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一、积累。
(44分)2.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祈qǐ祷斑斓气冲斗dòu牛锋芒毕露B.污秽huì脑髓suí一拍既合来势汹汹C.嫉jì妒澎湃pài 鞠躬尽瘁人迹罕至D.骊lí歌屏障炽chì痛杂乱无章3.下列每项各有一个错别字,请用线标出并改正在方格内。
(4分)A.人声鼎沸万丈狂澜芳草萋萋九屈连环B.回环曲折亦复如事绝壁断崖家喻户晓C.妇孺皆知鞠躬尽瘁潜心惯注一反既往D.丛山迭岭义愤填膺一泻万里博学多识A B C D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无从:没有办法。
B.骊歌:告别的歌。
炽痛:热烈而深切。
C.萦带:弯曲的带子。
铤:疾走。
D.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5.用诗文原句填空。
(9分)(1)山际见来烟,_________ ,______。
(吴均《山中杂诗》)(2)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5) 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
(岑参《逢入京使》)(6) ______________,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7)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8)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古诗词中也不乏表现这一主题的名句,请写出前后相连的两句:___ ___ ,。
(9)某班正在组织《童年》的阅读交流活动,请完成下列交流内容:(5分)①《童年》的作者是苏联作家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1分)②请简要介绍《童年》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50字左右。
(4分)(10)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5分)【古之黄河】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1分)【近之黄河】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2分)材料一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今之黄河】2011年3月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
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
(2分)6. 文言实词积累。
(解释加点的字)(12分)①当户织()②市鞍马()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④对镜帖花黄()⑤万里赴戎机()⑥关山度若飞()⑦朔气传金柝()⑧出郭相扶将()⑨双兔傍地走()⑩雄兔脚扑朔()11东市买骏马()12旦辞爷娘云()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
(13分)⑴去朋友家,她家的小保姆正坐在沙发上哭。
朋友小声说:“下午接小孩放学,上大巴时手机丢了。
”⑵看着小姑娘哭红的眼睛,我半天才劝慰一句:丢了也没有法子的,下次小心点就好,别哭坏了。
小姑娘抬头呜咽:“我一直都不喜欢那个手机的,今天丢了,我才发现我好喜欢它的,简直比丢失一个朋友还让我难过…….”⑶我想告诉她,永远不要拿物质的东西和真正的朋友相提并论;还想告诉她,许多东西都是失去了,才感到它的珍贵……但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我知道,我们都是在不断的丢失后,才慢慢的长大的。
⑷六岁那年,我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喜欢得不得了.可没多久,一次和小伙伴去照相馆冲洗玩耍时照的照片,出来竟发现车不见了,当时眼睛就红了,搭小伙伴的车回到家,看见妈妈就大哭。
妈妈吓坏了,问清情由后却笑着说:“车丢了没关系,人没事就好。
”⑸在广州好不容易找到那份高薪的工作时,很珍惜,生怕有差错,早出晚归格外卖力。
眼看有升职的希望时,却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老板对下面员工的苛刻,和他大吵一架后摔门而去。
一个人在人来车往的北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天快黑时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跟一个朋友说:“我把工作丢了。
”朋友放下电话赶了过来,他对我说:“工作丢了可以再找,人有善良之心最重要。
”⑹去年7月,办好去欧洲的旅行签证,临走时却把脚扭伤了。
骨裂,打着石膏坐在家里,心情无比郁闷。
去拆石膏那天,医生看着我的脸,说我的眉头皱得可以拧出水来。
我被他这个夸张的说法逗乐了,他告诉我,错过一次旅游机会不要紧,但若是让伤痛和遗憾过于影响自己的心情,岂不成了双重的伤痛和遗憾?⑺医生不是哲学家,但他真的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
⑻这一生,我们会丢失很多东西:经验不足,丢失了第一桶金;要求完美,丢了一场无法回头的爱情;为了看得到业绩,甚至丢失了一个本来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⑻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
