义·「拝誦」:拜读「拝披」:恭敬地打开来信「貴酬」「謹酬」:谨此回信·「かしこ」:谨上「あらあらかしこ」与「草々」同义常用季节寒暄语正式的书信以及业务往来的信函往往使用惯用的季节寒暄用语。

在日常的书信中则可以根据自己对季节的感受,尝试自创一些时令的寒暄语。

(●郑重场合使用的惯用语;■一般的例句)问安以及其他常用寒暄用语序文中,在时令寒暄语之后是互问安康的寒暄用语以及日常的道谢、道歉等寒暄用语。

这些寒暄用语大部分作为惯用表达已经模式化了,可以以此为参考,根据自身常用的结尾寒暄用语结尾的寒暄用语,并不需要将以下的所有内容悉数照搬,可自行根据正文进行组合搭配。

如与收信人是较为亲密的朋友,则也可以在以下例句的基础进行一些适当的改动。

审校:田村光博(日)主编:韩小龙郑艳副主编:周凌叶郁伟忠目录第一章、脱离文化背景造成的误译 (4)第一节、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误译 (4)第二节、表达习惯不同造成的误译 (5)第三节、文化背景试译练习 (5)第二章、偏离语境的误译 (16)第一节、语言性语境的误译 (16)第二节、非语言性语境的误译 (18)第三章、漏译造成的理解错误 (28)第一节、漏译误译简析 (28)第二节、漏词、漏句造成的误译 (29)第三节、漏“义”造成的误译 (44)第四章、增译的利与弊 (51)第一节、增译误译简析 (51)第二节、因增译而生益 (52)第三节、因增译而生弊 (58)第五章、日译汉中语法的误译(1) (61)第一节、日译汉语法误译简析 (61)第二节、主语、对象语的误译 (63)第三节、被动句的对象误译 (74)第四节、敬语的误译 (77)第六章、日译汉中语法的误译(2) (80)第一节、助词、助动词等的误译 (80)第二节、句子关联结构的误译 (91)第三节、其他个别语法错误的误译 (100)第七章、日语词义的灵活意译与创新 (99)第一节、日译汉灵活意译简析 (99)第二节、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等词类意译 (99)第三节、日译汉短语意译 (99)第八章、短语与惯用句的误译 (116)第一节、短语与惯用句误译简析 (116)第二节、短语的误译 (130)第三节、惯用语的误译 (130)第九章、体言、用言的误译 (130)第一节、体言、用言误译简析 (130)第二节、名词的误译 (130)第三节、动词的误译 (153)第四节、形容词的误译 (153)第五节、形容动词的误译 (153)第十章、其他词类的误译 (165)第一节、其他词类误译简析 (165)第二节、副词的误译 (178)第三节、语气词的误译 (178)第四节、拟声拟态词的误译 (178)第十一章、多义词的辨析 (187)第一节、多义词误译简析 (187)第二节、「いたい」翻译实例 (187)第十二章、文章、片段等中日对比翻译 (195)第一节、《家族写真》原文及其译文 (195)第二节、《伪装》原文及其译文 (195)第三节、《法庭的需要证人》原文及其译文 (195)第一章、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误译文化与生活密不可分,文化是生活的内涵,生活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通过生活表现出来,生活因为有了文化的渗透而显得更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

因此,有些文章和书籍虽是无意识却又无处不表达着当时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风俗,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此情此景。

于是,怎样正确的将文章和书籍中的日本文化背景不着痕迹地翻译给中国的读者,不因为是一部外国小说而感到行文生涩僵硬,难以理解,无法在脑海中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才是一个译者作为原作者想通过作品的传达思想和读者感受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

中国与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国,在文化现象与文化传承上从古至今一直有着诸多不可忽视的交合点与相似之处。

“两国之间有着地缘和文化上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天然联系。

”1中日文化既有联系又有着既微妙而迥异的差别,可以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可以说,近代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日两国那样是‘既临近又遥远’,呈现出一种令人难以把握的‘若即’和‘若离’”。

2笔者以为两者之间存在诸多貌似神不似之处。

仅以用餐这一最世俗的表象为例,不论是在动作上还是在工具上,中国人与日本人表现出了不少有意思的差异。

比如吃米饭时,中国人常常教育孩子要嘴巴贴着碗边吃,这样才是正确的礼仪;而日本人则认为用筷子挑着饭吃,才算有修养。

再比如吃面条。

中国人吃面条理所当然用筷子就行了,日本人除了用筷子以外,经常还用调羹来帮一把。

中国人虽然吃面时也会“吸面”,但尽量不发出太响的声音,这和西方人的习惯颇为相似。

但这时一向谨小慎微的日本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却能够旁若无人一般地大声“吸面”。

再举一个喝汤的例子。

中国人喝汤,在正式或公众的场合都是用调羹的,一口一口地喝,使自己的动作显得文雅一些;日本人则不然,他们会端起一整碗汤咕噜咕噜地喝下去,一般不会去使用调羹,让人不免有点疑惑,很难明白平素那般追求雅致、细腻生活的日本人会如此这般。

再以吃饭的工具为例,同样也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中国、日本都使用调羹、筷子、碗之类的餐具,倘若仔细观察便可发现:中国的筷子是圆头的,而日本的筷子是尖头的。

