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发展史
13
三A、植物地理學
第一階段 (1800年初期)
C. L. Willdenow (1765-1812):相似的氣候區,有相似
的植被。
F. H. A. V. Humboldt (1769-1859) / 在西班牙國王
Carlos IV 支持下,到墨西哥、古巴、Venezuela、秘魯、 Orinoco 和 Amazon 河 (五年)。著作 30卷書 :「Voyage to the Eauatorial Regions」 / 描述許多植物。
J. Warming (1841-1924):研究巴西的熱帶植被。
提出 生活型 (life forms) 的名詞。 著書:「Plantesamfund」 (第一本植物生態學的書) 將植物形態, 生理, 分類, 和生物地理, 合成一体。
著書:「Plant geography on a physiological basis」
10
二、The background of ecology
B. 自然和諧的生態觀
17th - 19th 世紀:自然和諧
Graunt (1662):
人口數學化,以出生率,死亡率,性別比年齡結構,預 測倫敦人口於64年間加倍。 Leeuweenhoek (1687) 計算母蒼蠅產下的卵數,估計一對蒼蠅三個月內可產生 746,496個蒼蠅。 Buffon (1756) Natural History 族群調控 / 疾病,食物不足 Malthus (1798) Essay on Population. 生殖終要受食物的生產量的限制 (checked)
Ecology as a part of physiology (生理學)。 = the economy of nautre (自然的經濟)。 = total relationships of the animal both to its inorganic and its organic environment. = complex interrelations referred to by Darwin a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生態學 =生物和生物與其生活環境間的互動關係。
Ricklefs, R. E. (1997)
生態學 = 自然的經濟。
生態學 = 自然的經濟。 生態學 = 研習自然世界的次序 (order)。
Smith and Smith (1998)
Ricklefs and Miller (2000)
9
二、The background of ecology
Krebs, C. J. (1994)
生態學=決定「生物的分佈和豐富量」之互動的研究。 Where, How many, Why 生態學 =「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的互動關係之研究。
Brewer, R. (1994)
8
………..(by 2000)
Stiling, P. D. (1996)
根源於:自然史、人口學、生物統計學、
農業和醫學(公共衛生、傳染病)之應用。
12
三、植物地理學 和 自然歷史學
於 1960s 前, Ecology 尚未被認為是重要的「科學」。 現代生態學,主要有兩個根源: 植物地理學 和 自然歷史學 Plant Geography and Natural History
J. F. Schouw (1789-1852):溫度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A. De Candolle (1806-1893):以年平均溫度線, 劃分
植被。
14
三A、植物地理學
第一階段 (1800年初期)
W. Koppen:
Koppen's climate types.
A. Kerner (1831-1898) /
5
………..(1960-80s)
1961 Andrewartha
生態學 = 生物的分佈和豐富量之研究。
生態學 = 自然的結構和功能之研究。 生態學 =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樑。
1963 Odum, E.
1983 Odum, E.
1986 Leo Smith, R. 生態學 =「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的互動關係之研究。
4
………..(by 1950s)
1949 Allee et al.
principles of animal ecology
整體情況, 1. 由於內在的多元性,而各自有不同的內容 2. 缺乏 historical studies Kuhn (1970) a developing scientific discipline fusion of several separate trunks lacking a common initial rootstock.
18
三A、植物地理學
第三階段 (1900年代初期)
(二) 淡水水域 (歐州):
F. A. Forel (1892) limnology/物理環境 A. Thienemann (1931) 淡水生物學家/ nutrient cycles/producer, consumer/ V. V. Stanchinsky (1931) On the importance of biomass in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of the biocoenose. → community energetics G. F. Gause (1934)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predator-prey (實驗)/ 種間競爭
三A、植物地理學
第三階段 (1900年代初期)
(一) 植物群落的研究 (美國)
H. C. Cowles: 研究植物 succession 的先驅 (1899)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of the sand dunes of lake Michigan. F. E. Clements: 理論學家 (1898) The phytogeography of Nebraska. (with R. Pound) (1916) monograph on plant succession. (1929) Plant ecology. (with J. E. Weaver) (1939) Bio-ecology. (with V. E. Shelford)
玉米生產學者:光合作用/ primary production/ energy budgets.
C. Juday (1940): 「The annual energy budget of an inland lake R. A. Lindeman (1942): 激發二次大戰後的生態体系 之研究。 「The trophic-dynamic aspect of ecology」
生態學 = 自然的經濟學
6
………..(1990s)
Stiling, P.D. (1992) 生態學包含以下五部份:
演化生態+行為生態+族群生態+群落生態+應用生態
Leo Smith, R. (1992) 生態學 =
主要兩個根源:植物地理學 和 自然歷史學
Colinvaux, P. (1993)
生態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cology)發展史
鄭先祐 (Ayo) 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教授 .tw/~hycheng
Ecology
生活科學的 整合與訓練
生態學發展史的目錄
一、「生態學」的定位(起源) 二、The background of ecology 三、植物地理學 和 自然歷史學 四、動物生態 vs. 植物生態 五、應用生態學 六、大眾覺醒 七、環保重要里程碑 八、現代生態學
11
二、The background of ecology
C. 達爾文的演化論
Farr (1834): Malthus 推測食物生產量以等差 級數增加,這並不真實,至少在美國,食物生產 量是以等比級數增加,甚至比人口成長更快。 20th 世紀: 「天擇」與「為生存奮鬥」,逐漸 取代「自然平衡與神意的」生態學。 於1900年前, Ecology 逐漸成為「科學」
2
一、「生態學」的定位(起源)
Haeckel, Ernst (1866-1891) : 第一個使用 ecology (1866)。 字源取自 eco-nomics (household + management) eco-logy (the study of household)
A. Schimper (1856-1901):於熱帶地區研究。
J. Paczoski (1864-1941):
植物如何影響環境 -- shade tolerance, competition, succession, fire
16
三A、植物地理學
第三階段 (1900年代初期)
(一) 植物群落的研究
19
(二) 淡水水域 (美國) :
S. A. Forbes (1887): The lake as a microcosm. -- 湖泊中生命的互動/ food chains/ 天擇 (U. Illinois) E. Transeau (1926): The accumulation of energy in p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