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上腺素 1.1.1 临床药理小剂量[0.05-0.2ug/(kg .min)]兴奋β-受体,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扩张血管作用。
大剂量[0.5-2.0ug/(kg.min)]以兴奋血管α-受体为主,使血管阻力增加,有利于升高冠状动脉灌注压,还具有激发心机复跳、变细颤为粗颤的疗效。
因此本药有心脏复跳、提高心输出量和升血压作用。
其半衰期2分钟。
但清除率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危重症时变化更大。
心跳骤停时的药代动力学尚不清楚。
1.1.2 用药指征为CPR的首选药物。
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心跳骤停均可适用。
心跳停博、对通气和给氧无反应导致低血压和低灌注的心动过缓、3次电除颤无效的室颤、无博动室速或心电机械分离等均有用药指征。
1.1.3 用法目前尚无一致认识。
标准剂量是:首次静脉或骨髓内注射0.01mg/kg (1:10000溶液,0.1ml/kg)或气管内0.1mg/kg。
可3-5分钟重复1次。
第2次以后静脉、气管内均按0.1ug/kg (1:1000溶液,0.1ml/kg)给予,可反复应用3-5次。
也有采用剂量递增者,即每间隔3-5分钟分别给予10ug/kg,30ug/kg,100ug/kg。
如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按20ug/(kg.min)给予。
此时旨在利用肾上腺素的α效应提高冠脉灌注压。
一旦心跳恢复,持续静滴的速度应为0.05-1.0ug/(kg.min),旨在发挥其β受体兴奋的正性肌力作用。
2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上主要利用它的升压作用,静滴用于各种休克(但出血性休克禁用),以提高血压,保证对重要器官(如脑)的血液供应。
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引起血管持续强烈收缩,使组织缺氧的情况加重。
应用酚妥拉明以对抗过分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常能改善休克的组织血液供应。
(1)静滴:临用前稀释,每分钟滴入4~10μg,据病情调整用量。
可用1~2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100ml内静滴,根据情况掌握滴注速度,待血压升至所需水平后,减慢滴速,以维持血压于正常范围。
如效果不好,应换用其他升压药。
对危急病例可用1~2mg可用1~2ml,徐徐推入静脉,同时根据血压以调节其剂量,俟血压回升后,再用滴注法维持。
(2)口服:治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注射液1~3ml(1~3mg),1日3次,加入适量冷盐水服下。
3异丙肾上腺素——拟肾上腺素药。
兴奋心脏,改善心脏传导,增加回心血量,扩张内脏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中毒性休克和支气管哮喘。
/过量可致心律失常。
救治心脏骤停,心腔内注射0.5~1mg。
2、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每分钟不及40次时,可以本品0.5~1mg加在5%葡萄糖注射液200~300ml 内缓慢静滴。
4阿托品 1.2.1 临床药理系乙酰胆碱竞争性抑制剂,为副交感阻滞药。
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使窦房结和心房频率增加,加速房室结传导。
有报导小剂量可使心率减慢,伴房室传导减慢,可能系刺激迷走神经核所致。
其增快心率的效应在正常成人明显,而婴儿和老人即使加大剂量也可不明显。
半衰期3.5+/-1.5小时。
1.2.2 用药指征导致低血压和低灌注的心动过缓,预防和治疗气管插管所致的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对持续的心动过缓肾上腺素更为有效。
1.2.3 用法0.02mg/kg,最小剂量每次0.1mg(为避免低剂量所致的心率下降),最大剂量儿童1mg,青少年2mg。
5分钟可重复1次。
更大剂量可引起完全性迷走神经阻滞。
可经静脉、气管和骨髓给药。
气管内给药剂量较静脉大2-3倍。
5 碱性液体多年来认为碳酸氢钠是CPR的必用药之一,目前的观点是1。
CPR早期碳酸氢钠应用需谨慎。
有人认为复苏最初4分钟内不宜使用。
在PH<7.20,严重肺动脉高压、高血钾或通气量已足够,肾上腺素给药后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
先给5%碳酸氢钠5ml/kg,稀释成等张液体快速静滴。
进一步使用应根据血PH和PaCO2而定,如果心跳不恢复,又缺乏血气等检查条件时,可每分钟缓慢注射碳酸氢钠0.5mmol/kg。
1.4 50%葡萄糖儿科ICU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可能存在低血糖。
因此,尤其在对病因不明患儿复苏时应监测血糖。
低血糖时给葡萄糖的剂量为0.5-1.0g/kg。
6钙剂1984年以来钙剂已不作为Ⅰ期复苏药物,但在低钙血症、高钾血症(非洋地黄中毒时)、高镁血症时仍可应用,以改善血液动力学。
但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加重缺氧细胞的损伤。
我们在血离子钙低于0.8mmol/L 时,常给予钙剂,多用葡萄糖酸钙100-200mg/kg (即10%葡萄糖酸钙1-2ml/kg),最大剂量每次2g或氯化钙20-50mg/kg(10%氯化钙0.2-0.5ml/kg),每次最大剂量1g。
首次给钙速度不应超过100mg/min,否则可引起严重心动过缓。
7利多卡因儿科CPR时出现心动过缓和心脏停跳远较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见。
室颤仅占10%,多与代谢、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有关,因此消除室颤的原因是治疗的关键。
用药指征是:数次电除颤失败或电转复成功后预防室颤复发。
用法:负荷量1mg/kg,维持量为20-50ug/(kg.min),有效血浓度为1.5-5.0mg/L。
利多卡因的血浆半衰期为16-30分钟,系二室模型药物,由中央室向周边室分布时血药浓度可能迅速下降,使心率复失常,因此在给负荷量后应立即给予静脉维持。
8多巴胺 1.7.1 临床药理小剂量(<5ug/(kg.min))扩张肾血管,增强肾功能;中等或大剂量具正性肌力和升压作用。
半衰期2-4分钟,肝、肾功能不全时清除率下降,年龄是影响清除率的因素,2岁以下小儿其清除率较年长儿大2倍。
这是小婴儿按公斤体重计算多巴胺用量较大的主要原因。
另外与小婴儿受体和心肌对多巴胺的敏感性较低有关。
用药指征:经CPR心跳恢复后,缺氧所致的休克和心源性休克,也可在代偿性低血压和灌注不良时应用,高心输出量低血管阻力的明显低血压或明显心脏指数下降时不宜使用。
