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楚文化与建筑

荆楚文化与建筑


(8)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 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 制 ,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 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 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 “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 、鄂豫皖和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司令部、 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 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 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 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 新的重要基础。 总结: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 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 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 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 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 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 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 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 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 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 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 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 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 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 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 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 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 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 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 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 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 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荆楚文化与建筑
武汉理工大学

文化篇
一、荆楚文化
(一)释义 楚:形声。字从林,从疋(shū),疋亦声。“疋”义为“绕行” (如“S”形路线,或“8”字形路线)。“林”指灌木丛林。“林” 与“疋”联合起来表示“在灌木丛林里绕着走”。本义:在灌木丛林 里绕行。特指:牡荆属植物。 说明:一,“楚”有“痛苦”义。这是因为牡荆属植物的枝条在古时 被用作刑杖。二,“楚”有“明了”义。这是因为灌木丛不高,一丛 一丛错落分布,在成年人的身体高度看过去,灌木丛的位置和绕行路 径是一目了然的。三,“楚”有样貌好看的意思。这是因为妇女穿上 漂亮衣服走在草地灌木丛中,左绕右拐地行走,她的身姿和服饰可以 从不同角度展示出来。这情形如同如今“T”形台上服装模特儿的走台。 古代宫殿都很大,里面立有许多圆柱子,像树林一般。这些圆柱子也 可以看作是“灌木丛”,宫廷妇女们穿着华美的服装穿梭绕行在柱林 中间,也相当于服装模特儿走台表演,让君王看得入迷。 (二)荆楚文化 1、概述 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 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 称为“荆楚大地”。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国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 《文选· 宋玉对楚王问》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 《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 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下里巴人》当为楚人、 巴人杂居地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演唱起来,简直是载歌载舞,场面 十分热闹。其余歌曲,由于难度较大,人们能演唱的也逐渐减少。这一记 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楚国这一音乐之邦,在音乐发展中,允许夷夏并存, 雅俗共赏,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楚人的开阔胸怀和融夷夏为一体的开放精 神。 (二)舞蹈 舞蹈是和音乐相伴而来的。自商周以来,楚国一直盛行巫舞。王逸 《楚辞章句》说:“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 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舞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舞蹈,在楚国一直长 盛不衰。屈原笔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动地反映了巫舞的各个方面。 楚国宫廷乐舞不同于民间乐舞,表现场面要大得多,当然也就要豪华得多。 如《招魂》所写:“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 菱,发扬荷些。”“被衣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鬋,艳陆离 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大招》所写: “二八接舞,投诗舞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 无论是民间的巫舞或宫廷乐舞,它都特别讲究舞蹈者线条美、律动美。 如《招魂》、《大招》多处说到“姱容修态”、“长发曼鬋”、“丰肉嫩 骨”、“容则秀雅”、“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长袖拂面”、“丰肉 微骨,体便娟只”,可见楚人是追求修长细腰之美的。
楚文化是东周时期长江中游(涉及长江、汉江、淮河流域)地区楚人 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文化。 2、地域与历史 商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 荆楚民族在商代已相当强大,《诗经》曾提到“挞彼殷武,奋伐荆 楚”。周武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标 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起初楚国在诸候国中等级较低,控制地域也非 常小。西周后期,楚国逐渐强大,通过不断的战争,逐渐控制了长江 中游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荆与楚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 文化实体和形态。我们这里说的它们是同属一个概念,是因为历史上 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 多年了。 时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 “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 一了起来,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 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 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 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有帛画、 壁画与漆画等。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 帛画》,是迄今所见我国古代最早的两幅帛画,是“早期国画的双 璧”《人物龙凤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中一妇人侧立, 高髻细腰,宽袖长裙,雍容富贵,合掌作祈祷状。妇人头上,左前 画有一凤,作飞翔状;凤对面画有一龙,作腾升状。《人物御龙帛 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正中画一男子,侧立面左,高冠博袍, 腰佩长剑,立于巨龙之背。龙昂首卷尾,宛如龙舟。龙左腹下画有 一条鲤鱼,龙尾画有一立鸟(似鹤)。男人头上方还画有华盖一重。 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 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 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画面布局精当,比例 准确。线条流畅,想象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楚国先王宗庙及公卿祠堂,有大量壁画,壁画主要内容是图画 天地、山川、神灵,和古代圣贤、怪物。江陵天星观1号墓椁室的 横隔板上绘有画。另11幅彩绘壁画,所绘为菱形、田字和云纹等几 何形纹样。 楚国漆器业发达,所以楚人也善于在漆器上绘画,成为我国古 代独特的艺术珍品枣漆画。以黑漆为底色,兼采红、黄、褐、绿诸 色,运用线勾平涂等手法,使众多的人、物组成一幅色彩富丽、和 谐别致、生动活泼的富有立体感和动感的组合性画面。
二、楚国历史文化艺术
战国时期,楚国艺术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 绘画与雕刻等方面。 (一)音乐 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已很发达。楚国设置了乐官,专门掌管音乐事务。 如楚郧公钟仪世代世袭“伶人”一职。钟建被楚昭王任命为乐尹,乐 师扈子也是以司乐为职的乐官。在乐官的管理下,楚国的音乐水平是 很高的。 楚国乐器种类齐全,有钟、磬、鼓、瑟、竽、笔[竹/虎]、排箫等。 这些乐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战国楚墓出土的乐器实物得到了印 证。 中外闻名的擂鼓墩1号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 钟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外,其余均可供演奏。这64件,包括钮 钟19件,甬钟45件。钟与钟钧附件及钟架上,均有铭文,共2800多字。 铭文记录了曾、楚和华夏各国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应关系。 其中涉及的音阶、调式、律名、阶名、变化音名、旋宫法、固定名标 音体系、音域术语等方面,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楚国乐学的高度发 展水平。铭文中列举了曾国与楚、周、晋诸国和申地之间律名、阶名、 变化音名的对应关系。其中共计律名28个。
(四)雕刻 战国楚雕刻艺术的许多极有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如神奇的 虎盆座飞凤、谲怪的“镇墓兽”雕刻,形态轻盈优美的虎座凤 座鼓,各种形式的雕刻座屏、写实的木雕鹿、具有抽象意味的 木雕辟邪和幡蛇樽以及各种状态形象的漆盒等等,代表着楚雕 刻艺术成就,以及楚人在运用雕刻艺术形式时所表现出来的一 些审美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雕塑作品一般均为各种青铜器物的附 饰,如攀附兽或作为器耳、器首、器足的各种动物形象雕塑; 也有用作大型器物的支架、底座或附件,如曾侯乙墓编钟架铜 人、虎形挂钩、编磐架立兽、蟠龙建鼓座等。而较少如曾侯乙 墓所出《鹿角立鹤》那样独立的青铜雕塑作品。这些作为器物 附饰或支架、底座、附件的青铜雕塑大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 欣赏价值,可以看出设计者在考虑到它们作为附饰与附件的特 殊功能,注意到它们与器物之总体艺术风格相统一的同时,是 把它们当作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来创作的。因而 这些作品往往体 现出战国楚人对雕塑这一艺术样式的浓烈兴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