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开封

北宋开封

北宋开封:梦华东京宋都规划公元960年,后周殿前提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定都开封,仍沿后周东京之称。

北宋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开封城市建筑史上最辉煌壮丽的一个阶段。

北宋东京,是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市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它是在唐、五代汴州城的基础上,经北宋历代经营而形成的。

重建后的东京城,规模空前,规划严整,建筑壮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东京,全城共分为三重:外城、内城和皇城。

外城,又称新城或罗城,周长50里165步。

它是在后周柴荣所建的开封城垣基础上建成的。

赵匡胤定都东京后,因北有强敌契丹虎视中原,而东京一带又地势平坦无险可据,所以特别重视城防建设。

开宝元年(968年),赵匡胤下令重修京城。

宰相赵普献上图样,城墙呈长方形,四面开门,坊市绳列。

相传,赵匡胤看后很不满,用笔在图上弯弯曲曲地画了一个大圈,并在旁边批示“照此修筑”。

城垣建成后,外城如蚯蚓一般,毫无规则,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其实,这主要是宋太祖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而建造的,可能也与城内河流的走向有关。

此后,北宋对这座外城又多次修建。

其中,在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和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曾大修过3次。

真宗和神宗重修时,还不敢对外城做大的更改,只是增加了一些女墙,并将外城扩建至周长50里165步,城高4丈,阔近6丈。

到徽宗时,奸臣蔡京当政,奏请扩充规模,将原来数十里城墙拆掉重建,外城变成了正方形。

虽然美观好看,却不及以前那般曲折坚厚、利于防守了。

靖康年间,金军南下攻宋,在东京城西隅架炮轰城,由于城墙平直规整,极易命中,北宋因此而城破国亡。

北宋在对外城修筑时,还增建了各种防御设备,密置马面、战棚、女头等防御建筑。

此外,北宋还十分注意城墙的维修保护。

《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说: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荫)。

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

有广固兵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

徽宗重修后的外城,略呈正方形,南北稍长而东西略窄,大约相当于今天开封市主城区四周的土城遗址。

外城共有12座陆门,其中的南熏门、新关门、新宋门和新封厅门,联通御路,是4个正门。

正门开两重直门,其余各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

流经市区的河道上还开有几座水门,水门都设有铁窗门,既便于行船,又利于防守。

北宋东京外城的遗址,在明代还存在。

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因黄河泛滥,被淤没,掩埋于地下。

北宋东京外城之外,还有一道城濠,当时称为护龙河,经多次疏浚,到哲宗时,河深2.5丈,宽达10余丈,两岸遍植杨柳,禁人往来,戒备森严。

东京内城,又称里城、旧城或阙城,是在唐代李勉所筑的汴州城基础上修筑而成的。

周长20里155步,四周筑有10座城门。

南壁3门,中名朱雀门(又名尉氏门),东名保康门,西名新门(又名崇明门);东壁2门,南名旧宋门(又名丽景门),北名旧曹门(又名望春门或迎春门);西壁2门,南名旧郑门(又名阊阖门),北名粱门(又名宜秋门);北壁3门,中名景龙门,东名旧封丘门(又名安远门),西名金水河(又名天波门),金水河由此门流入内城。

另外,在东、西城墙上还各开有汴河角子门。

北宋东京最里面的一道城墙是皇城。

又名宫城、大内或紫禁城,周长约5里,位于内城中央略偏西北。

外有内城,再外是外城。

这是我国传统的国都城墙布局形式,如汉、晋、北魏的洛阳城,元大都,明、清的北京城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北宋皇城是在唐代李勉修建的宣武军节度使衙门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

后梁定都汴州后。

改宣武军节度使衙门为建昌宫;后晋时,又改为大宁宫。

但都只是搬名称而已,并没有什么新的建设。

周世宗时,虽有营缮,但规模仍很有限。

建隆三年(962年),宋太祖赵匡胤征调东京附近的百姓对皇宫进行了扩建。

四年,又遣官至洛阳,绘制洛阳宫殿的图样,带回东京依样修建。

建成后的皇城,规模宏大,十分壮观。

北宋皇城,除南面有3座城门外,东、西、北面均各有一座城门。

皇城内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排列得十分整齐。

其中有皇帝日常上朝用的文德殿,5天一次起居用的垂拱殿,正月初一和冬至等节日上朝用的大庆殿,庆祝皇帝生日用的紫宸殿,接待外国使商用的长春殿,考进士用的崇政殿等等。

此外,还有万岁、复古、迩英、蕊珠、凝华、福宁等内殿。

从汉晋到隋唐,我国的城市管理通常都实行坊市制,这是我国古代的城市基本区划,这一制度以首都最为完备。

坊市是城市居民居住和交易的地方,坊或市以纵横交错的街道来划分。

坊市制有利于加强城市的治安管理,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五代时,东京城的坊市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宋真宗时,由于开封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展和经济的繁盛,施行了一种新的厢坊制。

每厢管辖若干坊。

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东京共分为八厢,下辖120坊。

厢设厢吏,归开封府统管。

坊有坊正,为城市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

街巷每300步设立一所军巡铺,每铺置六七名士兵,负责防火、维持治安和夜间巡逻等。

另在坊巷的“高处砖砌望火楼”附近,建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备有水桶、洒帚、斧、锯、梯索等防火设施。