12.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分)13.阅读第(3)节,说一说,面对哭泣的小姑娘,我为什么“最终什么也没说”?(2分)14.说说下面语句的含义。
(3分)医生不是哲学家,但他真的不仅仅让我裂开的骨头复原如初。
15.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头叙写朋友家小保姆丢手机的事情,是为了引出后文作者的感悟:永远不要拿物质的东西和真正的朋友相提并论。
B.第(5)节中“人有善良之心最重要”与我“无法忍受老板对下面员工的苛刻,和他大吵一架后摔门而去”相呼应。
C.第(6)节中医生说我“眉头皱得可以拧出水来”,是医生以幽默的方式形容“我”当时因内心郁闷而眉头深锁的样子,为“我”后来情绪的转变作铺垫。
D.文章通过多个事例诠释人生感悟,这种写法深入浅出,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16. “每一次丢失,心里都会有隐隐的痛,但每个人都是在丢失后才一天天长大”,你也一定有这样的体会,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独爱藕花深处熊仕喜浮云在平静的小湖里打量着自己有些单调的身影,湖里也只有三两只鸭子在几竿残荷的枯茎中穿梭。
小湖最落寞的便是秋冬季节,只怪那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如果有荷,小湖便多了几番风韵,浮云的倒影也不会如此孤单冷清了。
想那时一声春雷,一场春雨,江南的湖泊、池塘都渐渐舒展开身子,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湖堤上的草什么时候发芽了?围埂上的烟柳什么时候吐绿了?更奇怪的是谁将一支毛笔插在水中?笔尖的清香引来一只蜻蜓站在上面,抖着翅膀仿佛在为小荷歌唱。
蜻蜓哪里知道,看风景的它早就走进了杨万里的诗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只需几天工夫,东一支,西一支,赶集似的从水里冒了出来。
它们又像紧握的拳头慢慢地打开了,成了手掌,再后来一个又一个地或如碧绿的盘子铺在湖面,或如撑开的绿伞宛立在水中央。
六月来临,湖里就热闹起来了。
如果是雨后,这种感觉更为鲜明,几只青蛙蹲在圆盘上高声唱和,一阵风过,伞面上的珍珠儿,左右滚动,一不小心便滑落水中。
六月天气燥热,最美的事便是独自站在湖边烟柳浓阴之下,看荷叶田田,赏映日荷花,轻轻吟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眼前好像出现了一群红男绿女,荡舟采莲的画面,“荷叶罗裙一色栽,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是乱花迷眼,还是人之自迷,碧叶共罗裙一色,芙蓉与人面难分。
我没有夜渡荷塘的经历,但我也曾采过莲蓬。
生于江南水乡,没有采莲的经历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划一小船行至藕花深处,也就驶进了属于水乡孩子的乐园!水根曾是我们中游泳的高手,我们经常结伴到湖中采莲。
一竿撑过,密密匝匝的荷叶向两边分开,船一驶过,便又摇摇摆摆地并排在了一处,不是船在行,荷在动,岸上的人是难以发现我们的。
有时候水根搞起恶作剧,故意晃动小船,同行的女孩子吓得抓紧船舷,尖叫声,笑骂声便在荷叶间飘荡。
天热了,摘一片荷叶顶在头上,那是天然的伞;口渴了,用荷叶舀一汪水,喝在嘴里,甜在心扉。
摘一个莲蓬,剥掉外衣,饱满的籽粒就露出来了,去了外面的青皮,美美地品尝着白嫩的莲子。
吃够了,船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个又一个的莲蓬就落进了我们的船里。
多少年来,莲叶间的清香,小伙伴的嬉戏一次又一次地甜蜜了我的梦乡。
江南多有池塘、湖泊,人们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种植莲藕。
据说莲藕的功用多着呢,妈妈曾叮嘱我回家给奶奶买东西,只要买点藕粉就行了,其它的东西她都不怎么爱吃,独有这藕粉例外。
爱莲,同予者何人?宋朝的周敦颐常独自叹息。
其实,爱莲者众矣,我们乡下叫莲的、叫荷的、叫芙蓉的女孩子多着呢!爱美之心,高洁之好,人皆有之,岂止周公一人呢?5.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很多关于“荷”的精美诗句,请精心选择两句你认为最优美的写下来吧!(4分)6.说说下面两句话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1)只需几天工夫,东一支,西一支,赶集似的从水里冒了出来(2)多少年来,莲叶间的清香,小伙伴的嬉戏一次又一次地甜蜜了我的梦乡。
7.奶奶爱吃藕粉的情节看似与本文主题无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分)8.文章结尾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分)9.文中有很多优美生动的句子,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抄下来,并进行赏析。
(4分)[二] (20分)(一)古文阅读(13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 稍稍宾客其父()(2) 泯然众人矣()(3)尝主编《资治通鉴》()(4)俟能讽诵乃已()8.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邑人奇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C. 或以钱币乞之D. 卒之为众人9.翻译下列句子。
(2分)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