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3期,2007年7月Jour 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8,N o.3,Jul.2007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干预策略¹郭玉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摘要: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益严重,文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概念、判定标准以及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建议对网络成瘾者通过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同时,提出了一些预防网络成瘾的干预方法,以期促进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治疗策略;干预策略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O9779(2007)03O0342O04目前,由于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1]而引发的心理或社会适应障碍的人群随着网络的普及正在逐渐扩大,其中大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且该问题已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健康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网络成瘾问题也因此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
关于网络成瘾的个体与群体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预防等有针对性的干预研究成了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着重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策略。
一、网络成瘾概述(一)网络成瘾的概念网络成瘾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成瘾障碍等,它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明显的社会和心理功能损害[2]。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 提出,后来Young[1]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Davis[3]将其分为特殊性网络成瘾和一般性网络成瘾。
特殊性网络成瘾是指成瘾者依赖网络的某种特殊功能,包括过度使用(滥用)在线物质或性服务、在线拍卖服务、在线商品交易、在线赌博等,其依赖的内容原本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互联网是其成瘾行为的一个中介媒体;一般性网络成瘾是普通的多维度上网过度,包括在网上无明显目的地浪费时间。
(二)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目前,在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上,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国内外的主流倾向是Young(1996年)确定网络成瘾的八项标准: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的中心;需要增加互联网的使用;不能成功减少或控制停止互联网的使用;停止或减少互联网使用会导致无聊、抑郁、气愤等消极状态;在线时间超出预期计划;重要人际关系、工作、职业机遇遭到破坏;向别人隐瞒互联网的卷入程度;使用互联网逃避现实问题。
Young认为,只要符合判断标准中的五项就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4]。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0年12月31日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为处于20)30岁、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是IAD的易感者。
国外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网络成瘾的发生率约为8.0%~13.0%[5]。
国内最早的专项研究是北京大学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的抽测[6],结果表明,网络成瘾者比例为6.4%;其他研究如:林绚晖对福州大学293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表¹收稿日期:2007O04O19作者简介:郭玉宾(1969O),男,河南鹤壁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E O mail:guoyubin@ncw 明[7],网络成瘾率为9.6%;雷鸣、陈晓光等对广东医学院803名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表明[8],网络成瘾率为9.59%;杨铁成,杜玉凤采用YOU TH的网络成瘾量表,对承德医学院七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9],网络成瘾率为11.38%;王建国,张寒冰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山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调查[10]显示,网络成瘾率为6.24%;王立皓对江西某大学329名大学生的调查则出现了较低比例[11],网络成瘾者仅为3.6%,他认为这可能与地区差异或院校间的差异有关,也可能由样本选取或量表的选用不同所致。
研究表明,从性别差异看,成瘾者中男性居多。
但杨铁成,杜玉凤的研究也发现:男女大学生的上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网络成瘾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9]。
此外,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敏感、抑郁、性格孤僻、自我评价偏低等[12]。
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有以下类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聊天交流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制作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
凌霄的研究[13]发现,成瘾者在游戏和交友上显著高于非成瘾者,非成瘾者在视听类上显著高于成瘾者。
三、网络成瘾的干预(一)网络成瘾的治疗探求有效的应对网络成瘾的措施,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目前,国内外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技术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内容:1.认知治疗(1)认知重建。
对大学生成瘾者应引导他们对网络导致的心理问题有所认识,改变其已形成的不合理信念,如/玩游戏无害0,/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了0。
