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1978年底,人民日报社等首都主要报社经财政部批 准,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济政策。 自此,我国报业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新闻媒体产业化 运作的开端。
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 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新闻传媒划出了党 政机关行列,将之归属第三产业的范围。这是我 国新闻传媒正式被界定为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新闻传媒产业化改革的一个转折标志。
四、新闻传媒的两种属性
• 意识形态属性 • 产业属性
从革命年代一直到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传媒都 被赋予“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角色,发挥重 要的意识形态功能,长期属于“国有制事业单 位”, 经费完全由国家划拨,不需考虑经营问题。 媒介作为纯粹意识形态媒介的历史一直延续到20 世纪70年代末。
典型表现:革命战争年代,通过新闻传媒动员广大人 民群众,广泛参与战争,并最后赢得战争。
构 • 媒介组织 • 新闻传播事业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1、产生的过程 2、产生的条件
三、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4、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和发展
这是当时人们对新闻传媒属性的主要认识——即传媒 是意识形态工具。
直到改革开放以前, 新闻传媒为一次次的政治运 动服务,其方式是按照政治运动的需要和领导人的 意志而大造舆论,表现出鲜明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 领域中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新闻传媒的产业属性已 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它的认识日趋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