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及其问题研究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及其问题研究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及其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受到国际化的影响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21世纪后,这场由美国的次贷所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的思考。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发展的思索。

关键字:金融衍生品监管措施从现实需求来看,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化以及贸易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对于大宗商品、汇率与利率的“套期保值”提出更高的需求,需要借助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控制和对冲风险。

所以,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经济主体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

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市场基础,所以,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我国金融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1金融衍生品概述1.1金融衍生品的定义金融衍生品又称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在基础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投资和风险管理工具,即指从原生资产(股票、债券、货币等基础性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产品形态分为期权、期货、互换交易、远期合约四类。

1.2 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功能首先是规避风险,套期保值。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投资者,其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产生了转移风险的需求,通过衍生工具,市场能够把风险转移给那些有能力并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机构和个人,使风险得到分离,而使企业和居民选择一种合适的风险水平。

投资者可以通过采取与基础产品反向操作行为来锁定价格,以规避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其次是增加市场流动性。

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作用,可以使投资者安全的参与到原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这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对稳定、完善和发展原生金融工具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金融衍生品有价格发现的功能。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尤其场内交易,是由众多投资者在交易所进行公开竞价,形成的价格反映了对于该商品价格有影响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和不同买主与卖主的预期,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了未来价格的走势,使真正的未来价格得以发现。

最后,它有降低融资成本。

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衍生工具可以把企业在不同市场的各种不同的有利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最佳的融资条件,从而减少融资成本。

例如互换的最大作用就是能降低筹资成本。

1.3 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特性第一,未来性。

金融衍生产品是对未来某一时点或时期内的金融基础工具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交易, 其交割日距离交易日两个工作日或以上, 这是它不同于金融基础工具现货交易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才会产生风险和获利的机会, 才会有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

第二,契约性。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交易合约, 是对未来交易的一种约定, 明确交易双方未来的权利和义务, 如期权的买权和卖权等。

契约性本身使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信用风险, 即交易对手存在不履约的风险, 但在交易所内, 由于实行了保证金制度, 基本上不会产生信用风险。

第三,可对冲性。

进行一笔衍生产品交易后, 可以再作一笔同样品种的反向交易进行对冲, 也就是“平仓”,投资者在发现基础工具价格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时, 对冲可使其结束先前的交易, 因为大多数投资者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实物交割, 而是为了套期保值。

可对冲性使投资者免除了实物交割的麻烦, 但也正是这一特点使金融衍生产品能够不以实物交割为基础, 产生了投机。

第四,杠杆性。

它是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 交易时不必付清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 只需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即可得到相关资产的权益, 一定时期后再进行差价结算, 从而用小额保证金支配大额交易,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杠杆性使衍生产品交易的盈利和亏损成倍地放大, 使衍生产品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

保证金的作用在于防止一方违约。

保证金比例太高, 会增加投资者交易成本, 抑制投资者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积极性保证金比例太低, 又会滋生过度投机。

第五,关联性。

一般情况下, 衍生产品的交易都是以对冲方式平盘而非实物交割。

因此, 衍生产品的一个买盘必对应一个卖盘, 这个卖盘可能因反向交易又产生一个买盘, 如此反复, 形成一环扣一环的链状关系, 加上原生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紧密联系, 使这种关联性更强。

若某一环节出现问题, 就会波及到其它市场和投资者。

尤其是在目前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 这种关联性使世界各地的依赖性更强。

这也是为什么像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问题引起全球金融界关注的原因。

第六,风险性。

金融衍生产品涉及多种交易性风险, 除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外, 还有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流动性风险指市场缺乏交易对手而导致投资者无法平仓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人为决策失误、交易或清算系统故障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是指关于衍生产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通行的易规则无法涵盖交易的各个方面, 而出现不合法或有法律争议的交易, 使合约无法履行导致风险。

2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起步较晚,1992 年6 月1 日上海外汇调剂中心率先推出外汇期货,标志着我国开始发展金融衍生品。

此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先后出现了国债期货、外汇期货、股指期货及认股权证等交易品种,期货公司与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交易也一度达到疯狂的程度。

但由于当时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市场发展不规范等原因,没过多长时间便陆续关闭,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于1995年发生的建国以来罕见的金融地震——327国债期货事件宣告夭折。

