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讲礼仪的基本理念

第一讲礼仪的基本理念

际公认的礼仪的特点:
(一)礼仪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人际交往 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惯常行为模式。 礼仪属于作用相对较弱的行为规范,违反礼 仪规范,只构成失礼。失礼本身一般不会引 起责任,如某人问路:“老头,去——路怎 么 走?”对方通常的反应是拒绝回答并投以轻 蔑 的目光,而不会去追究其责任。
一、礼仪的定义:
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QUETTE” 原意 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把法庭规则写 在进入法庭的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让 他们了解并在进入法庭后严格遵守。) 当“ETIQUETTE”一词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 的含 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它有三层涵义: 一 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词和举动,二是指教养,规矩和礼 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 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曾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 的
伟人也讲“礼”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 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 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 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 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 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 下楼。
(二)礼仪具有差异性:
首先表现在同一礼仪形式在不同民族或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意义。 例1;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女性严禁向丈 夫以外的男人显露肌肤,妇女出门要身 披长衣,头戴面纱。这被视为有教养, 懂礼仪的表现。
其次,礼仪表现形式具有差异性。 同样意义的礼仪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 区,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朋友相见, 为表示欢迎和友好,有的握手,有的拥抱, 有的亲吻,有的击掌。 再次,礼仪的差异性还表现为同一礼仪形 式,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有着不同 的意义。 如老人抚摸孩童的头,表示对孩童的关心 和爱护。反过来,孩童若抚摸老人的头则 是极不礼貌的。
(四)礼仪的强化和衰落时期:
这一阶段大约是从公元前221年到1911年,从 秦汉到清末。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 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 例:封建社会中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 礼、智、信。“三从四德”,即从父、从夫、 从子。四德: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容 (容貌);言(谈吐要文雅);工(要做得 一手好女工活)。
礼仪的基本理念
主要内容
一、礼仪的定义 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三、国际公认的礼仪的特点 四、礼仪的基本原则 五、礼仪的功能 六、学习礼仪的意义
引入语: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为科学,在人际交 往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 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谁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谈 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能够引起人 们的关注与好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 呢?首先,我们得了解礼仪这一内容。
(三)礼仪的变革时期:
这一阶段约在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 时期。这一时期,三代之礼在许多场合废而不行。学 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 地阐述了礼仪,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 礼仪规范。其中,《论语》中就记有孔子平时谨慎守 礼,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表现,他要求人们做 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孟 子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杨时拜师之礼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 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 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 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 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 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 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 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 “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 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定义: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 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 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 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
二、我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 称。礼仪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其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礼仪的起源时期: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即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之前。 例1:据考证,距今约五十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有了 礼的观念和实践。族人死了,要举行宗教仪式,并在死 人身上撒铁矿粉。 例2: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在解放前仍沿袭着原始社会的 一些礼仪规范,如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熊,打来熊后大 家要大哭一场,吃完熊肉后也要大哭一场,并对熊骨进 行天葬。这一时期原始的政治礼仪、祭祀礼仪、婚姻礼 仪等已有了雏形,但还不具有阶级性。
1.规范行为 2.塑造形象 3.沟通与协调 4.传递信息 5.展示价值
六、学习礼仪的意义有三:
一是提升个人素质; 二是方便我们的交往应酬; 三是有助于维护企业(公司)形象;
孔融自幼讲“礼”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 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 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 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 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 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 “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 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 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所谓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 里的“礼”指的是礼仪的礼。“礼”的 意思是讲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自己 也尊重别人,所谓礼也。礼多人不怪, 但是礼有时需要人们表达出来,即尊重 别 人需要表现出来,这就跟仪有关系了, 什么是仪呢?顾名思义,仪式,“仪” 实际上就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没有 形式就没有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礼和仪互为因果。如:打电话时谁先挂?
(二)礼仪的形成时期:
这一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 夏、商、西周三代。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周 礼》出现于西周时期。人们通常认为,传世 的《周礼》和《仪礼》是周公的遗典,它们 与其释文《礼记》,成为后世称道的“三礼”。 《礼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礼仪学古典专著。 如:“不失足于人,不失足于色,不失足于 口。”是我国礼仪的经典之作。
当今世界,各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 都倡导文明礼貌。在人际交往中,都以 不同方式,注重礼仪,讲究礼节。毫无 疑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国家 或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 人们有无教养和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 如:理发店的故事,松下电气公司总经 理幸之助
四、礼仪的基本原则
1.尊重原则(3A原则) 3A原则包括接受别人、重视别人、赞美别人 (1)接受对方做到“三不要” 不要打断别人即给他人充分表现得机会; 不要轻易补充对方; 不要随意更正对方即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2)重视对方、欣赏对方 善于使用尊称;记住对方。
(三)礼仪具有历史继承性:
“礼仪”、“风度”、“教养”这一类概 念虽 然很晚才进入人类社会生活中,但人们 对于优雅的“礼仪”,潇洒的风度,良好 的教养的追求,早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已 经开始了,这种追求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已普遍渗透到人际交往的一切方面。 如:握手礼是由古代的摸手礼发展来的 。
(四)礼仪具有社会性:
(3)要赞美对方 实事求是,不能夸张; 适应对方,要夸到点子上。 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 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 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 人是一种做人所应具有的基本教养。 2.诚实守信的原则; 3.平等原则; 4.适度原则;如:礼品的赠送 5.自律原则;
五、礼仪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