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中国传统人生观 第一节怎样待己

第二章中国传统人生观 第一节怎样待己


古人修养: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 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 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 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 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 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 知之。 ” ——《曾国藩家书》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1.儒家人格理想:追求理想人格、提高个人修养, 并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2.“内圣外王”: 最早见于《庄子·天下》,是 要求以内圣的人格为价值取向,以个体的道德 自觉为修身原则,最终挺立于天地之间,担当 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2)自省 自省是儒家道德修养 最根本、最重要的修养方 法。 自省就是主体依据客 观道德标准对自己在道德 方面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认 知、评价、选择,从而不 断深化自我道德修养和提 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是个 人修身的重要途径。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孔子的自省观: 1.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2.在自我修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二 章 中 国 传 统 人 生 观
提示: 一个人为人处世要严于律己。杨 震的“廉”,贵在“慎独”。《中庸 》有句话说得好:“莫见乎隐,莫显 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就是说一 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 ,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 人不在场或不注意就去干坏事。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传统文 化的修身之道。在场或者不注意额干 坏事
道家个人修养观:随心所欲,任其自然,逍遥无为。 庄子认为: 个人修养的人格特征: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 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 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以游无穷。”
二、物我并生追逍遥
(一)人生追求——身重于物 在道家看来,现实生活中人 性的异化是造成个体的生命价值 难以实现的真正社会根源。而人 性的异化是因为人们重物轻身, 追求功名利禄,追求外表,结果 导致欲望被过分强调,因而出现 了各种矛盾纠葛。避免为物所累, 就会赢得一种本性的人生。
二、物我并生追逍遥
(二)人格理想——返璞归真 老子和庄子在“身重于物”的人生目标基础上, 提出复归于“道”本体的人格理想,也就是要做 到返璞归真、崇尚自由的“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 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老子》
解读:庄子丧妻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 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 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 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 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 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二 章 中 国 传 统 人 生 观
第一节 怎样待己
内容概要:
注重生命个体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怎样待己就是怎样进 行人格自我塑造,如何进行道德自我完善。儒家 提倡“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注重理想人格的 塑造;道家主张随心所欲,逍遥无为。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4)力行 儒家所主张的自我修养,在强调自我思想改造 的同时,还非常强调身体力行。 慎言敏行,少说多做 :“有德者必有言,有 言者不必有德。” 艰难困苦中见精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物我并生追逍遥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3. 修养方法:立志、自省、慎独、力行
(1)立志:确立目标,使个体有明确的努力方 向,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孔子:好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孟子提倡:仁义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 以有为。”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 之耻,无耻矣。”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二章 中国传统人生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社会关系中,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发生着某种联
系。怎样做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
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 关系、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在这些 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着重于讲怎样做人。人生 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孟子的自省观: 一个人如果碰到别人以不合理的态度对 待自己的时候,要自我反省,做到“反求 诸己”。 “爱人不亲,反其全;治人不治,反其 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 求诸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已。”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3)慎独: 慎独的前提是克己 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目的:人人为君子,世界为大同。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慎独”是孔门后学在 “克己”基础上提出的 一种比“克己”的自觉性要求更高、境界更高的 道德修养方式。
“慎独”倡导人们坚持在“隐”和“微”处狠 下功夫,因为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 最微小的事情最能显出人的灵魂。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小故事: 战国时期鲁国相国公孙仪特 别喜欢吃鱼,人们争着送鱼给他, 但均被拒之门外。他的弟子们劝 他说:“你既然喜欢吃鱼,就该 收下人们送来的鱼,为什么不接 受呢?”公孙仪分析到:“正因 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肯接受鱼。 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到时候就 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是徇 私枉法。徇私枉法,就难免被罢 官。如果我的相国职务没有了, 这些人也一定不会再给我送鱼了。 到那时我又没薪俸自己买鱼,还 能再吃到鱼吗?”
第 二 章 中 国 传 统 人 生 观
课前导入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完善自我呢?且先 看一则小故事: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了一则故事: 东汉安帝时,荆州刺使杨震赴任途中, 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提携 之恩。为表感谢,王密“至夜怀金十斤 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 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而你这样做却太 不了解我。”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王密听后“羞愧而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