这段曲折发展的道路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年 6 月 30 日申华权证为代表大多数权证市场反映较为平淡上市,我国证券交易实行现货交易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

注:1993年6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布《外汇期货业务管理试行办法》,其中对于外汇期货交易的定义是“以远期合同形式承诺在将来某一指定日期买进和卖出规定金额的外汇买卖”,并要求保证金额不低于30%。

这个定义对于期货的理解有偏差,而且交易规定也不合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券史》相关资料整理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使得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对金融衍生品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为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沉寂多年后,人民银行于2004年推出的买断式回购,2005年推出的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远期产品、人民币互换和远期结算的机构安排等,意味着中国衍生品市场已经初步建立。

与此同时,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创立的各式权证使衍生品开始进入普通投资者的视野。

这段时间,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发展迅猛,以典型的期货为例(如图1):2009年1月至10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期货合约逾16.5亿手,成交金额突破99.7万亿元,两个指标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中国期货市场已进入百万亿规模时代。

截至10月底,期货市场的投资开户数约为86.5万户,客户保证金近1000亿元,期货公司盈利大幅飙升,市场参与各方对期货的了解与认可也逐步加深,一时之间期货跳跃式增长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一颗耀眼的明星。

图1 我国期货市场呈爆发式增长资料来源: 中国期货行业协会官方网站3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现阶段,已没有多少人怀疑和否定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必要性,关注更多的是衍生品在中国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笔者归纳出我国金融衍生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金融衍生品自身的缺陷3.1.1品种方面的缺陷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品种上面。

与国际金融衍生品种类丰富多样相比,现阶段,我国金融衍生品不仅品种少,而且同质性较高。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品一般包括股指期货、汇率、股指期货的期权、利率远期合约、股票期权、购股权证等等。

然而,在我国国内,这些品种的数量不是很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仅仅只有可转换债券和权证。

即使是交易较为活跃的权证,品种数目也较少。

而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如我国香港,由于银行和券商都能够创设权证,权证的数目甚至超过了股票的数量。

品种数量不够多的缺陷直接阻碍了金融衍生品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投资主体范围的扩大。

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外汇市场,人民币衍生市场相对于外汇衍生市场极不活跃.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的需求。

衍生产品参与者范围尚不广泛。

目前衍生产品的主要参与者仍然是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特别是人民币债券远期交易与人民币利率互换还是仅在银行间市场进行试点交易,尚未向全社会有避险需求的客户开放。

3.1.2 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宗旨是为了分散风险,更好为投资者服务,而不是为了发展衍生品而发展。

但是,目前,在我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实践表明,运用多个品种非但没有有效地转移风险反而扩大。

这是由于金融衍生品自身存在“双刃剑”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导致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这种无益而害状况的就是不尽合理的产品设计所造成的。

举例来说:国债期货。

这种产品起初设计时设想的功能之一就是用来规避利率风险的,但由于我国情况是国债到期的价格是固定的,加上利率的非市场化,这反而使国债现货的买卖并无风险可避。

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的国债期货就变成了一种投机手段,国债期货市场变成了各大券商赌博的场所。

产品设计的不合理还显著地表现在我国金融衍生品同质性较高上。

与外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相比,我国为客户量身定做的衍生品产品明显偏少而且在设计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是在借鉴和模仿外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基础上推出自己的相关产品。

各家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

产品设计上的缺陷深刻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还未形成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尚不能设计出充分适应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具有针对性的金融衍生工具。

3.2 金融衍生品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3.2.1管理主体过于分散通常情况下,对于衍生品的监管要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的三级监管体系。

但是我国的情况不同,由于当初设立衍生品市场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各个监督部门的职责,导致监管体系的结构一直不健全。

央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地方政府以及沪深证券交易所等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金融衍生品业务进行管理,政出多门,监管主体过于分散,政策不统一、稳定性,方法不协调,在众多领域内存在着重复监管的现象,也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导致监管效率的低下。

3.2.2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俗话说:法律是监管的基础。

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自然也不会有完备的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在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金融衍生品发展至今,与金融衍生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是各个监管机构针对具体的衍生产品制定的,缺少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因而不能有效应对具有跨系统、跨部门蔓延特性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相应的法律空白则由一些暂时性、不连贯的法律规定或者文件填补,这容易造成当具体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出现问题时往往得不到相应法律的保障,等问题出现后再由相关部门制定暂时性的法律法规加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