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埃及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埃及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非洲篇
第十八章埃及的新闻传播事业
1.非洲大陆新闻事业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非洲大陆新闻事业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1)独立之前新闻事业发展缓慢
在殖民地时期,报刊的创办大多出自外国人之手。

在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漫长斗争岁月里,民族报刊遭受侵略者的严厉压制,发展非常缓慢。

(2)独立运动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独立以后,原殖民地当局或外国人办的报刊,大多数被新政府收归国有或控股。

同时,政府又兴办了新报刊,或者扶植殖民地报刊,从而促进了报业的发展。

(3)新闻体制都为国有制
目前非洲多数国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报业体系,在世界报坛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非洲政变频繁,局势动荡,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新闻都必须支持政府政策以有利于国家利益,新闻体制都是国家所有制。

(4)各国报业发展极不平衡
非洲各国报业之间的情况差距很大,发展相当不平衡。

报纸主要是在城市中发展起来,较为富裕的北非国家,报业已有相当规模;撒哈拉沙漠以南不少国家经济落后、文盲甚多、政局动荡、部族语言复杂,严重制约了报业发展。

(5)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国家通讯社
大多数非洲独立国家都建立了国家通讯社,但也有少数尚未建立通讯社的国家。

国家通
讯社付钱给国际通讯社和几个较大的国家通讯社,购买它们的电讯,通过地方报纸和电台发给公众。

国际通讯社和几家较大的通讯社还在许多非洲国家设立分社采集新闻。

(6)收音机和电视的普及率低,缺乏技术干部,电信方面依赖外国公司
①广播是人们用来获取新闻、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

非洲文盲多,广播优势突出,各国也都特别注意发展广播事业,每个国家都有广播电台。

②电视事业虽比较年轻,但也取得了很大发展。

绝大部分独立国家都开办了电视,一般都为国营体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还有少部分是视听费和广告。

(7)国际组织为非洲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新闻工作者
国家新闻协会、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家新闻工作者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在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后行动起来,在非洲设立培训学院,培养记者。

加纳新闻学院、尼日利亚大学新闻系、肯尼亚新闻学院、南非大学新闻系都是非洲比较有名的新闻教育单位。

2.简述埃及报业发展的历史梗概。

答:埃及早在公元三千多年就已有了古文字和书写的纸莎草纸。

而今的埃及新闻传播事业仍旧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1)埃及的报业开始于18世纪末。

1798年,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用携带的印刷机出版了法文《埃及信使报》和《埃及旬报》。

(2)1827年,埃及总督阿里创办了一家月报——《柯里夫新闻》,1828年他又创办了《埃及事件报》,主要发布官方新闻和政府法令、公告,同时刊载一些各地要闻和有关文学和社会问题的文章。

(3)1875年黎巴嫩人塔克拉在亚历山大创办了《金字塔报》。

该报模仿英美报纸,采用新闻文体,大量刊登广告,实行商业经营,自称以“积极发表政见,及时报道商情,摆脱
宗教束缚,传播现代科学文化”为宗旨。

1881年由周报改为日报,并迁至开罗出版。

是埃及最早采用商业化经营的报纸。

(4)1879年埃及成立以阿拉比将军为首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祖国党。

同年出版了《祖国报》,积极宣传民族主义,喊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

(5)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

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布笃于1884年初在巴黎建立了团结会,创办了《团结报》,为反对英国占领而大声疾呼。

(6)1889年被誉为埃及新闻事业奠基人的阿里·优素福创办了《坚强报》。

1895年又出版了大型民族主义报纸《埃及人报》,在埃及新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1892年建立的新月出版社,是埃及最古老的出版社。

(7)1900年,在埃及民族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报纸《旗帜报》诞生,用英、法、阿三种文字出版,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创办人是穆斯塔法·卡米尔,同时办有《旗帜》月刊。

(8)1922年埃及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时期的埃及新闻事业有所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新报刊。

1924年创办于开罗的《图画》周刊,是一份政治性画报,刊登图片的同时发表新闻述评;1925年创办的《鲁兹·优素福》周刊,是一家艺术政治性刊物,也刊登一些社会新闻和漫画。