显然这里有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子,这是因为中国属于大陆民族,以食肉类为主。

而日本筷子之所以尖,则是因为海洋民族多食鱼的缘故。

两国无论是在用餐的礼仪上,还是在餐具上,差别甚大。

这如同表面相似的中日文化,1武心波著《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前言。

2武心波著《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前言。

其内涵的差异之微妙。

决非寥寥数笔可以泛泛描绘的,但是这些差异并没有影响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日本向中国的学习,中国向日本的学习,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中国对日本的研究……这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传播、渗透、对流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着。

不可否认,中日虽同处亚洲,但是中日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既有联系,又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生活习惯、表达习惯、思维习惯等等,这些都会给两国的文学交流形成不小的障碍。

比如说,夏目漱石在《后来的事》中有提到“牛の脳味噌”直意是“笨如牛脑”,我们引申为表达脑袋不灵光的,转得慢的,死脑筋等含义。

如果直接翻译成“牛脑汁”,对于中国的读者肯定不习惯,所以入乡随俗地翻译为“猪脑”即可。

傅雷先生就曾提出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所以,翻译不是按步就搬的机械劳动,译者更应该注重“神似”,是不折不扣的脑力劳动。

翻译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语言翻译,还包括文化的翻译。

一部日本作品是否翻译成功的关键是中国读者在读完整部作品之后,除了明白故事情节之外,更应该明白主人公在做每一件事的抉择时是怎样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推动。

就中日翻译发展来看,因为日本文化的起源从中国文化开始,加上现在的交流频繁,像榻榻米、寿司等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正在被逐步逐步地理解。

这对于翻译来说,是它的功劳也是一种趋势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误译(1)原文:琴女は生涯鵙屋姓を名乗っていたけれども、「門人」温井検校と事実上の夫婦生活をいとなんでいたのでかく鵙屋家の墓地と離れたところへ別に一基を選んだのであろうか。

《春琴抄》谷崎润一郎译文一:春琴女士虽然毕生都姓“鵯屋”,实际上她却与门生温井检校过着夫妻生活,大概因此,才在稍离鵯屋家墓的位置而另造一穴的吧!译文二:春琴一生未嫁,实际上却与“弟子”温井过着夫妻式的生活,也许正缘此故,她才背离祖坟,另辟归宿吧!分析:日本至今仍保留着女性在结婚嫁人之后改随夫姓的习俗。

译文一按照原文字面意思译成“毕生都姓鵯屋”并没有错误,她确实一直都随娘家姓,未曾更改过。

如果不是很了解日本习俗,对此就会感到很费解。

她生来就姓鵯屋,难道还可以自己随时改姓?所以,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会造成阅读的障碍,这是无可奈何之事。

但是译者应尽量选用母语能够让中国读者了解。

如同译文二“未嫁”一词即符合中文的理解,又很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这种在翻译中再创造的手段应当推广。

试译:春琴虽然终生未嫁,一直姓“鵙屋”,但与门徒温井佐助过着事实上的夫妻生活,大概因此才在离开鵙屋家祖坟的不远处另选了一处墓地的吧。

(2)原文:このようにして距離というものを忘れながら、二人は果しなく遠くへ行くものの姿のように思われたほどだった。

それゆえ島村は悲しみをみているというつらさはなくて、夢のからくりを眺めているような思いだった。

不思議な鏡のなかのことだったからでもあろう。

《雪国》川端康成译文一:那种姿态几乎使人认为他俩就这样忘记了所谓距离,走向了漫无边际的远方。

正因为这样,岛村看见这种悲秋就象是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没有觉得心酸。

大概这些都是在虚幻的镜中看到的缘故。

译文二:那种姿态几乎使人认为他俩就这样忘记了所谓距离,走向了漫无边际的远方。

正因为这样,岛村看见这种悲愁,没有觉得辛酸,就像是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

大概这些都是在虚幻的镜中幻化出来的缘故。

分析:此文需要在了解作家本身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解和翻译。

首先,要了解川端康成所写作品的惯用手法,比如:他喜欢惯用意识流的写法。

就如原文所示,“距離”不宜理解为实际的行程,而应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它非真实存在,但人们是可以感受到这种抽象而非实际的虚拟。

而且通过前面一系列姑娘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个男子的描写,也表现出他们似乎忘记了“二人之间的那种距离”。

因此,译文二更准确。

试译:他俩就这样忘了男女有别,看上去仿佛要走向天涯海角去似的。

因此岛村丝毫没有感到观看一场悲剧那种难过的心情,宛如在看着梦幻般的西洋景。

这也许是因为事情发生在那奇妙的镜子里的缘故。

(3)原文:彼は、ミキサーに引いてあるゴムホースの水で、一と先ず顔や手を洗った。

そして弁当箱を首に巻つけて、一杯飲んで食うことを専門に考えながら、彼は長屋へ帰っていた。

《水泥桶中的一封信》叶山嘉树译文一:他用粉碎机上的胶皮管里的水,好歹洗把脸,而后把饭盒袋套在脖子上,喝了几口水,一门心思的思考着吃饭的事,朝自己住的筒子房走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