(2)辩论法。
采用成瘾者与他人进行辩论或成瘾者自我辩论,让网络成瘾者认识到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沉溺于网络的危害。
在网瘾发作时让/理想自我0与/现实自我0进行辩论,让内心的道德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失败感斗争,从感情上战胜自己,痛下戒除网瘾之决心,增强自己的戒除动机。
(3)自我警示法。
让成瘾者把上网的弊端写在纸上,贴在能经常看到的地方,每天多时段默念或大声对自己说出上网的危害。
指导成瘾者在出现上网念头时进行自我暗示,如/我一定能行0、/我一定能戒除0,反复强化,形成良性刺激,增强成瘾者的意志,使其上网的欲望得到有效抑制。
另外,让成瘾者列出网络成瘾后被忽略的有益活动,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使其意识到自己在成瘾行为和现实生活之间所作选择的差异,使其从生活中的其他活动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降低其从网络环境中寻求情感满足的内在动机。
2.行为治疗在网络成瘾的传统心理治疗中,以行为矫正法为主。
行为矫正源于行为学派的条件反射学说和该学派的社会学习理论,其基本原理为:适应行为和不适应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到的;因此,可以通过削弱不适应行为,强化和训练适应性的、有建设性的行为,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设定目标法。
根据成瘾者自身条件设定计划,尤其是设置结构性的上网时间。
首先确定上网的主要目标,围绕目标分配上网时间,消除无目标的漫游现象。
对此,可以采用闹钟提醒或有时间提醒的软件,使成瘾者按照规定时间下网或关机。
(2)强化法。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在出现某种行为之后得到奖赏,那么这种行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就会持续和反复出现[14]。
成瘾者可视戒除的进展情况给自己以小小的奖励或惩罚,但注意其内容应与上网无关。
奖惩既可以由成瘾者自己执行,也可以请同学协助执行。
(3)厌恶疗法。
基本原理:把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当出现目标行为时,反复呈现某种厌恶性刺激,达到使成瘾者最终因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15]。
例如,想象自己长时间上网后的萎靡不振的样子,甚至可以让其配合在上网后精神不振时给其照相,再与其以前精神状态很好时比较,让其厌恶自己的过度上网行为,从而激励其进行改变,但应注意防止厌恶对象的泛化。
此外,可以结合成瘾者的上网习惯,在控制不住、非常想上网时,先给其服用催吐药,使其产生恶心、呕吐等厌恶反应,并反复用语言强化这种反应,直到成瘾者对网络产生厌烦,自动戒除网瘾。
需要注意的是,给予的厌恶刺激首先要安全,其次要适量,并使病人能够产生痛苦(尤其是心理上的)且持续时间较长,否则难以见效。
343第3期郭玉宾: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干预策略(4)替代法。
通过学校的社团组织对上网学生进行规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读书、听音乐、打球、游泳、室外散步等来替代成瘾行为,逐渐减少对上网的依恋。
本方法关键是要打破成瘾者上网的生活节奏,重新规范每天的作息时间,可以在最易上网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活动,让更多有意义的事充实生活,使其感受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3.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是一种特定的家庭治疗方法,它重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把整个家庭看做一个系统,其操作原理是理解和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
当然,个人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症状,从家庭的观点来看,可以解释为是家庭功能不良的表现之一。
大学生是家庭模式的产物,其行为的矫正需要家长的配合和自身的努力。
系统家庭治疗的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预备性谈话。
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侧重做到了解家庭背景、现实家庭关系,绘制家庭图谱,签订辅导协议。
(2)治疗性会谈。
侧重了解形成网瘾的关键,明确家庭关系模式,寻找差异,探索解决途径,充分利用家庭自身资源,达到自身的改变。
(3)布置作业。
根据每次治疗的目标,布置具体任务;了解家庭改变的动力和治疗师扰动的效果,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4)后续访谈。
检查上次作业,交流讨论各自的感受,了解家庭是否有新的变化,了解家庭进一步的希望,分析新的行为或问题,共同探讨,再布置作业。
4.团体治疗针对网络成瘾者不合群的特点,采取团体治疗的方式,或自愿或强制地要求他们参加诸如互助小组、学生社团等社会团体,让团体成员通过相互暴露、理解、支持、分享等,获得摆脱网络依赖的信心;通过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获得群体支持,习得新的行为。
在现实条件下,根据不同成瘾者的情况,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技术。
在实施心理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1)评估成瘾者对于网络的使用模式。
如喜欢什么时间上网,在哪里上网,每次上网所花的时间,上网时主要做些什么等。
重要的是要发现一些与上网行为有关的关键信号,即上网行为的引发条件和维持条件。
(2)了解网络成瘾者的早期体验,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对成瘾者的影响,推究其不良习惯和消极情绪的根源。
与成瘾者一起客观分析和评价网络技术、网上人际交往、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等,同时对比成瘾者的过去与现状,转变成瘾者对网络迷恋和依赖的认知偏差。
(3)协助网络成瘾者恢复自身的生活规律,转移其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导其寻找积极的兴趣生长点,帮助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成长。
研究表明,网络的虚拟空间成为个体弥补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缺陷、从精神上成为一个完美的自我的途径。
帮助成瘾者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价值感,使其对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从网络回归现实,从而解除对网络的依恋。
(4)对成瘾者进行干预,应注意循序渐进。
对成瘾者提出的每一个目标都应是其力所能及的,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同时让成瘾者得到社会的支持,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安全舒适的人际环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温暖,能够满足其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