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自足杨朝英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
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
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注]1、杏花村:多指卖酒处。
2、篘:过滤。
3、旋:刚刚。
说说这首元曲的构思脉络。
答案:开头两句点出居住环境的风物,清悠闲雅。
三至五句写自享劳动成果的满足和喜悦,洋溢着丰衣足食之乐。
最后三句写交往和赋闲的乐趣。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 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 趱:赶快。
③ 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设问方式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分析思路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景,或者是情。
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
叙事诗中的线索,往往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中,线索往往把意境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着眼于对诗歌线索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变化层次和一篇之纲的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诗歌关键位置上的抒情议论句。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帐幔,拂去琴上尘埃。
以“微风”为线索,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孤寂落寞和对故人的思念。
3、对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设问方式(1)某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某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某句放在某位置行不行?为什么?分析思路古诗词在结构上往往讲究“起、承、转、合”。
起句就是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中间的句子往往是承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意思发生转折的句子就是转句,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句就是合句,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刘敞)望湖楼晚景(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
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阅读下面的元散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开头三句紧扣标题,突出“寻”字。
“冬前冬后”写作者寻梅时间之长,“溪北溪南”“树头树底”写寻梅之勤,“几村庄”“两履霜”写寻梅之艰。
这三句表现了作者寻梅不获而焦急、失望的心情,为后文寻得梅花后的喜悦作铺垫。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案:(1)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2)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1)在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2)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上承“同在京城”,短暂的相聚;“散”字下启“送别”。
更能突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4、对开头结尾特点的考查设问方式(1)这首诗开篇有何特点?(2)分析诗歌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分析思路对于这类题的回答,可以从结构特点、表达特点上来考虑,也可以从语言特点上来考虑。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本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
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5、对关键字词语结构作用的考查设问方式(1)诗中某字词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中某字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诗歌的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全诗,或是线索,或是烘托、对比、衬托。
在高考篇章结构的考查中,命题者往往着眼于关键词语在结构上的主要作用,从各个角度设置题目。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野宴李白王昌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