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提纲: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1、教科书改革的的突破口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4、教科书的特色二、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1、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2、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4、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1、教科书改革的的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2)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3)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4)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本册教材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

如运用地球仪的技能(演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观察、观测技能(地理图片、示意图以及野外观测等);获取(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地理问题、作出假设、提出探究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1)探究性原则突出学习方法,注重拓展空间。

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主导目标,我们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是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通过典型案例和一系列“活动”,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观点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满足课标的最低要求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教材内容与《地理课程标准》对应分析如下:(一)疆域与人口(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三)经济与文化(3)教育性原则初中地理教育要落实素质教育,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优先目标。

教材的选材注意从以下几个视角考虑:A、世界的视角——把中国放在世界之中。

例如,教材首先从主体(中国)出发,分析其位置和疆域、人口和民族等特色(第一章);最后从客体(世界)入手,分析当代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九章)。

这样,一方面与七年级的世界地理自然衔接;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材有一个比较高的立意。

B 、国情教育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评价,了解优势和劣势所在。

C 、资源与环境教育的视角——强调在对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的同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行动。

4、教科书的特色(1)在内容的表达上寻求多种思路基于问题的思路: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2)在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3)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使教材有亲切感(5)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二、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1、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2、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4、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的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课标解读举例: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地理位置可从半球、纬度、海陆位置三个方面说明,并需落实到地图和地球仪上。

地理位置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和海陆位置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至于为什么优越,可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说明。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重点内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学会在地图上查阅邻国及其濒临的海洋学会在地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简称和行政中心逻辑联系:位置(纬度和海陆) 领土面积行政区域学习方式:阅读分析;(做游戏)地理位置:(1)特征:半球位置、大洲与大洋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五带位置等(2)优越性:气候、农业、交通等国土辽阔:领土四至(季节差异)、陆疆和海疆(资源丰富)、邻国(发展对外贸易与合作)34个省级行政区: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可做填图游戏。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重点内容: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国情和人口国策(国情教育)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逻辑联系:人口增长快(计划生育)人口东多西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学习方法:阅读图表(折线图、密度图和柱状图);计算人口密度;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从学生的感受中认同,而不做学术推理)例如:(1)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读图说明晚婚晚育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的意义(2)读图比较我国西北、东南人口分布的差异(3)针对“促进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利弊”展开讨论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重点内容:了解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国情教育)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读图说明我国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特征逻辑联系: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学习方法:欣赏感受;(个人或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景观图片——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分布图——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促进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课标解读举例: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重点在地形、地势特征,避免记忆大量地形名称及分布。

可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地形(势)作简单评价。

说明一,大致了解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有利于判断某地区属哪一阶梯;说明二,了解各阶梯主要地形类型,可了解主要地形区分布)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资料包括气温降水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直方图、示意图(如季风)等(2)对气候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3)气候特征包括复杂多样(分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4个干湿地区、5种气候类型);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亚热、温带三种类型)(4)影响气候因素可结合上述特征学习;气候特征评价可与同纬度地区比较。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A、主要河流可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及内流河。

B、长江、黄河概况包括源流概况,人地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长江水能、航运、洪水等;黄河水能、泥沙及地上河等。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重点内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认识地形和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逻辑联系: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山区面积广大学习方法: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地形复杂多样(1)地形类型齐全(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地势分布特征(1)东高西低(2)三级阶梯界线——地形类型的比例特点(1)山区面积广大(60%)(2)山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重点内容:了解我国南北气候差异了解我国东西干湿差异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逻辑联系:气温(南北差异)+降水(东西差异)——气候复杂多样学习方法:探究——用分布图和气候图实证分析与推测例1、冬季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温度带的划分(气温差异+农业生产实际)例2、植被和民居景观(反映干湿地区的分布)年降水量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干湿地区划分(降水与蒸发的匹配)例3、季风气候(1)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特点(2)读冬季风风向,了解季风的成因(3)读图认识季风区分布范围及其影响例4、气候复杂多样综合分析气温和降水要素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重点内容: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防灾减灾措施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对策逻辑联系:河湖概况水文特征——黄河(水害治理)长江(资源利用)学习方法:读图分析,体验式地学习(提供问题解决情境)(1)河湖概况内流河和外流河及其分布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汛期、结冰期)危害 治理(2)黄河:P48图2.32 P49图2.33 图2.34、P50阅读 P50阅读、P50活动1(2) P50活动(3)长江: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课标要求及解读:●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重大工程课标解读举例: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利用土地比重大等。

突出耕地特点及利用保护,可结合实例,尤其是当地实际情况。

资料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统计图表、一些具体事例等。

)第一节 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重点内容: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作用举例说明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国情教育)逻辑联系:自然资源(种类和作用)——资源节约和保护——我国资源国情学习方式:读图讨论;运用数据资料比较,得出结论;例1、图3.1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作用例2、图3.3保护可再生资源的意义例3、以国土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河流径流量、森林面积等为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重量丰富,人均不足,一方面要重视节约和保护资源,另一方面要保证资源供给(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渠道)第二节 土地资源重点内容: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结构特征和分布特征树立合理利用、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逻辑联系:学习方式:讲练结合;析图找规律例如:读图分析P69活动 P68图人均耕地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比例构成不尽合理(难利用土地多)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集中在季风区)土地资源破坏严重(阅读漫画图3.15,讨论城市化、生态破坏、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第三节水资源与第二节是姊妹篇重点内容: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是一个贫水国联系气候和河流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举例说明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工程措施)逻辑联系;有限的水资源——水资源短缺——节水、保护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学习方法:归纳、推理;实地考察(节水保水意识和行动)(1)水资源是有限的与水危机(读图3.16,设立水日的意义)(世界各届水日与主题见附件)(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现象:南丰北少;夏秋多,春冬少成因:降水和河流分布状况对策: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