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屋建筑学的趣味教学

房屋建筑学的趣味教学

DOI:10.13432/ki.jgsau.2002.04.0242002年11月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第37卷第4期513~516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季刊房屋建筑学的趣味教学8李晓玲(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兰州 730070)摘要: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部分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在教学中恰当而适时地运用趣味教学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其趣味性可通过运用引入某些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教学方法、采取某些教学手段来实现。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趣味教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15(2002)04-0513-04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建筑空间设计及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构造方法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到许多建筑设计规范、各组成部分的构造等问题时,学生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

在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恰当而适时地运用趣味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在较为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掌握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课程的浓厚兴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引入某些教学内容来实现趣味教学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容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选择一些教材中没有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通俗易懂的内容或小资料,就会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1.1 引入建筑史的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不再只是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娱乐的场所,而且已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功能的载体。

建筑的文化功能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而不断地演变,与城市的特定环境一起构成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特征与形式,并留下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烙印。

这种历史文化功能作为宝贵的人类文明的遗产成为建筑文化功能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中西方建筑史、不同时代中西建筑的特点及其发展脉络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可以对工民建专业没有开设建筑史课程的空白有所填补,而且对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李晓玲(1970–),女,甘肃渭源县人,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房屋建筑学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2–09–15514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2年1.2 引入建筑学界的轶闻趣事建筑是一门十分古老的艺术,建筑界也充满了轶闻趣事。

如果能经常在教学中穿插讲授这样一些轶闻趣事,教学效果往往出乎意料。

例如,在介绍建筑设计的要求这一问题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以引用现代主义大师密斯的一则小故事:他曾为范士沃斯女医生用钢及玻璃建造了一座非常精致的水晶盒住宅,四面是落地大玻璃窗,室内仅以矮橱隔成起居室、卧室等,这种住宅设计给一个单身女士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加之建筑费用的严重超支,引起诉讼纠纷。

通过这样一些小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

1.3 引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广义的建筑角度来说,人类始终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建筑之中:从一个房间,到一幢房屋或一个广场,乃至一个城市,而我们生活周围的这些建筑物,恰好是教学过程中典型事例的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素材信手拈来,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很熟悉、很亲切,学习到的知识不再只是抽象的文字表述,同时还直观地欣赏了立体的、动感的、富有想象力的凝固的音乐;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生活中所熟悉建筑的特征、形式以及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

这样可以起到举一反三地作用,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1.4 引入盈联、古诗或古文我国许多古建筑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溢美之词,这也为建筑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题材。

如王勃传世佳作《滕王阁序》怎样使得阁以文存;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桥——赵州桥的桥联:“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

”上联表现了桥的“轻盈、秀逸”之美,下联写出其“稳重、雄伟”之状。

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寓意深刻,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建筑艺术性与严密的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叹为观止,也可使他们更加立志于我国的建筑事业。

2 通过某些教学形式来实现趣味教学2.1 采用类比教学法所谓类比法是将构造形式和施工工艺相同或相近的处理方法加以比较,使学生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澄清,并了解新旧材料、新旧施工工艺特点,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墙面装饰这一节中,学生极易把水刷石和干粘石混淆,在教学中可从二者的施工工艺、装饰部位等加以比较:水刷石是将石子和水泥等加水拌和,抹在墙表面,初凝之后,用水冲洗以使石子半露出来,缺点是费工费料,湿作业大。

为克服这一弊端,人们采用干粘石饰面,它是把粘结层砂浆抹平后,把石子甩在粘结层上,这决定了它的石碴粒径一般较小,常为3~4 mm,目前,虽然干粘石取代了水刷石,但在人能直接接触的部位由于干粘石石碴易掉,故仍用水刷石。

