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教育学
第五部分 教学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与学的基本原理
(一)教的原理 (二)学的原理
二、教学形式的种类
(一)个别教学 (二)课堂教学 (三)现场教学 (四)分组教学 (五)课外教学
三、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一)实行多种教学形式的优化组合 (二)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形式 (三)逐步增大个别教学
第二节 学生评价
一、学业成就测量与评定 (见教学测量) 二、临床能力评价
(一)范围与内容 (二)种类与方法 (三)影响评价的要素及控制方法
三、非学业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 二、教师评价的种类及特点
(一)成果评价 (二)行为评价 (三)素质评价
三、教师评价的方法
(一)教师自评 (二)学生评教 (三)同行评议 (四)观察与会谈
二、教学管理人员的任用、培训和考核 三、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第五节 教学管理基本内容
一、教学计划管理
(一)制定 (二)执行与管理 (三)检查与修订
二、教学质量管理
(一)教学质量控制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 (三)教学质量反馈
三、教学督导
(一)作用 (二)实施
四、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管理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的师生
第一节 医学生的本质特征
一、医学生的概念 二、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一)医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 (二)医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三)医学生具有创造价值的潜能 (四)医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第二节 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一、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三)近代教育 (四)现代教育
三、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四、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思想史基础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
(一)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心智的全面发展
(三)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第三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结果具有评价作用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成立前教育目的的演变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结合 (三)直线式系统性 与同心圆式系统性的结合
第四节 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制定的原则
(一)符合教育方针和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 (二)符合循序渐进原则和系统性与完整性要求 (三)体现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 体现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部分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要素)
1.主要矛盾;2.本质;3.规律
教学活动
教学原则: 教学模式:
人(主体) 对象(客体)
教 学 师 生 管 理 者 ﹁ 影 响 ﹂ 教 学 内 容 ﹁ 教 学 场 景价 法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五、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一)应具备的条件和要求 (二)评审 (三)管理
第六部分 教育教学评价与测量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概念与辨析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
四、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历史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实效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民主性原则
第四节 教师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一、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一)教师的主要作用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教师的任务
(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 (二)开展科学研究 (三)为社会服务
第五节 教师的特点与素质要求
一、教师角色的多样化 二、教师工作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三)教师劳动的群体性 (四)教师劳动的复合性
(一)功能上有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 (二)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 废止注入式 (三)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 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
第三节 教学管理的意义、任务与原则
一、教学管理的意义 二、教学管理的任务
(一)确立合理的教学管理目标 (二)建立和维护教学工作秩序, 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锐意创新,积极促进教学改革 (四)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节 临床教学管理
一、临床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课堂教学 (二)临床见习 (三)毕业实习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管理
(一)课堂授课 (二)病案导入+讨论式教学 (三)临床诊疗思路教学
三、临床见习的实施与管理
(一)分类 (二)步骤
四、毕业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一)基本内容 (二)准备工作 (三)形式和方法
三、医学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 自觉性、创造性与独立性的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系统性与循序渐进原则 (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
(一)课程设置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三)教学主要环节 (四)学年编制和时间分配
第五节 教学大纲与教材
一、教学大纲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三)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教学大纲基本结构 三、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 (二)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 (三)教材的运用
(一)大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征 (二)大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的意识倾向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意识倾向性的外部环境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意识倾向特征的主要表现
四、医学学习的三个主要转变期
(一)由中学进入大学一年级期间 (二)由基础医学课程学习转入 临床医学课程学习时期 (三)进入临床毕业实习期间
第三节 医学生的全面素质及其培养
一、医学生全面素质的内涵
(一)思想道德素质 (二)业务素质 (三)文化素质 (四)身心素质
二、医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一)从内容“维”来看医学生全面素质培 养 (二)从形式“维”来看医学生全面素质培 养 (三)从空间“维”来看医学生全面素质培 养 (四)从时间“维”来看医学生全面素质培 养
四、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第四节 教学测量的作用与原则
一、教学测量的作用
(一)反馈作用 (二)评定作用 (三)激励作用
二、教学测量的原则
高等医学教育学
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
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研究中心
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董晓建
2011年09月
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与高等医学教育 第二部分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医学院校的师生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育教学评价与测量
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 与高等医学教育
第二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特点、原则和要求
(一)高效率地传授知识 (二)反映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和谐统一 (三)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的统一 (五)重视发挥与学生需要有关的 情感性心理因素的作用
三、医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医学教学方法分类的依据 (二)医学教学方法分类的原则 (三)医学教学方法分类系统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质上是教师引导下 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 (二)实质上又是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接受式教学 (二)发现式教学 (三)两者的优缺点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教学原则的依据
(一)教学客观规律 (二)广大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五、教育评价的类型
(一)按评价内容分
(二)按评价目的、作用和时间分
(三)按评价标准分
六、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 (二)评价内容由片面转为全面 (三)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样 (四)评价观念由收敛转为发散 (五)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 (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七)日益注重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一)教学大纲的管理 (二)教材的管理
五、档案管理
(一)教学档案 (二)教务档案 (三)档案的科学管理
六、教学资源的管理
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的原则 (二)超前的原则 (三)优化的原则 (四)效益的原则
七、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一)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同步发展, 构建信息化、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 (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运用网络技术开展 教学管理的能力,建设具有现代信息 素养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 (三)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要求, 转变教学管理职能
二、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一)健全教师培养制度 (二)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三)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三、教师管理的改革
(一)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 (二)通过教师调整与合理流动, 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 (三)健全人才市场调节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二、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教学模式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