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文字说明
1、工程概况
1.1、工程地理位置与工程规模
1.2、工程自然条件
2、施工总体计划和关键节点计划,各项工程工序安排,施工方法的一般描述、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序及衔接
3、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设备、人员、主要材料(数量、来源)及进场计划
3.1、拟投入的人员及进场计划
3.2、拟投入的施工设备及进场计划
3.3、劳动力投入计划
3.4、便道、临时设施建设进度计划
4、施工组织机构
3.1、工程工期及质量目标
3.2、施工组织
3.3、工区划分
3.4、施工组织机构
5、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承包人驻地建设平面图(含监理用房)
6、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6.1、临时工程
6.2、灌注桩施工
6.3、承台施工
6.4、塔座施工
6.5、塔柱施工
6.6、横梁施工
6.7、钢结构施工
7、工程精度测量布控方案
8、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
9、工程施工风险评估及对策措施
10、施工过程中的检测、试验措施
11、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措施
11.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11.2、严格执行质量责任制,强化项目内部管理
11.3、原材料质量控制
11.4、施工试验、检验
11.5、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1.6、施工设备质量控制
11.7、成品、半成品防护
11.8、工程质量资料
12、资金需求计划(附资金曲线图)及保证措施
12.1、资金需求计划
12.2、资金需求保证措施
13、工期保证措施
13.1、工期目标
13.2、建立工期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工程计划保证措施
13.3、认真、务实安排工程进度计划,严格监督计划实施
14、雨季、冬季施工和春节前后的安排
15、安全保证体系、安全应急预案及保证措施
15.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体系
15.2、制定安全管理目标
15.3、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活动
15.4、高空作业安全保证措施
15.5、易燃易爆物品
15.6、电气设备
16、环境保护及节能保证措施、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6.1、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16.2、节能措施
16.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7、缺陷责任期内对工程的维护方案
18、科研试验开展计划
19、合理化建议
20、其他应明确的事项
20.1、正确处理与设计、监理及业主的关系20.2、与其他承包人的关系
20.3、工程档案管理
20.4、加强廉政建设的有关措施
二、施工总体计划表
1、计划说明
2、施工总体进度计划
三、临时用地计划表
四、投标人科研试验实施计划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文字说明
1、工程概况
1.1、工程地理位置与工程规模
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工程位于江苏省境内长江中段,上距润扬长江公路大桥66Km,下距江阴长江大桥57Km,北接泰州市,南联镇江市和常州市。
主桥采用2×1080.0m三塔两跨式悬索桥,三塔悬索桥分跨为(390+1080+1080+390)m,南塔所在区地处长江下游扬中侧江边,场址区中心桩号距长江江边约20m。
南塔基础采用群桩基础,单桩直径为 2.8m。
承台为哑铃型,两承台之间用系梁相连。
塔身包括上塔柱、下塔柱和上横梁、下横梁,采用C50混凝土。
塔顶高程为+180.0m,塔柱底高程为+6.0m。
我公司一旦中标,将调集我公司曾参加过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施工的精兵强将和适配机械设备,并继续与我公司长期合作的施工单位、科研单位合作,在总结我公司在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管理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施工和管理水平,将泰州长江公路大桥悬索桥南塔工程(C06合同段)建造成国际一流的精品工程。
其中,人员动员周期3天,设备动员周期7天。
1.2、工程自然条件
1.2.1、地形地貌
南塔所在区地处长江下游扬中侧江边,场址区中心桩号距长江江边约20m,西侧距达标大堤区180m。
属长江下游新三角洲冲积地貌,场址区地势平坦,地面标高2.5~3.5m,达标大堤标高在8.1m左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塔址区东邻长江,长江岸坡向东侧缓倾,距岸边50m 以外水深大于10m,沿桥址区轴线方向长江水深逐渐变深。
桥塔墩西侧为达标大堤,标高约8m左右,达标大堤以西分布大量民房。
1.2.2、水文与气象
(1)、水文
桥址区属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潮位受长江径流与潮汐双重影响。
每个太阴日
潮位两涨两落,为非正规半日型,水位、流量受到潮汐的明显影响。
每日涨潮历时3小时多,落潮历时8小时多。
潮位主要受上游径流变化为主,每年的5~10月是汛期,11月~次年4月为枯季;潮位年内变幅较大。
桥址区最高潮位通常出现在台风、天文大潮和洪水期两者或三者遭遇之时。
近些年来,长江连续出现几次大水,1995年洪峰流量为74500m3/s,1996年洪峰流量出现75000m3/s,1998年洪峰流量达81700m3/s,1999年洪峰流量达到84500m3/s。
(2)、气象
桥位区属副热带湿润气候类型,主要特征有:受季风环流支配,季风显著,干湿冷热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干旱、雨涝、低温、连阴雨、台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间有出现。
多年年平均蒸发量1200~1400mm,地面蒸发量约800~900mm。
据资料,区内日照数量累计年约2000~2200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10~12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
多年年平均气温15~16℃,月平均最热与最冷月温差为25℃左右,历史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为39.4℃和-19.2℃。
区内平均干燥度在0.95左右。
1.2.3、区域地质
(1)、区域地质
桥位区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扬子板块下扬子褶断冲断带与苏北坳陷接触部位,在漫长的地史演变中,本区经历了隆起-坳陷-大陆边缘活动阶段。
前震旦纪属坳陷阶段,晋宁运动使其褶皱迴返,形成本区以埤城群为变质基底的扬子板块而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震旦纪-三叠纪以浅海相与海陆交替相连续沉积为主,而通道区自寒武纪以来则以隆起状态为主,形成埤(城)孟(河)复式背斜,印支-早燕山运动进入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沉积盖层发生强烈褶皱,中-晚燕山运动则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为特征,这是本区断裂发育及构造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喜马拉雅运动则表现为区域性不均匀沉降运动,发育较厚的晚第三纪及第四纪沉积。
工作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其中包括著名的郯庐断裂带。
其他重要断裂还有20条,如幕府山-焦山断裂、无锡-江都断裂、茅山断裂、小海-陈家堡断裂等。
(2)、区域断裂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扬子板块下扬子褶断带与苏北坳陷接触部位,在历次构造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其间相互叠加、继承和影响,塑造了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近块区与本工程联系较密切的断裂有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埤城-后朱巷断裂等。
根据江苏地震工程研究院《泰州公路过江通道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确认F1~F7七条断裂皆为第四纪活动断裂,但迄今尚未发现上述七条第四纪活动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的直接地质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