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总结一、名词解释1、clinical epidemiology(临床流行病学):是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去设计、测量和评价临床医学中的问题,是把现代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的一门医学交叉学科。
2、design(设计):临床科研设计就是临床科学研究具体内容,方法的设想和计划安排。
3、measurement(测量):是临床科研中必备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是对临床症状、体征、实验检查,疗效、副作用和预后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
4、evaluation(评价):是指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临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用一系列标准,严格评价实验设计,临床测量的各类数据和结论的临床意义,同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其统计学意义。
5、incidence rate(发病率):表示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某人群中某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
6、prevalence rate(患病率/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新、旧病例数之和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infection rate 感染率,类似)7、mortality rate(死亡率):是指在一定地区的人群,在某一期间内死亡的频率。
8、case fatality rate(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9、ROC/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依照测定的数据分组,分别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将给出的个点连成线,即为ROC曲线。
10、cause of disease(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11、predisposition factors(易感因素):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敏感程度及机体状况的总称。
12、enabling factors(诱发因素):是指易于导致或者抑制疾病发生的因素。
13、precipitating factors(促进因素):是指促使某种疾病、不适、事故、感染过程、行为反应等发生的有关因素。
14、reinforcing factors(增强因素):是指某种疾病、能力丧失、损伤、感染持续存在的因素。
15、proximity of cause/necessary cause(直接病因/主因/必备病因):是指直接引起机体伤害或疾病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16、remote cause(间接病因):是指与原发病相关的间接因素,他们的存在,能促进发病。
17、risk factor (危险因素):指的是在一群体中,由于某一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以使该病的发病率下降。
18、method of difference(求异法):是指在事件发生的不同情况之间寻找不同的线索。
19、method of agreement (求同法):是指在相同事件之间寻找共同点。
20、method ofconcomitant variation(共变法):如果某因素出现的频率或强度发生变化时,某疾病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也随之变化。
21、method of analogy(类推法):当一种病因未明疾病的分布于另一种病因已经清楚的疾病的分布像是是,则推测这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一致。
22、method of exclusion(排除法):除上诉四种方法外,如果一种疾病有多重可疑的病因,而其中一种或多种已被排除,仅余一种可能时,则此因素是该病的病因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3、association (关联):是流行病的一个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或变量间有无关系。
24、secondary association(继发关联/间接关联):当两类毫不相干的事件或疾病与因素有关联时,则这两类事件会呈现明显的统计学关联。
25、causal association(因果关联):是指排除了偏倚和干扰后仍然存在的关联,说明存在真实的关联的可能性。
26、causal inference (因果推论):是指从流行病学观察或试验资料中产生正确结论的过程。
27、strength(联系的强度):指描述疾病与暴露之间联系程度的大小,常用OR值或RR值来描述。
28、consistency(联系的一致性):指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关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的结果。
29、specificity(特异性):指因和果一一对应关系,一个音产生一个果,而不是多个果,即某因素只能引起某疾病,而某疾病只能由某因素引起。
30、temporality(关联的时间性):指因与果出现的时间顺序,即何者在前,何者在后。
31、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的剂量与期望的效应之间存在的一种生物学梯度,即暴露剂量越大则期望的效应变化也越大。
32、plausibility(关联的合理性):指能熊生物学发病机制上确认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即所观察到的因果假设可以用已知的生物学知识加以解释的合理性。
33、coherence(符合性):指因和果之间的联系,可以用多种方法显示出来。
34、experimental evidence(实验证据):指由流行病现场实验所获得的证据,常可以通过现场干预实验来验证因果假设。
35、cutout effect(终止效应):指当怀疑病因减少或去除,引起疾病的发生率下降。
36、prevalence survey(现况研究/现患调查)/cross sectional study(横断面研究):是指用问卷调差、体格检查、生化检验或其他方法对一定人群或人群样本在某一时刻或短时间内患病情况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37、sampling survey (抽样调查):简称抽查,是指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人群进行的以估计或推测要研究的整个人群的疾病状况及相关因素而展开的调查。
38、simple random sampling(简单随机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体,不附加任何限定条件,在抽样前未进行分层或其他处理,直接进行的随机抽样。
39、clustering sampling(整群抽样):是以应调查对象的群组为单位而进行的随机抽样,对被抽中的单位内的每个成员都进行调查。
40、stratified sampling(分层抽样):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同质性,可以按主要印象因素等先分为若干层,各层内在做简单随机抽样。
41、systematic sampling(系统抽样):系统抽样法又叫做等距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是指按照一定的序列,间隔相同的位数抽取样本的抽样方法。
42、RRT( 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 ,随机应答技术):是指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特定的随机化装置,使被调查者以一个预定的基础概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回答,是敏感问题调查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43、selection bias (选择偏倚):主要是由于样本不能代表所研究的总体,即代表性较差时结果产生的偏倚。
44、nonresponse bias(无应答偏倚):是指调查对象拒绝合作或外出等原因漏查而造成的偏倚。
45、recall bias(回忆偏倚)/reporting bias(报告偏倚):由于调查对象的回答的不准确或不真实情况而造成的偏倚。
46、case-control study(病例对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回顾性研究):是选择一组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作用为病例组,选择一组不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这两组人既往暴露于某个(某些)因素的情况,比较两组暴露率的差异,以判断暴露因素与所研究疾病有无关联及其关联强度的大小。
47、exposure(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种研究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48、relative risk (RR,相对危险度):指暴露于某因素的人群中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无暴露人群中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49、group comparison(成组比较法):根据样本的大小,选择适当的对照人数。
50、matching(配比法):给每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一致,是一种限制研究因素以为的因素对结果干扰的一种手段。
51、odds ratio(OR,比值比/优势比):病例对照研究中两组暴露率之间的比值。
52、Berkson bias (admission rate bias,入院率偏倚):由于医院的地域性和倾向性,病人群体在不同医院之间有所不同而带来的偏倚。
53、Neyman bias(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是指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所选择的病例组往往只是研究期间的现患病例,因患该病而死亡的病例或者病程短、症状轻已经痊愈的病例常常无法入选,从而影响了样本的代表性。
54、information bias(信息偏倚)/misclassification bias(错分偏倚):是指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而造成的系统误差。
55、confounding bias(混杂偏倚):是指由混杂因素引起的偏倚。
56、cohort study(队列研究):是将一群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随访观察适当长的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疾病的发生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判断这个(些)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的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57、cohort (队列):表示一组特定的研究人群,泛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共同经历、共同暴露于某事物或某因素的一组人群。
58、birth cohort(出生队列):表示特定时期内出生的一组人群。
59、fixed cohort(固定队列):是指人群都在某一固定时间或一个短时期内进入队列,之后对他们进行随访观查,直至观察期终止,成员没有无故退出,也没有加入新成员。
60、dynamic population(动态人群):在某队列确定之后,原有的队列成员可以不断退出,新的观察对象可以随时加入,队列人数处于动态变化中。
61、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时间从现在开始,追踪观察到未来某个时间,了解其发病或死亡情况,以确定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62、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回顾性队列研究)/historical prospective study(历史性队列研究):以过去某个时间为七点,收集暴露和基线资料,以当时的人群对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将其非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追踪观察现在发病或死亡的结局情况,以研究暴露与疾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