按照城市职能,可将北宋东京大略分为5个功能区:一是行政区,即皇城,这是皇帝宫殿和中央政府机构的所有地;二是商业区,位于内城东南部以及外城的东南部、东部和西部;三是住宅区,它包括了内城和外城的大部分地区,除商业中心地外,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四是码头区,位于城外运河沿岸,如东边的虹桥、陈州门,北边的五丈河等,共设仓50多所,专供运卸漕粮;五是风景区,位于城市四郊和内城东北隅的艮岳一带,前者多为统治阶级的花园和皇室的别宫,后者是皇室的御园。

整个东京城,设计严谨,布局规整,建造考究,管理完善,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高度水平。

便捷的水陆交通北宋东京不仅是当时全国的最大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还是当时全国的水陆交通中心。

北宋东京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

四条御路构成城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将全城的街巷串联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内陆路交通网。

第一条御路从皇宫的正门宣德楼往南,经州桥,过朱雀门,到南熏门;第二条御路从州桥往西,经郑门,到新郑门;第三条御路从州桥往东,经宋门,到新宋门;第四条御路从相国寺往北,经封丘门,到新封丘门。

其中,又以第一条御路规模最大,宽约200步,两边置御廊,起初准许商贩在廊下做买卖,从徽宗政和年间起被官府禁止;它的中间部分,设有两行朱漆栏杆,栏杆内的御道,专供皇帝使用;街的两边砌有两条砖石御沟,沟内种植荷花,两岸种植桃李梨等,“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城内其它街巷都由4条主干线分枝延伸出去,纵横四通到各城门,街道都作直角相交,呈方格状,整齐有序。

北宋东京还是全国陆路交通的中心,数条国家级的陆路交通干线由东京向四方辐射,可达全国各地。

从东京向北,经滑州、澶州(今河南濮阳)、河北大名,可通辽国的南京(今北京);从东京往西,经郑州、西京(今洛阳)、陕西的京兆府(今西安),可达四川及西北各地;从东京往西南,经许昌、邓州、襄阳、江陵,可达湖南和两广;从东京往东,经曹、济、兖、淄,可达山东沿海各地。

北宋定都开封,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当时东京地处全国水路漕运中心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位。

北宋时,贯穿东京全城的水道共有四条,并开有水门12座。

最南面的一条是蔡河,因通达蔡州而得名;又因它便于灌溉和漕运,也叫惠民河。

它只从外城经过,不进内城,主要担负东京与陈、蔡、汝、颍诸州间的水上交通与漕运。

蔡河的北面是汴河。

汴河由西向东横穿全城,连通南北大运河,东通泗州入淮,是四条水道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北宋东京的生命线。

仅由汴河水道从江南等地运往京师的粮食,每年就多达500-700万石。

周邦彦在《汴都赋》中就说:汴河上一片繁忙,“舳舻相衔,千里不绝”。

这些船只,有江浙一带的,也有江淮一带的,所运物资,有官府的,也有私商的。

《宋史·河渠志》记载:“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神宗时,又兴修了导洛入汴的水利工程,从汴口向西开渠50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与伊洛河相互沟通,横贯东、西两京,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五丈河,又名广济河,流经东京城东北部,主要负责将东京东北的曹、兖等州的粮食和物资运进东京。

金水河,发源于河南荥阳县境内,由西北水门流入东京城西北部,主要作用是供皇宫用水。

上述河道对北宋东京的繁荣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北宋立国初期,全国尚未统一,东京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京东、京西数路(路是相当于今天省一级的最高政区),大多经由五丈河运来。

北宋统一南方后,江南的粮食和财赋成为北宋政府的主要依托。

经隋炀帝时的开发建设,连通河淮、长达千余里的汴河,开始对东京发挥决定作用。

最初,朝廷规定:汴河每年漕运600万石粮食,五丈河62万石,蔡河60万石。

后来,经汴河运往东京的江淮漕米已多达700余万石。

北宋时,东京城内的四大河流将城市分割成众多大小不一的地块,而桥梁又将这些地块联为一体。

当时,东京几乎每条河上都建有许多桥梁,如蔡河上有观桥、云骑桥等11座,五丈河上有广备桥、蔡市桥等5座,金水河上有白虎桥、横桥等3座,汴河上有虹桥、州桥等13座,共计32座桥梁。

此外,城内还有一些湖泊,颇具水乡风韵。

在这些桥梁中,最著名的是虹桥和州桥。

虹桥位于城东7里的汴河上,桥体高大,没有桥柱,全是用大木头悬空架设起来的,便利水运,桥上画有很多色彩鲜艳的图画,远远看去就像天上的彩虹一样美丽。

州桥又叫天汉桥,正对着皇宫大门,是一座坚固的石桥,比较低平,桥柱很密,十分壮观。

北宋时期,开封的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水陆都会”城市。

这对开封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繁华帝都北宋时期的东京,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盛,并成为东京经济发展中的主体。

此外,近郊的农业也很发达。

但也应指出,这种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封建消费经济基础之上的,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

北宋东京的繁华,集中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手工业发展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出现了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和生产工场,而且门类繁多,分工细致,产品质量高。

北宋时东京的手工业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以官营的规模最大。

据《宋会要》有关统计,北宋东京从事官营手工业的各类工匠(包括管理库务的技术人员)已多达8万人以上,这样大的规模,是以前历代都城不能比及的。

为北宋皇宫中造酒的官营手工业作坊,起初每年要用8000石糯米,到真宗时,每年要用3万石糯米,再后来竟发展到每年要用8万石糯米了。

可以想见,酿酒作坊中工匠之多和生产规模之大。

北宋规模最大的官营军器制造所,拥有军匠3700人。

东西作坊工匠5000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