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比较政治学的目标:比较政治学的目标(static)是澄清、说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政治上重要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
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
简单地说,因变量就是研究者意图加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
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简单地说,自变量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因变量的那些因素。
4、一元回归分析: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叫一元回归分析。
5、在比较研究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1、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之间的比较而非国家本身;2、对于比较研究者而言,要像单一国家之研究专家那样拥有至深的有关知识,不仅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取的;3、广度与深度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
他采取了哪五大步骤开展比较研究?第一步,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第二步,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第三步,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第四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政体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进行概括总结,解释稳定与否的原因所在。
7、就研究主题而言,比较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民主与民主化;生态环境与政治;妇女与政治。
8、就理论与研究方法而言,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新制度理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
9、美国哲学家T.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使用“范式”一词来表示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与方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中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着他们的研究。
当某一范式需要变化或转型时,就会发生一场科学革命。
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10、推论,归纳推论,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
(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
)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11、推论,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
12、演绎法;归纳法,演绎法是先推论后观察;而归纳法是从观察开始,逻辑和观察都很重要。
在实际研究中,演绎法和归纳法都是建构理论的必经之路”。
(艾尔·巴比)13、体系理论;主流体系理论的两个代表人物:伊斯顿的政治体系理论和阿尔蒙德的输入—输出模型。
14、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P130国家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谁曾在其哪本书中,写下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国家的著名论断:“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二.名词解释1、变量(及其种类):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
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
2、回归分析法:所谓回归分析法是统计分析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所谓回归分析法,就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方法,通过研究自变量的变动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根据已知自变量的变化来估计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3、范式(Paradigm)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4、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
(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
)5、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6、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
7、国家理论(Theory of State):是指对于国家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主要涉及国家政治统治的形式、实质、特征、作用和历史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国家的研究构成了传统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政治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把政治学定义为或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关于国家的学问。
8、政治体系理论:(Political System Theory):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范畴,主要是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
体系理论是从对传统的国家概念和国家理论的批判和摒弃开始建构起来的。
9、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
他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映发挥着重要作用。
10、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分类:第一种,蒙昧型政治文化,或者将这种政治文化类型称为村民文化。
第二种,服从型政治文化,或者将这种政治文化类型称为臣民型文化。
第三种,参与型文化,也就是理想的公民文化。
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互相参与的关系,公民尊重政府的权威,执行政府基于法律制度的决策;同时,公民具有政治认知与政治参与的能力,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各种政治事务或决策发表看法,并参与到这些政治事务或决策中去。
所以,这是一种“理性—积极”的政治文化。
11、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
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
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12、精英 elite:个人义涵:素质,即个人的才智、才干、或内在涵养;社会义涵:高度,即可以客观判断的成功指标,如职位、地位和盈利等;13、法团主义(Corporatism):“法团主义可以定义为一种利益代表制度,由数目有限、功能分化的利益集团构成,这些利益集团在其代表的范围内是独一的、强制性的、非竞争的,并具有等级结构。
它们被国家承认或由国家同意(如果不是创立的话)而建立,并在各自的领域内被特意授予代表的垄断权,作为交换,其领导人的选择、要求和支持的表达,要受到国家的某种控制”;三.简答题1、简述比较研究的含义:是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是根据比较分类的方式,去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2、比较政治学的价值或独特性质是什么?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的渊源;政治学本身就是比较的;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学科领域内惟一以方法论为依据的分支学科;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学科获得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渠道;3、就研究主题而言,比较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一)民主与民主化。
(二)生态环境与政治。
(三)妇女与政治4、就理论与研究方法而言,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新制度主义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5、简述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1.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 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
3.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6、简述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之关系。
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相对于政治结构、政治制度、政治运行过程等客观政治关系的内容,政治文化是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式而存在的,包括政治关系中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一方面,客观政治关系相当程度上支配着政治文化;另一方面,政治文化能够对客观政治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7、简述公民文化的特点。
公民文化是一种“理性—积极”的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理性,即公民有足够的政治认知能力、政治信息和参与能力来进行政治参与;另一个特点是积极,即公民主动、积极地参与政治事务,在动机上认为具有政治责任,或认为政治与个人关系密切,利害攸关。
公民文化的核心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在现代社会,公民既有政治参与能力,也有政治参与积极性。
因此,公民文化也可以称为参与型文化,或者将这种政治文化类型称为积极公民文化。
8、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特点。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
就个体而言,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就群体而言,是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