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的位置,了解秦岭-淮河两侧在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了解它们各自突出的地理特点和彼此间的主要地理差异。

□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教学策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分析图片、数据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并明确教学目标。

1.展示中国各地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的地理差异,形象化地引出课题。

(共5页PPT)2、明确教学目标。

中国的地理差异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的位置,了解秦岭-淮河两侧在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二、学习第一节内容——“地理差异显著”1.通过中国地图和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地势等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共3页PPT)地理差异显著纬度因素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分界线,并从气温、降水、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等多角度认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共6页PPT)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0℃1月0℃等温线.完成活动一——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共2页PPT )植被类型北方:南方:主要原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共同的影响因素: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气温气候秦岭-淮河南北两侧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三、学习第二节内容——“四大地理区域”(共2页PPT )CAB地理分区界A B C2.完成活动二——“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共4页PPT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A1.⑴界限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⑵确定界限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降水四、认识不同区域的人文差异。

配乐自动播放,通过丰富的对比性的图片,从人口、城市分布、交通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方式、粮食作物、饮食、交通运输等方面,形象直观地展示不同区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共8页PPT)不同区域的人文差异:五、本节学习要点归纳。

要点归纳一、地理差异显著1.地理差异显著而有规律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势因素2.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六、知识巩固和能力拓展。

(共8页PPT)5.右面四幅景观图与所在区8.你能判断出下列诗句或谚语描述的中国四大地理七、布置课下作业,结束全课。

《中国的地理差异》学情分析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章内容时,学生已经在七年级上册中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等内容,对中国各地的地理差异,包括自然和人文差异有了一定的认识。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自然和人文、认识各种地理意义的能力也较前有所提高。

我校学生整体上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欠缺。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制订本章教学计划时,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在课件设计、教学资源使用、教学语言运用等方面多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以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真正落实。

《中国的地理差异》效果分析1、整体上说,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对教材内容、学生学情了解比较到位,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所以本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过程流畅完整,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教师情绪饱满,大多数学生积极发言,真正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

从“评测练习”部分看,学生对本节内容已基本掌握,教学效果比较让人满意。

4、由于教师对时间和进程把握不够精确,在引导了解说明各地人文差异时学生参与活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说明教师在这方面还有改进提高的空间。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材分析本校学生使用的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被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的衔接点,在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

本章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五章,总领全册内容。

本章内容学好了,可以为后面学习各主要地理分区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地理差异显著”,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几个方面认识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特征及其成因,二是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及其多方面的地理意义。

可按照感受差异、了解成因、了解分界线的内在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是“四大地理区域”,可按照区域名称、区域位置范围、区域划分依据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四大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中国的地理差异》评测练习【知识巩固】1.正确反映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的是()A.海南岛长夏无冬,黑龙江省长冬无夏B.东南沿海山清水秀,西北内陆沙漠、戈壁广布C.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D.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珠江三角洲两年三熟2.有关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A.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B.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C.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线D.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数据,可能为正常年份A地年降水量的是()A.1000毫米B.200毫米C.680毫米D.880毫米4.B地的河流水文特征正确的是()A.含沙量大B.水流量小C.江阔水深D.无结冰期5.下面四幅景观图与所在区域对应不正确的是()A.①—南方地区B.②—青藏地区C.③—西北地区D.④—北方地区6.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问题。

⑴A、B两区域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该线与我国1月____℃等温线大致吻合。

⑵A、C两区域的分界线与___________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

⑶______区域的民居墙体较厚,屋顶坡度较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羊低见牛羊”是对______区域风光的真实写照。

⑷D区域的那曲与南京所处纬度大致相当,但7月份平均气温那曲比南京低2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7.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乌鲁木齐北方地区拉萨南方地区哈尔滨西北地区上海青藏地区8.你能判断出下列诗句或谚语描述的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一个地区的景观吗?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儿的天空离大地最近,仿佛伸手能摘下星星。

()参考答案:1.B2.A3.C4.D5.B6.⑴秦岭-淮河/0℃⑵400毫米⑶A/C⑷那曲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7.略8.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中国的地理差异》课后反思通过这堂课,我对地理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什么是好的地理课?学生在地理课上主要学习什么?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地理课几乎等同于“背诵”课,他们认为只要把课本背下来,学生就算学好了。

这种认识显然是非常错误的。

我认为真正优秀的地理课绝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思考地理现象、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内容相对单纯,如果只看课本内容,似乎只要能让学生知道“中国地理差异显著”“秦岭-淮河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中国可分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四大地理区域”这些内容就可以了。

其实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地理思维:为什么中国各地地理差异如此显著?秦岭-淮河一线为什么重要?形成四大地理区域的主导因素各是什么?学生能理解了这些,才算真正学好了这节地理课。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域差异的内容有以下三条: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可以看出,课标的内容贯彻了重视培养读图能力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地理的学科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分析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分析说明各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从本地区的地理特点(如秦岭-淮河以北、北方地区、沿海省份等)出发,结合学生通过旅游、读书、看电视、上网等活动了解到的其他地区的自然、人文特征,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既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是为了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是综合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划分的,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要引导学生既能从整体上认识各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又能从实际出发,认识各地地理特点的丰富多彩和千差万别,避免“纸上谈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