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课程代码:0039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A )1-9A.福禄贝尔B.柏拉图C.夸美纽斯D.蒙台梭利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肯定了( C )1-16A.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B.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C.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性D.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3.“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
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这种游戏组织方式的理论基础是( B )1-14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4.游戏活动的外显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B )1-30A.表情B.动作C.角色扮演D.言语5.“我们来玩过家家吧!”“把这个借给我用一会儿行吗?”“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A )1-33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互补性语言6.婴幼儿反复地拍击盆子里的水,或摇晃哗嘟棒,或绕着房间四周跑,或把悬挂着的玩具一会儿拉拉一会儿丢开,这种游戏称为( A )2-43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性游戏D.规则游戏7.学前儿童末期,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游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即( C )2-62A.感觉运动性水平B.象征性水平C.规则性水平D.社会性水平8.在幼儿园的三、四岁的孩子身上,常常看到这种形式的游戏:一个孩子在切菜,其他孩子看到后马上过来切菜;一个孩子把菜放到玩具动物嘴里,马上有孩子会跟着这么做,他们互相模仿,但彼此没有交流,说明这时儿童游戏发展到( D )2-65A.独自游戏阶段B.合作游戏阶段C.联合游戏阶段D.平行游戏阶段9.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到最佳水平,说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A )3-78A.生理发展的需要B.认知发展的需要C.社会性发展的需要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10.在游戏和发展的关系上,认为游戏领先于发展,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人是( B )10-293A.皮亚杰B.维果茨基C.霍尔D.蒙台梭利11.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游戏中,与儿童一起游戏,如和儿童一起下棋,一起捉迷藏等,同时进行游戏指导,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 C )6-164A.平行游戏指导B.旁观者指导C.共同游戏指导D.非言语指导12.婴儿游戏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 B )7-184A.智力游戏B.活动性游戏C.音乐及娱乐游戏D.发展语言的游戏13.从材料角度区分,能判断儿童是否正在游戏的一个指标是( C )1-34A.玩具的逼真程度B.有无许多玩具C.有无玩具或游戏材料D.玩具的贵贱14.某教师为大班积木区的教育目标制定为:“能为所建造的物体命名”,你认为这一目标( B )6-155A.太笼统、太空泛B.不符合大班儿童年龄特征C.太抽象D.不够清晰15.教师通过语言试探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去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这种言语指导方式称为( B )6-166A.询问B.建议C.描述D.评论16.明确规定了游戏任务、玩法、规则、结果这四个基本因素的游戏,是下列哪一类游戏?( D )7-220A.角色游戏B.结构游戏C.创造性游戏D.有规则游戏17.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 D )9-239A.身心全面发展价值B.认知发展价值C.行动发展价值D.情感发展价值18.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这种情况皮亚杰称之为( A )10-270A.同化B.顺应C.平衡D.协调19.以下几组玩具中,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玩具是( A )4-102A.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棋类玩具B.积木、积塑、橡皮泥、沙、雪C.秋千、木马、平衡木、皮球、跳绳D.口琴、铃鼓、铃铛、不倒翁、笛子20.游戏的觉醒理论告诉我们,组织和创设托幼机构的环境应注意( B )10-305A.环境刺激越丰富越有利于儿童发展B.环境刺激应注意适当性、合理性C.环境刺激越少越有利于儿童发展D.环境刺激与儿童发展无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属于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学说有( BCD )1-9A.游戏的主体性学说B.游戏的剩余精力说C.游戏复演论D.游戏成熟说E.精神分析学派22.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有( ABD )4-100A.玩具及材料B.场地C.儿童个性D.游戏时间E.大众媒体23.关于幼儿园游戏和教学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BE )5-125A.幼儿园应以游戏代替教学B.两者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互相独立C.幼儿园应以教学代替游戏D.教学即游戏E.是现代学前教育的两种重要手段24.亲子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BC )8-227A.短暂性B.发展性C.情感性D.随机性E.灵活性25.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关于儿童游戏的智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表明,游戏与以下哪些因素存在着相关?( ABD )3-82A.创造性B.发散性思维C.健康D.问题解决E.审美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26.角色扮演1-32答: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7.表演游戏2-48答: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28.专门化玩具4-103答:在各种各样的玩具世界里,有的是模拟实物的玩具(如小汽车、小手枪、小动物、小勺子、杯子、小秤、电话等形象玩具),其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也比较固定(如听诊器、注射器等医疗玩具,只能用来玩“医院”或“当医生“的游戏),在性质上具有专门化的特点。
此类玩具大都是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可称为专门化的玩具。
29.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2-43答: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0.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4-111答: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1)母子早期关系对学前游戏的产生及发展的影响(2)家庭结构和气氛对学前游戏的影响(3)儿童伙伴对学前游戏的影响(4)电视对学前游戏的影响(5)课程对学前游戏的影响31.如何贯彻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5-131答:(1)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
(2)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3)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4)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5)要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
(6)贯彻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还应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7)组织幼儿游戏要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做到“全面”。
32.简述有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
7-222答:(1)选择和编制适合的有规则游戏。
(2)教会幼儿游戏的玩法,教育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33.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不同?1-24答:也有人从对儿童的游戏和成人的游戏进行对比中,概括出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三个方面的不同:(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2)游戏中的主体的情况不一样(3)游戏的内容不同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4.联系实际分析在进行游戏教育作用评价时,衡量游戏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6-174答:具体来讲,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游戏是否成功。
(1)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做游戏,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游戏是否成功或游戏的教育作用是否得以充分的实现,根本上取决于游戏是否充分体现儿童主人翁的地位。
好的游戏能充分体现游戏的特点,即儿童能主动、自愿、愉快地根据自己的意愿、经验开展游戏。
(2)儿童做游戏很认真,能克服困难,能遵守游戏的规则,游戏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独立性好的游戏中,儿童出于对游戏的极大兴趣,能克服困难坚持进行游戏。
成功的游戏中,儿童既能遵守规则,与同伴合作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也有一定的独立游戏的能力。
(3)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并爱护玩具成功的游戏中,儿童不仅能正确地使用玩具,而且能创造性地使用玩具。
在游戏过程和结束后,不争抢玩具,能正确收放玩具,爱护玩具。
(4)在游戏中对同伴友爱、谦让,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无论是独自游戏还是合作游戏,在游戏中都存在有与同伴的关系问题。
成功的游戏中儿童能与同伴友好合作,能正确处理玩具、场地、角色等问题,并有组织地分工合作开展游戏。
(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成功的游戏中,儿童游戏内容丰富,能广泛地创造性地反映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且内容健康向上,有利于儿童身体、智力、品德的全面发展。
35.举例说明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3-91答:(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游戏(及玩具)是学前儿童交往的媒介。
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社会性游戏活动,儿童实现与同伴的交往活动,并形成他们的社会性行为。
(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学前儿童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以自己的想法、体验、情感来理解周围现实的人和事,这反映了儿童在社会性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化特点。
在游戏中,由于担当了角色,出于角色的需要,他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既是“别人”,又是自己。
在这种自我与角色的同一与守恒中,他学会发现自我,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我意识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知道别人与自己不同,也才能够理解别人,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一个途径。
可以说,性别角色的获得首先是在游戏中发生的。
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对于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逐渐习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方式,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也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