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
第4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2)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
3. 分解者: 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原生动物、 小型无脊椎动物
6
二、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1. 物种结构 2.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
1. 物种结构 生态系统中,除了在生物群落中介绍的优势种、 建群种、伴生种及偶见种外,关键种和冗余种 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 义。
8
1. 物种结构
9
1. 物种结构
(2)冗余种 在一些生物群落中有些种是冗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 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Gitary等(1996)指出,在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物种成群地结 合在一起,扮演着相同的角色,这些物种必然有几个是冗余 种。
10
36
2.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
太阳能
热
热
热
空气中 水中 土壤中
生产者 (绿色植物)
分解者 (微生物)
初级消费者 (草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有机物的流通
生态系统
无机物的流通
能量的流动
图1.2 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转引自夏伟生,1984)
37
2.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
海 洋 生
物质代谢 原料
CO2、H2O、DO等 无机营养盐(矿物质原料)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腐殖质等 (连接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的有机物)
态
1、生产者: 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光合细 菌、
系
化能细菌等
统
生物部分
食草动物:浮游动物、草食性鱼类等
2. 消费者 食肉动物:肉食性鱼类、海洋哺乳类等
杂食动物:杂食性鱼类、螺类、贝类等
28
一、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1. 初级生产 2. 次级生产
29
1. 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 指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制造有机 物的速率。通常用单位面积及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 质 干 重 ( g·m-2·a-1、mg·m-2·d-1)、 有 机 碳 ( gC·m-2·a-1、 mgC·m-2·d-1)或固定的能量(J/m2·a)表示。 有时也将初级生产力称为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 此时的初级生产量含有时间概念,其计算单位一样。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 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 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 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 毁灭。
须鲸
企鹅
鹈鹕
磷虾
桡足类
鲨鱼
齿鲸 海牛
海龟 海豹
鱼
水母
箭虫
浮游植物
鱼类、软体动物 等的幼体
鳗草 海藻
14
2. 食物网
(1)食物网的结构特点 简化食物网: 将一些具有相似功能地位(生态位)的等值种(equivalent species)归为一类,称为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或同 资源种团(guild),即将同样食性且具有同样捕食者的不 同物种归并为一个营养物种(trophic species),以营养物 种来描绘食物网结构。
浅海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关系(据邓 景耀等,1987)
20
3.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2)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s) 依据营养级由低到高,并依据各营养级的数量大小划图构成。 数量单位若分别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 则分别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其中,能 量金字塔恒为正锥体。
2. 食物网
(2)食物网的控制机理 ➢“自上而下”(top-down)
指较低营养阶层的种群结构(数量、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依赖于 较高营养阶层物种(捕食者控制)的影响,称为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
➢“自下而上”(bottom-top)
指较低营养阶层的密度、生物量等(由资源限制)决定较高营养阶层 的种群结构,称为上行效应(bottom-up effect)。
32
1. 初级生产
Whittaker(1975) 估 计 全 球 的 净 初 级 生 产 量 为 1 7 0 × 1 0 9 tC/a。其中,陆地115×109 tC/a,海洋55×109 tC/a。 70年代后的估计平均约40×109 tC/a(30-56×109 tC/a), 较原先的估计增加1倍;另外,Field(1998)根据卫星遥感 提供的吸收有效光合辐射(APAR)和平均光能利用效率, 估计全球的初级生产量为104.9×109 tC/a。其中,陆地 56.4×109 tC/a,海洋48.5×109 tC/a。
21
四、生态系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 1. 空间结构 2. 时间结构
22
1. 空间结构
(1)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举例】 如湖泊、池塘等水域生态系中,浮游植物主要在表层进行光合作用,浮 游动物和鱼虾等生活在水中,蛤、蚌栖息于水底,而底层沉积物有大量 的细菌等微生物生活; 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层仅位于光线可透入的表层,其下方广大水体和底 部沉积物中的异养代谢最为强烈。
➢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在 于强调生物与环境的整体 性,它在生态学思想中的 主要功能在于强调相互关 系、相互依存和因果联系。
4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5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功能
能源:
太阳能、其他能源
理化条件: 光照、水温、盐度、海流等
非生物部分
基质和介质: 海水、底泥、岩石、沙等
(非生物环境)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介绍的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和概念。 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我们全面、综合地认识 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生物、环境以及它们的相 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态工程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基础。 对于当前的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应用 领域而言,仍是其基础核心。
1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 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反馈调 节等方面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如食物网、营养级等)是实现这 些功能的物质保证。
27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2)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自然生态系统的在水平分布上有明显的局部不均匀性,主要 是由环境条件的不均匀性引起。
25
2. 时间结构
一般可用三个时间段来量度: ①长时间量度,以生态系统进化为主要内容; ②中等时间量度,以群落演替为主要内容; ③以昼夜、季节和年份等短时间量度的周期性变化。
26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关键种
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一些珍稀、特有、 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在维护生物多 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它们消失或削 弱,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物种 称为关键种。
【举例】加利福尼亚浅海生态系统:如果海 獭消失,将会永远改变加利福尼亚浅海生态 系统。这是因为海獭主要以一种多刺、硬壳 的海胆为食物,海胆以茂密的海草为食物。 如果海獭不能控制海胆的数量,海胆将会过 量啃吃海草,造成一片贫瘠的海底世界。
38
3. 普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9)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 括为一个普适的模型。从该模型可以看出外部能量的输 入情况以及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路线及归宿。
在生态系统能流过程中,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 养级的转化效率大致是5%-30%之间。平均来说,从 植物到植食动物的转化效率大约是10%,从植食动物到 肉食动物的转化效率大约是15%。
(如小黄鱼、鲆鲽类)
小型 中上层鱼类
(如鳀鱼、黄鲫 )长Βιβλιοθήκη 类(如褐虾)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
1
浮游植物
营养层次
黄海简化食物网和营养结构 (根据1985~1986年主要资源种群生物量绘制,Tang,1993)
17
2. 食物网
根据物种在食物网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顶位种 ②中位种 ③基位种
18
33
2. 次级生产
种群能量收支公式:C =A+FU •C-动物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能; •A-被同化能量; •FU-粪尿能。 A项可分解如下:A=P+R •P-净次级生产量; •R-呼吸量,指转化为热量并在生命过程中失去的那部分同 化量。 因此,净次级生产量P=C-FU-R。
34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2.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 3. 普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19
3.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trophic level)
营养级,指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也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 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由于食物链的环节受到限制。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的数目 一般限于3-5个。营养级的 位置越高,其中的生物种类 和数量就越少;当少到一定 程度,则不能再维持另一个 营养级中生物的生存。
15
2. 食物网
【 举 例 】 Steele (1974) 分 析 北 海 食物网,包括四个 营养层次,其中的 种类仅归划到大类 (如上层鱼类、底 层鱼类、大鱼等), 并且划出两个营养 通道。
16
顶级
4 3 2
2. 食物网
人类捕捞
大型 中上层鱼类
(如蓝点马鲛)
头足类 (如日本枪乌贼) 梭鱼
底层鱼类
11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 2. 食物网 3.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2
1. 食物链
食物链(food chain):指生物之 间通过捕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 环的链状营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