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而言,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世纪,最辉煌的世纪。
人类在20世纪所展示出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之强、手段之高,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所获得的发展之快、进步之大、成绩之巨,不但是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所不及,而且是以往任何世纪加起来的总和亦所不及。
在20世纪,人类社会的善的一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社会的恶的一面,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演。
在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现和发明不仅超过以往科技发现和发明的总和,而且科技的进展无论就其范围、速度和应用而言,都远远超过了以往所有的世纪。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习惯,甚至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整个面貌。
从掌握能够毁灭人类和地球的原子弹,到能够克隆人的生物技术,这一切表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主宰。
从这个角度审视,科学技术的大踏步前进,肯定也给20世纪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史实归类:
一、西学东渐
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中国,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清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
后来,罗马教皇颁布谕旨,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一些来华传教士又干涉中国内政。
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
19世纪40—60年代,学西方工艺技术;70年代学西方格致之学(自然科学理论);90年代学西方社会科学(注重西学体系,对西方文化有完整的认识)和政治制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学西方思想文化(心理)
1844年《望厦条约》,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医院,建教堂;《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激起中国仁人志士为改造中国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的两次中国化
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加大初等教育的比重,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为基本内容,企图培养顺民;日语被定为必修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二、新闻传媒
商周的邮驿传递制度
烽火传递边塞军情
林则徐在广东设驿馆,使广东一时“海外图说毕集”,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各国律例》《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有介绍西方世界知识的书籍《康輶纪行》《瀛环志略》
《资政新篇》中的各省设新闻官,办保险事业,办新式学校,设投票箱公众选官,办慈
善机构
洋务运动,培养翻译,派遣留学生
维新派: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宣传变法理论
设学会:强学会(北京)、南学会(长沙)、保国会(北京)
开学堂:万木草堂(广州)长沙时务学堂
办报馆:《中外纪闻》(北京)《时务报》(上海)《国闻报》(天津)
《应诏统筹全局折》建议设邮政局、游会局
1898年光绪委任梁启超办大学堂、译书局
百日维新:撤驿站设立邮政局、译书局、报馆、学会
19世纪末,严复翻译介绍西学,著《天演论》
20世纪初,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
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办新式学堂---标志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翻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
创办《国民报》《游学译编》《汉声》〈浙江潮〉〈二十世纪大舞台〉〈湖北学生界〉〈醒狮〉等报刊
1905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言论、出版、宗教信仰自由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后迁至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后又成为全面系统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还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每周评论〉,发表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刊物:上海的〈新青年〉〈共产党〉〈劳动界〉
北京的〈劳动音〉
广州的〈劳动者〉
毛泽东的文章:1925-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中的三篇文章
1938年〈论持久战〉
1945年〈论联合政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35年,天津〈国权报〉、西安〈解放日报〉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沦陷区,利用报刊、图书、电台、广播等大众传媒,进行奴化宣传和反共宣传,不准人民阅读进步书籍
1939年,上海出版伪〈中华日报〉
始于清末,只限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民国时期有一定发展,逐步成为民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
新中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文化大革命:姚文元在上海任〈解放日报〉副主编发迹
1966年,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亲手发动文化大革命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8年,〈人民日报〉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登载〈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实现三通(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第二次工业革命: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1985年至今,软件的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标志人类进入信息革命时代的新纪元
计算机、照相机、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电影事业---20世纪的艺术
1895年诞生(无声)
20世纪20年代末进入有声
30年代中出现彩色电影
5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
80年代收音机、影剧院、电视、录象、光盘、网上聊天等传媒手段多样
90年代的高科技和大明星电影〈泰坦尼克号〉获高额利润
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1.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于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2.无线电把两个世界联结了起来,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19世纪末期发明了无线电报,并于1897年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商用无线电公司。
人们很快发现无线电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
无线电把两个世界联结了起来,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3.新闻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
19世纪,新闻媒体的种类主要是报纸和杂志;20世纪,又增加了广播、电视(第一次向公众传播是在1936年的英国)和互联网
4.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状况在20世纪后半叶大大优于前半叶,成就份额的大部分来自于后半叶。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在20世纪后半叶是踏着大步向前迈进的,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不及。
如果说,在20世纪之初中国还是一个“新闻”弱国的话,那末在20世纪之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辩的“新闻”强国之一。
5.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既有丽日蓝天,又有风雪突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坦途,也有曲折;有顺利,也有磨难。
辉煌与沉重共存,凯歌高奏与艰苦挫折并行。
不懈地奋斗,不断地前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壮丽画卷的主页。
6.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体制要求新闻传播媒体必须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忠实喉舌,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为社会稳定摇旗呐喊,为党的新世纪奋斗目标热情服务。
江夏区培训中心
200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