(9)1934年大众性周刊《最后一点钟》出版。

1943年出现的《消息报》最为重要,由阿明兄弟创办,以大众化的形式,吸引了相当多的市民读者。

(10)1952年建立了埃及共和国,开始了埃及新闻事业的新历程。

一方面陆续接管了外商报纸,一方面创办新报刊,如1953年12月埃及革命指导委员会创办了机关报《共和国报》,后来的总统萨达特任第一任总编。

1956年6月4日埃及另一家新报《人民报》创办,同年10月,创办了开罗第一家《晚报》。

(11)1960年5月,根据纳赛尔的社会主义纲领,埃及政府颁布报刊国有化法令,所
有规模较大的报刊都收归国有,还将四个比较大的私人出版社——金字塔出版社、今日消息出版社、新月出版社和鲁兹·优素福出版社的所有权移交给已经拥有解放出版社的民族联盟。

(12)1981年穆巴拉克继任总统,继续推行新闻改革,减少对报业的行政干预。

目前埃及的报业机构是以公营为主、允许各种所有制并存的报业体系。

在公营报刊中政府一般占有51%的股份。

还有若干家反对党报刊存在,如进步联合党的《国民》周刊和新华夫脱党的《华夫脱》周报。

3.《金字塔报》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如何?海卡尔任总编辑期间(1956—1974),该报有了些什么变化?
答:(1)《金字塔报》是非洲第一大报,1875年黎巴嫩人塔克拉兄弟创办于亚历山大,最初是周报,标榜的宗旨是:“积极发表政见,及时报道商情,摆脱宗教束缚,传播现代科学文化,”多方争取读者,不断扩大销数,使舆论界耳目为之一新,一跃而成为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喉舌,当时被誉为“埃及升起的一颗文明新星”!
该报是第一家不受政府资助的报纸,采用商业化经营方式,模仿英美大报,刊登大事记、大量刊登广告等。

1879年因揭露埃及封建王朝的腐败行为,一度遭封闭。

1881年复刊后改为日报,报风不变。

(2)海卡尔任总编辑期间,《金字塔报》的变化
①海卡尔特别注重报纸的头版,强调“客观”报道新闻,避免“耸人听闻”和“煽情性报道”的做法,提高标题质量;加大国际新闻、科教、文化、体育、文艺的报道力度,为报纸提供更多的“深度报道”和分析文章;开辟“社论版对页”,加强读者和编者往来。

②聘请埃及著名作家撰稿,把文化艺术版办得有声有色;在伦敦、纽约、巴黎和主要阿拉伯城市派驻记者;建立了一个由专家、学者们组成的“战略研究中心”,为该报及时提供
新闻报道背景材料和研究性文章;1963年成立“金字塔报广告社”,60年代末出版《金字塔经济学家》和《国际事务》等报刊;建立海外发行系统,从而使该报成为一家国际性的阿拉伯文日报。

1988年曾被“世界报纸指南组织”评为最佳国际报纸。

4.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对埃及广播的使命曾作过怎样的陈述?为何开罗素有“中东好莱坞”之称?
答:(1)纳赛尔对埃及广播使命的陈述
1959年,纳赛尔发布总统令,对埃及广播的使命作了进一步的陈述,指出,埃及广播应当为以下目的服务:
①提高艺术水准。

②强化民族情感,加强社会合作,增进各社会集团之间的团结,维护公认的传统。

③在群众中传播文化;讨论社会问题,增强精神和道德评价。

④振兴阿拉伯文学、科学和艺术。

⑤告知听众人类文明最优秀的成果。

⑥使听众从国内外新闻中获得教益。

⑦向国外听众介绍埃及和阿拉伯世界。

⑧鼓励听众在不同领域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⑨加强本国公民与驻外侨民的联系。

⑩提供娱乐。

(2)开罗素有“中东好莱坞”之称的原因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先驱,拥有该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广播电视系统。

1995年埃及有电视500万台,平均每千人89台,居非洲各国前列。

①开罗集中了埃及的广播电视机构
1960年7月在开罗首先开播了电视节目,埃及的广播最早也集中在开罗一带,对象为全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和整个伊斯兰世界,超越国界,影响广泛。

②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发达,辐射力强
开罗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非洲最大城市,重要国际航空站。

埃及全国1/3的工业集中于此,著名的爱资哈尔大学、开罗大学、艾因·沙姆斯大学就坐落此地。

国际博览会建筑群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展览会场,每年春季举行国际博览会。

③每年生产70~80部故事片,为阿拉伯国家提供共同的精神食粮
开罗曾被誉为“城市之母”,是世界上古迹最多的地方,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开罗的影片产量在1945—1946年达到64部,优秀影片为数甚多,因而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电影电视中心,素有“中东好莱坞”之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