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习题
厌氧性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汹涌发酵
2.破伤风抗毒素(TAT)
3.厌氧性细菌
二.填空
2.破伤风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部位,使菌体呈状。
3.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处理后,消失而完整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4.破伤风的治疗应给予注射中和游离的毒素以及大剂量杀伤繁殖体的破伤风杆菌。
5.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部位是,作用机理是。
6.破伤风杆菌可产生和两种毒素。
7.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主要对象是儿童、和。
8.DPT三联疫苗是由、和三种成分组成。
9.肉毒杆菌主要通过感染,引起以为主要症状的肉毒中毒。
10.肉毒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部位,使菌体形成状。
11.产气荚膜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溶血环,在牛乳培养基中出现现象。
12.产气荚膜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部位,比菌体。
13.破伤风杆菌经感染 ,其感染条件是伤口要具备 .致病因素是 .
14.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 .
15.在无芽胞厌氧菌感染中,以最常见 ,临床分离的厌氧菌70%~80%是该菌 .
16.破伤风感染条件是、和。
三.A型选择题
1.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
A.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B.厌氧芽胞杆菌感染;
C.病毒感染;
D.缺陷病毒感染;
E.梅毒螺旋体感染
2.以下关于厌氧芽胞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厌氧芽胞杆菌属于厌氧芽胞梭菌属;
B.多数为病原菌,少数为腐生菌;
C.内、外毒素同时致病;
D.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E.繁殖体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细菌
3.注射TAT的目的是
A.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B.对可疑破伤风患者治疗及紧急预防;
C.杀灭伤口中繁殖体的破伤风杆菌;
D.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
E.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
4.血平板上形成双层溶血环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破伤风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白喉杆菌
5.引起气性坏疽的细菌是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肉毒杆菌;
C.炭疽杆菌;
D.分枝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6.疱肉培养基可用来培养
A.枯草杆菌;
B.炭疽杆菌;
C.百日咳杆菌;
D. 产气荚膜杆菌;
E.流感嗜血杆菌
7.肉毒毒素的特点是
A.可被肠道蛋白酶水解;
B.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
C.引起肌肉大块坏死;
D.主要经过消化道吸收;
E.细菌生活状态下释放
8.肉毒梭菌的芽胞特点是
A.椭圆形 ,位于菌体顶端;
B.椭圆形 ,位于菌体次极端;
C.正圆形 ,位于菌体顶端;
D. 正圆形 ,位于菌体次极端;
E. 椭圆形 ,小于菌体
9.肉毒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A.脊髓前脚;
B.脊髓后脚;
C.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
D.呕吐中枢;
E.血管内皮
10.肉毒毒素的致病机制是
A.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B.阻碍乙酰胆碱释放;
C.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D.与Ab Fc段非特异性结合;
E.破坏CD4 T细胞
11.高倍镜下形成"汤勺状"的细菌是
A.白喉杆菌;
B.枯草杆菌;
C.炭疽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肉毒梭菌
12.肉毒病的感染途径是
A.食用污染食物;
B.污染伤口;
C.节肢动物叮咬;
D.吸入污染的空气;
E.接触肉毒患者的用品
13.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A.大肠杆菌;
B.无芽胞厌氧菌;
C.链球菌;
D.变形杆菌;
E.白色念珠菌
14.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类毒素;
D.细菌素;
E.破伤风菌苗
15.关于厌氧芽胞杆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均为革兰阳性杆菌;
B.都能形成芽胞;
C.都能通过伤口感染;
D.都是厌氧菌;
E.主要分布于土壤
16.关于产气荚膜杆菌的致病性 ,正确的是
A.可引起严重的创伤感染;
B.以组织气肿、水肿、坏死为主要病理表现;
C.致病因素为毒素和酶;
D.可致食物中毒;
E.以上均对
17.下列哪项不是肉毒梭菌的特点
A.肉毒毒素是毒性最强的物质;
B.肉毒毒素作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C.食入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致病;
D.革兰染色阳性,形成芽胞,有荚膜;
E.肉毒中毒死亡率高
18.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的机制是
A.中和游离的外毒素; D.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外毒素; C.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 D.在补体参与下溶解破坏破伤风杆菌; E.减轻临床症状
19.正常情况下无芽胞厌氧菌不存在的部位是
A.子宫腔;
B.尿道;
C.肠道;
D.阴道;
E.上呼吸道
20.下列能产生细胞毒物质的细菌是()
A.破伤风杆菌;
B.结核杆菌;
C.幽门螺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肉毒梭菌
四、问答题
1.试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
2.试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 .
3.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包括哪些?
4.简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机理 .
医学微生物习题
厌氧性细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
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
2.破伤风抗毒素(TAT):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抗血清.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3.厌氧性细菌:是一类必须在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主要包括:G+芽孢梭菌、G+无
芽孢杆菌、G-无芽孢杆菌、G+球菌、G-球菌。
二、填空
1.肠道。
2.顶端,鼓槌。
3.3%甲醛,毒性,抗原性。
4. 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
5.脊髓前角,封闭抑制性神经介质释放。
6.α溶血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7.军人和极易受外伤人员。
8.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
9.消化道,肌肉麻痹。
10.次极端,网球拍。
11.双,汹涌发酵。
12.次极端,小。
13伤口,厌氧环境.破伤风痉挛毒素.
14.肉毒毒素.
15.脆弱类杆菌.
16.窄而深的伤口、局部组织供血不足和混合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感染。
三.单选题
1.A
2.D
3.B
4.D
5.E
6.D
7.D
8.B
9.C 10.B 11.E 12.A 13.B 14.B 15.C
16.E 17.D 18.A 19.A 20.B
四、问答题
1.试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
(1)感染条件: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袭性细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
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
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2)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感染易感伤口后,芽孢发芽成繁殖体,在局部繁殖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及破伤风溶血素。
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角弓反张(破伤风特有的症状)。
(3)防治原则: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
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治疗。
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2.试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 .
(1)机械性或病理性损伤。
由于手术、拔牙、肠穿孔等屏障功能手损,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组织。
(2)菌群失调。
(3)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下降。
(4)局部厌氧环境的形成。
3.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包括哪些?
(1)发生在口腔、鼻咽部、胸腔、腹腔、盆腔的感染及其他深部脓肿。
(2)分泌物带血或呈黑色,有恶臭。
(3)血培养阴性的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4)分泌物直接镜检有菌,但一般培养无菌生长。
(5)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无效。
4.简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机理
肉毒梭菌在厌氧条件下能产生毒性极强的肉毒毒素,主要随污染的食品经消化道吸收经血液或淋巴液作用于中枢神经核及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乙酰胆碱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