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水位变化实验课说课稿

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水位变化实验课说课稿

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水位的变化”
说课稿
(马志君)
一、说教材:
《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水位的变化》这一实验是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带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冰——水——水蒸气的变化过程,认识融化和沸腾概念;在统计、分析记录数据的基础上,知道产生这些物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以及融化和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并且能抽象概括出温度会引起物体体积和物态两个方面的变化。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已经能有意识地主动去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课的认识已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也有了一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理解沸腾的概念。

2.会制作、分析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能发现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和水位变化的特点。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懂得节约能源,环保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铁架台、温度计(带细线)、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烧杯(热水)、纸板、停表、湿抹布、记号笔、实验学习单、课件等。

(一)复习导入。

复习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提升学生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二)实验猜想。

暴露学生已有认知情况。

(三)出示实验装置图,检查并组装器材。

组装顺序:自下而上,可有效提高学生组装器材的科学性并能节约实验时间。

(四)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掌握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规律和体积变化特点
(五)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回答所给的四个问题,了解各组实验情况,统一认识实验规律及原因。

(六)实验结论。

明确本课应该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时能运用沸腾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偷快。

我的课堂教学中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我将取长补短、将继续努力,让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