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资本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配[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运动的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也是各种资本具体形式及其运动的统一。
前几章阐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本章将要阐述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即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分配方式。
学习本章,要求深刻理解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了解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的具体形式,以及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实质;对资本整体运动过程所包含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及发展规律,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教学要点]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成本价格的形成商品的价值公式为:w=c+(v+m),由于资本家无偿占有m,资本耗费只是c+v部分,c+v看作是生产费用或成本价格。
如果用k代表成本价格c+v,商品的价值公式就转化为w =k+m,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盈亏的标志。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全部预付资本包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了生产过程,资本家自然把它看作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当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物,就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价值公式转化为w=k+p,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即p′=m(p)/c+v。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用同一个剩余价值所计算出的不同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率m′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p′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1)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2)同资本有机构成为负相关;(3)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4)不变资本的节约;(5)原材料的价格变动。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转化原因: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存在利润平均化的现实,存在着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
转化的原因,是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即资本家对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的争夺,竞争的手段是通过资本转移来实现的。
2、转化过程:供求机制影响使价格与价值背离,导致平均利润率形成。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是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反映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3、转化结果: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出现差额。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高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则相反。
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量等于剩余价值总量,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竞争的结果,是一种趋势而不是出发点。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形成后,企业要得到平均利润,必须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就是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因为: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从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变动为基础;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1、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企业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3、调节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资本家的分配。
五、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产生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利润率的下降只是一种趋向,因为同时还有阻碍它下降的多种因素。
第二节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
商商品商业资本的流通公式:G—W—Gˊ。
商业资本执行着商品资本的职能。
商业资本的作用:社会分工深化;节省流通中资本;加快产业资本周转;缩短流通时间。
二、商业利润的本质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公式修正:商品的实际生产价格=成本价格(K)+产业利润(p)+商业利润(h)。
商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除了需要垫付一定的资本购买商品外,还需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称为流通费用。
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种。
它们的补偿方式不同。
四、商业资本周转的特点包含了再生产过程;流通公式为G—W—Gˊ;受生产和消费的限制。
第三节借贷资本与利息一、借贷资本及其特点1、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密切相关,来源于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2、借贷资本的特点借贷资本同职能资本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2)是与职能资本相对应的所有权资本或财产资本;(3)特殊的运动形式G—Gˊ,最具有资本拜物教性质。
二、利息和利息率1、利息的来源及本质平均利润分割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最高转化形式,体现着借贷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利息率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浮动。
在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只能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
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1、银行资本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资本主义企业,充当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的中介人。
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所支配的货币资本。
它分为两部分:少量的自有资本和大量吸收的存款。
2、银行职能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银行的职能主要有:(1)充当借贷货币资本货币与职能资本的中介人;(2)充当职能资本家首府的中介人;(3)发行代替货币的信用流通凭证。
3、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存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再扣除银行业务费用后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银行的利润率是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也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四、信用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1、信用形式信用,是借贷资本运作的具体形式,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所提供的信用,其借贷的直接对象是资本商品。
银行信用是银行向职能资本家贷款而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范围不受商品流转方向限制,能提供更多的借贷资本和更长的借贷期限。
2、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首先,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信用可以促进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从而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2)信用能够节省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3)信用可以促进资本的集中,加速资本的积聚。
其次,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五、股份公司和股票价格1、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而集资经营的企业,股票是投资人投资入股和借以取得股息的凭证,股票持有者成为公司的股东。
公司管理机构分为股东会、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等。
2、股票价格股票价格是股票出售时的价格。
股票不是现实的资本,而只是资本所有权的“纸的复本”,是虚拟资本。
股票价格不是其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六、虚拟资本理论与金融风险防范1、虚拟资本的本质与形式虚拟资本以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其本质不是现实的资本,而是货币符号或资本所有权的证书。
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由信用制度产生的各种信用票据,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银行券;二是以股票、债券等公共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它们是资本的“纸的复本”。
2、虚拟资本积累对现实资本积累的影响借贷资本的积累可以理解为银行资本的积累,而银行资本的大部分是由汇票、股票和债券构成的。
所以银行资本积累和资本市场融资,表现为虚拟资本积累。
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虚拟资本积累与实体资本积累是一致的,而在危机与萧条阶段按相反的方向进行。
3、虚拟资本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股市危机等。
虚拟资本如果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必然导致金融泡沫产生,而金融泡沫最终破裂是爆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及其特点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同封建土地所有权的根本区别是:土地所有权同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土地的关系相分离,并且同土地的经营活动相分离。
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出现三个相互对立的阶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
2、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超额利润,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二、级差地租1、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得到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不同地块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其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
(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
经营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只能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使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的来源: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可创造出较多的价值。
(4)级差地租Ⅰ归土地所有者。
2、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Ⅱ是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造成的、有较高劳动生产率所引起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农业生产要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
级差地租Ⅱ在租期内归农业资本家,租期后归土地所有者。
三、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的差额所构成的。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高于工业,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
农产品按照其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
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资本自由转入农业,使得农业中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全社会的利润平均化过程,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就会留在农业中,转化为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
四、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是土地交易时的价格。
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