再例如,传统的湿法贴面,除了工艺复杂外,室外表面返碱严重,影响装饰效果,而干挂法则施工方便,可有效地减少表面潮华现象,故逐渐推广运用,但其造价较高,这样,在板材饰面讲授中,通过对比讲授,从工艺、造价等方面让学生认清传统湿法施工与现在大部分干法施工的优缺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4期李晓玲:房屋建筑学的趣味教学 5152.2 采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充分调动,关系到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到知识学习之中。

问题教学法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介绍门在平面中的布置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设问:门的类型有那些?数量和宽度为多少?其开启方向如何?然后让学生当场思考片刻后回答。

著名乐队指挥韦勒说过:“对于演讲者来说,有决定意义的是获得听众的好感。

”采用上述设问,便可以轻松地在讲课的三分钟内把学生吸引住。

又如,对于过道的长度从安全疏散考虑,受防火规范的限制这一问题,学生往往理解不深刻。

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先图示什么是位于两个外部出口和楼梯间之间的房间,什么是袋形过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然后,话锋一转,提问:在同样的耐火等级下,为什么后者的尺寸要小于前者?最后得知是因为后者要走回头路的原因,同学们便都恍然大悟地笑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整个课堂教学大为增色。

同时,也使抽象的建筑设计规范与一个形象的比喻,或者一段幽默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2.3 采用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是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或阅读材料,组织学生积极思考、集中或分散讨论、深入研究的一种方法。

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问题、勇于发表个人观点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楼梯是建筑物中楼层之间垂直交通联系的设施。

由于联系上下两层,空间关系比较复杂,构配件较多,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类构件时困难较大,如果采用研讨式教学,便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学习本章之前,布置学生课后观察所处环境中建筑物的楼梯形式,实地量测踏步、踏面、休息平台的尺寸,感受其舒适度;课堂上列举其形式、分析其异同点,论述不同形式、不同尺寸的楼梯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先在感性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

然后,选择最典型、最常用的楼梯即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平行双折式楼梯由于其最具代表性,应用最广泛,因此就以这种楼梯为例,探讨楼梯设计要注意的事项。

如,以层高为2.8 m,室内外高差为0.45 m,240 mm厚六层砌体结构住宅为例,讨论楼梯设计的各个环节。

在设计之前,先补充一些关于住宅设计规范中的基本规定,就某一种情况将设计方法讲透(如,进深尺寸为4 500 mm,n=16步,b=260 mm的情况),然后提出讨论题目:若进深尺寸为4 800 mm,n=16步或n=18步,b=260 mm或280 mm或300 mm 设计效果如何?最后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那种设计方案最为合理,设计出楼梯使用最方便,舒适度最好。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既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又教育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了解居民的生活要求,才能设计出好的建筑作品。

3 运用某些教学手段来实现趣味教学3.1 收集已有建筑物的施工图纸收集已有建筑物(特别是为学生所熟悉的建筑物)的施工图纸,使学生通过实物与图516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2年纸的相互对照、相互补充,克服平面图形缺乏立体感的弊端,借助于实物来讲解比较复杂的建筑类型与典型的建筑构件,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建筑物的特点。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较早的接触施工图纸,熟悉工程语言的表达形式,培养学生的图形思维能力,有利于工程素养的形成。

3.2 现代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录像、电影以及CAI多媒体教学。

这些手段既有视听优势,又能够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构造形象化,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譬如,本文前面提到的赵州桥,密斯为女医生设计的别墅等建筑物,如果配上相应的幻灯片,将更具有说服力。

又譬如,门窗与遮阳构造一章,采用学生自学与观看录像片相结合的形式,教学效果很好。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应运而生。

教师可以利用它来制作辅助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中利用动态仿真、智能模拟、问答测试等多方面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图文声像、空间动态等效应帮助下,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这些手段,还必须把这些内容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递给学生,达到师生互动,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 同济大学. 房屋建筑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李必瑜. 建筑构造[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 任荣. 房屋建筑学教学浅谈[C]. 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51~153[4] 朱家才,夏林. 浅谈建筑构造中的楼梯设计[C]. 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62~3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