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

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

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本籍东海(东海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但鲍照家乡在现在的江苏连云港市);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1]。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

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

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但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始终是“下僚”,不能有所作为,为此,胸中郁结着愤愤不平之气。

后因宫廷内部斗争,死于乱兵之中。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

孝武帝死后,文帝十一子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

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

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形成:
一个主要的就是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这就造就了第一批的豪门贵族。

发展:东汉后期,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严重。

造成了一大批的大地主。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
进一步加剧,虽然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但是实质上的问题没有解决。

魏的军屯和民屯制度,也只是暂时缓解了,但是最后还是由大地主、大豪强接收。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

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

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

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

没落: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