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战后重建与设计讲解

第十章 战后重建与设计讲解

式扩大了现代主义在本国设计界和公众中的 影响,并为现代主义设计冠以“优良设计”
之类的名称加以推广,取得了很大de成就。
美国 现代主义 de 发展
20世纪40年代,功能主义已在美国牢固地建立起来 了,很大程度上由于早年包豪斯的领袖人物先后来到美 国,并把持了美国设计教育界,从而把战前欧洲的现代 主义传播到了美国。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意大利设计的明星是索特 萨斯,他是同时代设计师中最杰出的一位。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意大利的汽车 车身设计在国际上享有很 高的声誉,意大利的工业 设计师们不仅为本国的汽 车工业设计了大量优秀的 汽车,而且为美国、德国、 日本的著名汽车厂家设计 了许多非常成功的汽车。 在这一方面,平尼法里那 设计公司和意大利设计公 司是最有代表性的。
维亚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瑞典 de 现代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大批创造性天才人物。
沙逊 艾格里 & 胡高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de 人情味也体于工业装备的设计上。
1965 年,由 6 名设计师组成瑞典设计小组参与索尔纳 公司的胶版印刷生产线 de 开发设计工作。
战后丹麦的家具设计成就很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布劳恩公司设计生产了大量优秀产品,并建立 了公司产品设计的三个一般性原则,即秩序的法则、和谐 的法则和经济的法则。
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设计界出现了一些试 图跳出功能主义圈子的设计师,他们希望通过更加自由的 造型来增加趣味性。被人称为“设计怪杰”的科拉尼就是 这一时期对抗功能主义倾向最有争议的设计师之一。
第五节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德国的工业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有坚实 的基础,而德意志制造联盟促进艺术与工业结合的理想和 包豪斯的机器美学仍影响着战后的工业设计。
战后对联邦德国工业设计产生最大影响的机构 是于1953年成立的乌尔姆造型学院。这是一所培养工业设 计人才的高等学府,其纲领是使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
原来的产品过时,即由不合消费者的意趣而废弃; 三是质量型废止,即预先限定产品的使用寿命,使其在
一段时间后便不能使用。 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畸形儿,对
于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厄尔等人认为这是对设计的最大鞭策,是经济发展的动
力,并且在自己的设计活动中实际应用它。 另一些人,如诺伊斯等则认为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是社
第五节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第五节 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第六节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日本设计”一词常会使联想到两类截然不 同的东西。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如木制家具、漆器 及瓷器等,这类手工艺品朴素、清雅、自然,具有浓厚 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如高 保真音响、照相机、摩托车、汽车及计算机等。
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展览从
1954-1957 在北美 22 个城市展出。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de 形象在国际间广为流行。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
汉宁森 de 设计作品
汉宁森 战后设计了很多新型的PH灯具,获得很大成功,至今 畅销不衰。另外,年轻设计师也脱颖而出,由此推动了斯堪的纳
地区战后发展情况及相关专题。
第 1 节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20 世纪40 年代中期,功能主义出现实际上&风格上的变化 1930 年de斯德哥尔摩博览会,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将德
国严谨的功纽约国际博览会,确立瑞典现代风格作为一种 国际性概念 de 地位。 20 世纪50 年代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1954 年米兰国际展览中,获得极大成功。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设计的发展被人称为 “现代文艺复兴”,对整个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冲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就产生过一些 优秀设计,特别是奥利维蒂公司的设计。该公司是一家生产 办公机器的厂家,成立于1908年。公司很早就意识到了工业 设计的重要性,在设计师尼佐里(Macello Nizzoli)等的 参与下,奥利维蒂公司成了意大利工业设计的中心,几乎每 一个有名的意大利工业设计师都为其工作过。
第 4 篇 1940年至当代de工业设计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英国、 意大利、德国、日本等提供经济援助,重建工业生产。 北美、西欧、日本出现经济高涨。 贸易壁垒被打破,代之以自由的国际贸易。 已取得的技术成就。
战后工业的复兴促成了新的设计活动&理论探讨de高潮。
第 10 章 战后重建 与 设计
第六节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第六节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日本GK工业设计研究所是日本为数不多的优 秀设计公司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由6位青 年学生组成。当时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在战后重建工作中 现代设计的重要性,因而专注于当时尚不为人熟悉的工 业设计。
GK与传统的自由职业设计师事务所不同,它 创立了三大支柱,即推广、设计和学习。
