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构成
4.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1)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
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
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社会的特征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要素
(1)人口要素
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人口数量可以通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到反映。
②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③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2)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
资源是由人类从自然界或世界中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①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
a.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
b.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可划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
(3)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①这里所说的社会构成的环境要素为狭义的环境,即自然环境。
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设计人类社会可持续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
(4)文化要素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②人类总是要通过文化活动来组织和安排生活,并通过文化来维系人群的关系,构成相当稳定的社会秩序。
③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
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4.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
整合或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①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②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
③社会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3)导向的功能
①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②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
1.宏观社会结构
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社会制度和世界体系就代表了社会的宏观结构。
(1)社会制度
①定义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
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制度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②社会制度的作用
a.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宏观架构,通过各种关系规则给个人行动设置了选择集,人们的行动被限定在选择集的范围之内,人们的社会关系也由制度而设定,这样,社会生产活动及社会生活就在制度框架下有序进行。
b.从宏观上确立了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
第一,个人关系
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它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个人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其他社会联系都是由此展开的;
个人交往是社会中最频繁发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
个人关系是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的最直接的体验,因而能给人们留下最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二,群体关系
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
与个人关系相比,群体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群体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比个人关系更明确、更集中地表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它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2)世界体系
在世界体系这一宏观社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结构特征;另一方面,世界体系又存在着各种利益格局,这些格局受制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学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阶级阶层结构研究、宏观经济制度研究、宏观社会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群体关系研究以及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
(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分析宏观社会结构方面,提出了几个重要观点和视角: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③阶级分析的视角,即在私有制社会,社会结构表现为阶级结构,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决定其他社会关系。
2.微观社会结构
微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
(1)在微观社会结构中,基本的结构单位主要包括:
①个人。
指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者,个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
②角色。
个人角色扮演与地位、社会期望以及角色规范是密切相关的。
③群体和组织。
群体和组织将个人联系起来,成为个人行动的重要依托。
④社团和社区
a.社团是指有共同利益或共同志趣的个人的联系构成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社团成为个人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侧面。
b.社区是个人在共同区域里的生活基础上构成的社会单位,人们在具体生活中形成的社会认同及相互联系,成为构建这一社会单位的基础。
(2)对微观社会结构的考察,是社会学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必要途径,有助于深入细致地了解社会及社会问题的具体情况,了解社会构成和运转的现实基础。
3.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1)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社会运行包括两个方面:
①纵向运行。
即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社会系统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