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明教育学-第六章-课程测练题

简明教育学-第六章-课程测练题

《课程》测练题一、单项选择1.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A.《教育漫话》 B.《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C.《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大教学论》2.____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 )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隐性课程论 D.显性课程论3.结构主义课程论是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A、皮亚杰和布鲁纳B、皮亚杰和布鲁姆C、马斯洛和罗杰斯D、布鲁纳和布鲁姆4.把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表述为四个主要方面:确定教育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见图1)奠定了现代课程设计研究的基础的人是()。

A.拉特尔B.斯滕豪斯C.拉尔夫·泰勒 D.施瓦布5.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

A.学术中心课程 B.综合学科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 D.经验课程6. 课程的现代表现形式指的是( )A. 课程指导B. 教学光盘C. 教学平台D.课程包7.“泛智课程”属于( )A.科目本位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综合学科课程D.儿童中心课程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B.帕里斯C.斯金纳D.兰德9. 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划分的课程类型是( )A.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 必修课与选修课10.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 ( )提出的。

A.麦克来伦B. 菲吕马克和麦克来伦C. 菲吕马克D. 菲吕马克和巴格莱11.“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组织课程内容。

A、序列B、横向C、直线D、水平12.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惠勒模式 D.情景模式13.出版于1918年,标志着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著作是( )A.《课程》B.《课程编制》C.《怎样编制课程》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4.“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D.顺序性1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A.圆周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逐步深入课程D.直线式课程二、名词解释课程: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

从狭义上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课程方案: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及其专业的性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机构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他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作出全面和简要的总体安排,阐述课程理念,规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以及课程管理体制和学校教学管理原则等,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制的主要依据。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学校教学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它主要包括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总和学科课程,是个古老的、应用广泛的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从而丰富和增长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主要包括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

三、简答题1、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答:(1)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重视每一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系和完整性。

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利于教师教授。

缺点是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多的关心学习成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活动课程的优点是其教学内容是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强调儿童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和需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它的缺点是不能按知识系统组织教学,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过分夸大儿童的个人直接经验,教学中有违筒约性规律。

2、当代主要课程理论有哪些?答:①进步主义课程论、②要素主义课程论、③结构主义课程论、④人本主义课程论、⑤后现代课程论、⑥生态学课程论、⑦全球化课程论3、课程有哪些类型?你怎么理解?答:(1)以课程的表现形态来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以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为逻辑范畴划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3)根据课程组织方式不同划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4)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而划分:必修课与选修课(5)以课程开发、设计管理主体不同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谈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用性。

5、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与课程是何关系?他们在课程中各起什么作用?答:(1)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中,①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②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③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

因此,只有三者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确保课程的实施,教学有效的开展。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在课程中的作用。

①课程方案起到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的作用。

②课程标准起到了目标导向的作。

③教科书起到了工具性作用。

四、论述题1、试述“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

答:(1)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之后被称为泰勒原理。

以下是这四个著名的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其历史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

这种课程理论的体系为具体的课程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

而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是泰勒的又一重要贡献,它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2、联系实际谈如何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需考虑九个方面的因素:(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或专题(3)学习材料(4)学习方法(5)教学策略(6)教学组织(7)评价方法程序(8)时间安排(9)空间和环境五、案例题1、这是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

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

……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

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

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

又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

此后,举手更多了。

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以上材料表达了什么教学思想?结合上述材料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这种思想?参考答案:体现了生成性课程目标取向,该课程目标取向强调课程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注重过程,注重学生自由探究和发展。

特别是人本主义课程论,尤其强调课程的功能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高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

2、有理论批判杜威感伤地看待儿童,声称教育价值就是文化要素的传承,认为人性有缺陷,经验靠不住,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按儿童心理逻辑组织教材很荒唐。

而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知识要素传授给下一代,因而必须突出教材的逻辑性,坚持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逻辑组织教材。

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课程理论?应如何看待这种理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3、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

……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

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参考答案:这段话表达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表明了教育要服务于受教育者,也就是教育要体现其服务性。

教学实践中应对学生多观察,多和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交流,发掘其真正兴趣爱好,杜绝家长逼迫学生参加各种辅导班,强迫学生学习家长指定的"功课"等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的现象的发生; 对于学生擅长的学科多鼓励引导,不擅长的学科不过多的责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