这种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正是日本现代 设计的一个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 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 价廉质次,即这时日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
第六节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1. 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从1945—
1952年是日本工业的恢 复阶段,由于曾受到战 争的严重破坏,这时工 业中一半设备已不能使 用,另一半设备也陈旧 不堪,生产总值只有战 前的30%。
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设计的视觉特征是所谓当代 “有机”雕塑,这种视觉特征与新的金属和塑料生产技术相 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这种美学显然受到英国雕 塑家摩尔作品的影响。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柯伦波(Joe Colombo)是20世纪60年代较 有影响的设计师,十分擅长塑料家具的设计,他特别注 意室内的空间弹性因素,他认为空间应是弹性与有机的, 不能由于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使之变成一块死板而凝固。 因此,家具不应是孤立的、死的产品,而是环境与空间 的有机构成之一。他所设计的可拆卸牌桌就体现了他的 设计思想。
第三节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
第三节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
第三节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
随着经济的衰退、消费者权益意识的增加和后来能 源危机的出现,大而昂贵的汽车不再时髦。同时,从欧 洲、日本进口的小型车提供了不同形式和功能的概念, 并开始广泛地占领市场,迫使制造商改弦更张,放弃有 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由梦幻走向现实。
第六节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2.成长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这是指的1953—1960年这一时期,日本的经
济与工业都在持续发展。不少新的科学与技术的突破对 工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3.发展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从1961年起日本工业进入了发展阶段,即日 本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出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工业设计 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模仿逐渐走向创造自己的特色, 从而成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设计大国之一。
二战前英国依然格守工艺美术de传统,尽管受到 来自异国的影响,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没有能在英国真正 确立起来。
大战期间,一方面由于一些包豪斯重要人物流亡英 国,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和物资、人力短缺, 使得功能主义得以广泛应用。
英国现代主义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机构是1944
年成立的英国工业设计协会。
英国 现代主义 de 发展
战后初期的意大利深受美国设计的影响,这种影 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受到所谓“优良设计”的功能主义设 计的影响,如伊姆斯的椅子就对意大利的家具设计有影响; 另一方面,美国的商业性设计,特别是流线型设计也对意大 利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四节 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在意大利,设计的特点在于生产与文化之间的协 调关系。
战后初期,设计的主要任务:满足现实 & 重建 重建方式:技术性 OR 艺术性
美国、德国、瑞士和日本强调机器效率de工业设计风格,
生产的重点放在技术产品上。 相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意大利则以创造美好 生活的社会理想来描绘自己国家的未来。
战后发展的两种不同de设计观: 价值创新 & 合适设计
本章主要讨论欧美主要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de
会资源的浪费和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因而是不道德的。
第三节 美国的商业性设计
美国工业设计师厄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汽车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在汽车的具体设计上 有两个重要突破。
其一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把汽车前挡风玻璃 从平板玻璃改成弧形整片大玻璃,从而加强了汽车的整 体性;
其二是改变了原来对镀铬部件的使用方式, 从只是在边线、轮框上部分镀铬,变成以镀铬部件做车 标、线饰、灯具、反光镜等,这称为镀铬构件的雕塑化 使用。
诺伊斯和考夫曼在推动将功能主义作为美国现代 设计美学的努力中,最重要、最富有成效的手段是现代 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竞赛。
代表性人物:伊姆斯 & 沙里宁
美国 现代主义 de 发展
伊姆斯 de 设计作品
美国 现代主义 de 发展
沙里宁 de 设计作品
美国 现代主义 de 发展
格罗披乌斯
美国 现代主义 de 发展
意大利设计的中心是米兰。这个城市的一系列特 殊的社会经济条件,孕育了深厚的物质文化。
到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已发展出了一种以改 进了的流线型为特色的风格。1946年,意大利设计师阿斯卡 尼奥设计了“维斯柏”98-cc小型摩托车,该车融合了航空 技术、意大利人的趣味和美国的流线型而大受欢迎,连续生 产了30年之久。
1940年,现代艺术博物馆为工业设计提出了一系列 “新”标准,即产品de设计要适合于它的目的性,适应 于所应用的材料、生产工艺,形式服从要求等。
“优良设计”的概念
美国 现代主义 de 发展 沃 森 20世纪40年代设计的台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