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康复评定
2
③明显弱(0-3 级)
③频发轻度或偶有重度下肢麻痛 1
3.日常生活动作(14 分)
④频发或持续重度下肢麻痛
0
重
中
(3)步行能力
(1)卧位翻身 0
1
①正常
3
(2) 站立
0
1
②500 米以上出现痛、麻、乏力 2
(3) 洗漱
0
1
③500 米以内出现痛、麻、乏力 1
(4) 身体前倾 0
1
④100 米以内出现痛、麻、乏力 0
注意事项
(1)
使用范围:徒手肌力评定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肌力 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若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 偏瘫等)引起的肌力变化,性质则不相同,此时虽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 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时,除非完全迟缓阶段或肌肉功能已恢复至自主 随意收缩,否则不宜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
(2)
评定规范化:在评定过程中,应对患者姿势和躯干、肢体位置进行标准摆放,并对近端关节 进行良好的固定,以防止代偿运动及其他干扰因素。评定者在重力检查、抗阻检查、肌肉收 缩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中应注意操作的正确性,以减少主观因素,保证评定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应正确记录评定结果。
(3)
避免疼痛:在评定过程中患者不应出现疼痛感,尤其是在抗阻检查采用制动试验时,阻力应徐 徐增加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和疼痛迹象,一旦发生,应立即中止继续增加阻力。
4=罪恶妄想伴有指责或威胁性幻觉
0=无症状;
1=觉得活着没意思;
自杀 2=希望自己已经死去或常想到与死有关的事;
□
3=消极观念(自杀念头);
4=有严重的自杀行为
0=无症状;
入睡 1=主诉有入睡困难,上床30分钟后仍不能入睡;
□
困难
2=主诉每晚均有入睡困难
0=无症状;
睡眠 1=睡眠浅,多恶梦
□
不深
2=半夜(晚12点以前)曾醒来(不包括上厕所)
(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动度为 40°-60°。腰椎的前屈与人们俗称的弯腰动作有一定的 区别。一般认为,弯腰的活动范围较大,但是弯腰并非为单独的腰椎前屈活动,而是腰椎和 髋关节共同运动的结果。
(2)后伸:腰椎后伸的最大活动度为 20°-35°。当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患者应该用双手支 撑腰部以稳定腰背部。
四、腰椎耐力评定
(1)躯干屈肌耐力评定: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并拢抬高 45°,测量能维持该体位的时 间,正常值为 60 秒。 (2)躯干伸肌耐力评定:患者俯卧位,双手抱头,脐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测量能 保持躯干水平位的时间,正常值为 60 秒。
基本情况 主要诊断
时间 体检
评
估
治疗
姓名
性别总分:□□ 症状持续时间:(天) 评估者签名:
评估日期:□□□□年□□月□□日
房日常事务
0=无症状
1=精神检查中发现轻度迟滞
阻滞 2=精神检查中发现明显迟滞
□
3=精神检查进行困;
4=完全不能回答问题(木僵)
0=无症状
激越 1=检查时显得有些心神不宁
□
2=明显心神不宁或小动作多
3
3=不能静坐,检查中曾起立 4=措手、咬手指、扯头发、咬嘴唇
0=无症状
1=问及时叙述
精神性
2=自发性表达
腰椎病的康复评定
一、
JOA 下疾患疗效评定
1.主观症状(9 分)
评分
(1)
(2)感觉障碍
①完全无
3
①无
②有时轻微
2
②轻(患者自身未意识到)
③经常或有时很严重
1
③重(患者自身意识到)
④经常有非常剧烈的
0
(3)运动障碍
(2)下肢痛及麻木
①正常(5 级)
①只是下肢痛,没有麻木
3
②稍弱(4 级)
②时有轻度下肢麻痛
二、腰椎活动度评定 1.因痉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 S 2.因疼痛而活动受限者在角度后加 P 3.N 为活动范围正常
腰椎的运动范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 式。L4-L5 和 L5-S1 节段是腰椎动度最大的节段。评定主动运动时,患者取站立位,观察患 者腰椎各向动度是否受限,并观察主动活动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痉挛或僵硬。若患者 主动运动不受限,可在主动运动达最大动度时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个动作时出现了症状, 应该让患者在该诱发症状的体位停留 10s-20s,观察症状是否加重。
三、腰椎肌力评定
Lovett 分级法
分级 0 1 2 3 4 5