1.7.2 用法5-10ug/(kg.min),观察皮温、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尿量、血压和心率以判断药物疗效。
每次可递增2-5ug。
剂量大于25-30ug/(kg.min),一般不能增加心输出量,但增加收缩血管效应维持血压,因此不宜应用。
9多巴酚丁胺 1.8.1 临床药理正性肌力作用为主,有缓和的正性频率作用,在成人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提高心输出量50%-80%。
不直接影响肾功能,但可增加尿量,同时具有扩张肺血管作用。
有研究显示:10ug/(kg.min)可提高心输出量30%,升高血压17%,增加心率7%。
半衰期2分钟,分布容积0.2L/kg,清除率2L/(min.m2)。
1.8.2用法2.5-5ug/(kg.min),若应用20ug/(kg.min)仍无效则换肾上腺素。
10安定(地西泮)——苯二氮卓类中枢神经抑制药。
具有镇静、催眠、肌肉松弛、抗惊厥作用。
用于失眠症、癫痫持续状态或小儿高热、破伤风及阿托品等药物中毒所致的惊厥。
/常见的有嗜睡、镇静、共济失调等。
/青光眼、重症肌无力、恐怖症或强迫症患者禁用。
抗惊厥:成人每次2.5-10mg,每日2—4次。
6个月以上儿童,每次0.1mg/kg,每日3次。
肌内或缓慢静脉注射:每次10—20mg,必要时,4小时再重复1次。
11地塞米松(氟美松)——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炎、抗毒、抗过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较强。
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亦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降低颅内压等。
/糖尿病、柯兴综合征、精神病、消化性溃疡、活动性肺结核等慎用。
小儿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须十分慎重,用激素可抑制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如确有必要长期使用时,应使用短效或中效制剂,避免使用长效地塞米松制剂。
并观察颅内压的变化。
12速尿(呋塞米)——强效利尿剂。
可使大量Na+、Cl-、K+、Ca+、Mg+和水排出体外。
用于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腹水、肾功能衰竭等水肿疾病,与其他药物合用用于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脑水肿等,也可用于高血压、高钾血症、急性药物中毒及预防急性肾衰。
/可致低血压、脱水、低钾低钠低钙血症等,还可引起高尿酸血症、胃肠道紊乱、胃肠道出血、变态反应及血糖升高等。
大量静注可引起暂时性耳聋,可加重特发性水肿。
低钾血症、肝性脑病患者、大剂量使用洋地黄患者禁用。
治疗水肿性疾病,起始按1mg/k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2小时追加1mg/kg。
最大剂量可达每日6mg/kg。
新生儿应延长用药间隔。
本药在新生儿的半衰期明显延长,故新生儿用药间隔应延长。
13氨茶碱——平喘药。
直接扩张支气管、兴奋呼吸中枢、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肾血流及利尿等作用。
用于支哮,常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
也用于心源性哮喘及伴有高血压的哮喘。
/静滴过快和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剧降、惊厥、休克等。
心律失常、严重心脏病、急性心肌损害、充血性心衰、高血压、甲亢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等患者。
儿常用量静脉注射,一次按体重2-4mg/kg,以5%~25% 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
儿童用药:新生儿血浆清除率可降低,血清浓度增加,应慎用。
14阿托品——M胆碱受体拮抗剂。
能解除胃肠及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散大瞳孔,升高眼压。
较大剂量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
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而起到抗休克作用,并能兴奋呼吸中枢。
用于内脏绞痛、早搏、感染性休克、急性微循环障碍、严重心动过缓、有机磷农药中毒、麻醉时抑制腺体分泌、阿-斯综合征等。
/过量可有言语不清、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
青光眼禁用。
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小儿按体重静注0.03—0.05mg/kg。
麻醉前用药小儿皮下注射用量为:体重3kg以下者为0.1mg,7—9kg为0.2mg,12—16kg为0.3mg,20—27kg为0.4mg,32kg以上为0.5mg。
抗心律失常小儿按体重静注0.01—0.03mg/kg。
15东莨菪碱作用与阿托品相似,其散瞳及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比阿托品强,对呼吸中枢具兴奋作用,但对大脑皮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还有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以及抗晕船晕车等作用。
临床用为镇静药,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晕动病、震颤麻痹、狂躁性精神病、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由于本品既兴奋呼吸又对大脑皮质呈镇静作用,故用于抢救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呼吸衰竭(常伴有剧烈频繁的抽搐)亦有效。
皮下注射:1次0.2~0.5mg,极量:1次0.5mg,1日1.5mg.抢救乙型脑炎呼吸衰竭:以1ml含药0.3mg的注射剂直接静注或稀释于10%葡萄糖溶液30ml内作静滴,常用量为0.02~0.04mg/kg,用药间歇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用药总量最高达6.3mg.【注意】参见阿托品(青光眼病人亦忌用)。
16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剂。
直接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显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心脏后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