表现 无可见或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 可扪及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在消除重力姿势下能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能抗重力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运动 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运动
(1)躯干屈肌肌力评定: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位,双手抱头能坐起为 5 级肌力;双手 平伸于体侧,能坐起为 4 级肌力;仅能抬起头和肩胛为 3 级肌力;仅能抬起头部为 2 级肌力; 仅能扪及腹部肌肉收缩为 1 级肌力。 (2)躯干伸肌肌力评定:患者俯卧位,胸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能对抗较大的阻力 抬起上身为 5 级肌力;对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为 4 级肌力;仅能抬起上身不能对抗阻力为 3 级肌力;仅能抬起头为 2 级肌力;仅能扪及腰背部肌肉收缩为 1 级肌力。 (3)腹内和腹外斜肌肌力评定:用以测定一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的共同肌力。 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尽力抬起头和一侧的肩部,双手抱头能屈曲旋转腰椎为 5 级,双臂胸前 交叉能屈曲旋转腰椎为 4 级,双臂前伸能旋转屈曲腰椎为 3 级,仅能抬起头部为 2 级,仅能 扪及肌肉收缩为 1 级。
0=无症状
早醒 1=有早醒,比平时早醒1小时,但能重新入睡
□
2=早醒后无法重新入睡
0=无症状
1=提问时才叙述
2=自发地直接或间接表达对活动、工作或学习失去兴趣,如感到无精打采、犹豫不
工作
决、不能坚持或需强迫才能工作或学习
□
和兴趣
3=活动时间减少或效率降低,住院者每天病房劳动或娱乐不满3小时
4=因目前的疾病而停止工作,住院者不参加任何活动或没有他人帮助便不能完成病
(5) 坐(1h)
0
1
2.体征(6 分)
(6) 举持重物 0
1
(1)直腿抬高试验
4.膀胱功能(-6 分)
①正常
2
(1)正常
②30°~70°
1
(2)轻度排尿困难(尿频、排尿踌躇)
③<30°
0
(3)重度排尿困难(、尿闭)
总分
前分
后分
评分
2 1 0
2 1 0
轻 2 2 2 2 2 2
0 -3 -6
JOA 总评分最高为 29 分,最低 0 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通过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的改善功能,通过改善率可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还可对 应于通常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改善率为 100%为治愈,大于 60%为显效,25~60%为有效,小于 25%为 无效。
(4)
避免疲劳:必要时可采用筛选试验。例如患者肢体被动地有评定者置于某一可进行正常肌力 评定而不必考虑重力的体位时,患者能抗阻力保持体位,则可快速作出 5 级或 4 级的判定,
反之则采用 4 级以下的标准评定。此外,结合两侧肢体的评定也可作为筛选方法。 (5) 注意结合其他功能评定:肌力情况与肌肉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徒手肌力评 定前应对所测肌肉(或肌群)的萎缩、肥大情况及两侧同名肌(或肌群)的对称情况也应有 大致的评定。此外,定量分级粗略,较难排除评定者主观误差等因素,故要求在徒手肌力评 定的同时应配合其他功能评定,如评定前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必要的步态分析。
□
2=重度
0=无症状
1=对身体健康过分关注
疑病 2=反复考虑健康问题
□
3=有疑病妄想
4=伴幻觉的疑病妄想
0=无症状
体重
1=一周内体重减轻1斤以上
□
减轻 2=一周内体重减轻2斤以上 0=知道自己有病,表现为抑郁
□ 自知力 1=知道自己有病,但归咎于饮食太差、环境问题、工作繁忙、病毒感染、需要休息
2=完全否认有病
(3)侧屈:腰椎侧屈的最大活动度为 15°-20°。嘱患者以一侧手放于下肢的侧面尽力向下, 测量双侧指尖距离地面的距离。脊柱侧屈常为伴随旋转的复合动作。
(4)旋转:腰椎旋转的最大活动度为 2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以排除髋关节和骨盆运动的 影响。如果站立位测量时需固定骨盆。
(5)复合动作检查:腰背部的损伤很少由单一的动作引起,因此检查时需要让患者进行复 合动作,如前屈时侧屈、后伸时侧屈、前屈和旋转、后伸和旋转等。如小关节突综合征的患 者,作后伸和旋转复合动作会引起症状的加重。
0=无症状
1=只有在问到时才叙;
抑郁
2=在谈话中自发地表达
□
情绪
3=不用语言也可以从表情、姿势、声音或欲哭中流露出这种情绪
4=患者的自发言语和非言语表达(表情、动作)几乎完全表现为这种情绪
0=无症状;
1=责备自己,感到自己已连累他人;
有罪感 2=认为自己犯了罪,或反复思考以往的过失或错误;
□
3=认为目前的疾病是对自己的错误的惩罚或有罪恶妄想;
年龄
床
位
描述
性质
诱发因素 部位 原因
程度(数字评分)
外部痛 钝痛
放射痛 持续痛
内脏痛 刺痛
非放射痛 间断痛
缓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