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技术方案及技术措施1.1施工测量本工程建筑规模大,测量工作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精度,提高施测效率,充分体现科学施工的精神,在测量工作中,我们将全面推行数字测量控制,为施工过程、施工质量提供控制依据。
1.1.2基本要求1、工程开工前,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基本水准点进行全面复查,复查结果报业主及监理。
将控制桩引测到基坑周围的地面或围墙、建筑物上,并加以保护。
2、测量放线工作由专职施工员负责,并上报阶段测量工作。
以保证整体工程施工的准确。
3、放线采用轴线交会法和极坐标法两种,放出主轴线的位置控制线,进行轴线控制和定位。
1.1.3仪器的注意事项1、测量仪器由项目部办公室进行保管,使用时按规定手续进行领用登记。
2、领时对仪器及其附件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
检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仪器有无碰撞伤痕、损坏、附件是否齐全适用。
——各轴转动是否灵活,有无杂音。
各操作螺旋是否有效,校正螺丝有无松动或丢失。
水准仪气泡是否稳定、有无裂缝。
自动安平仪器的灵敏件是否有效。
——物镜、目镜有无擦痕,物像和十字线是否清晰。
——经纬仪读数系统的光路是否清晰。
度盘和分微尺刻划是否清楚、有无行差。
——光电仪器应检查电源、电线是否配套、齐全。
1.1.4操作要求:——仪器安置后必须有专人看护,不得离开,并应注意上方是否会有坠物。
一切操作均应手轻、心细、稳重。
调平螺旋应尽量保持等高。
制动螺旋应松紧适当,不可过紧。
微动螺旋在微动卡中间一段移动,以保持微动效用。
——操作中应避免用手触及物镜、目镜。
——烈日下或零星小雨时应打伞遮挡。
——仪器迁站应将望远镜直立,各部制动螺旋微微旋紧,光电仪器要断电并检查连接螺旋是否旋紧。
迁站时,脚架合拢后,测量仪器置于胸前,一手携脚架于肋下,一手紧握其底座,持仪器行走时,要稳步行走。
——仪器运输时不可倒放,更要注意防振、防潮,严禁在自行车货价上带仪器。
——仪器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常温的室内。
仪器不得靠近火炉或暖气。
1.1.5钢尺、水准尺和标杆的使用——钢尺:钢尺性脆易折,使用时要严禁人踩车辗,遇有扭结打环,应解开后再拉尺,收尺时不得逆转。
钢尺受潮易锈,遇水后应用布擦净;较长时间存放时,要涂机油或凡士林油。
钢尺尺面刻划和注记易受磨损和锈蚀,量距时要尽量避免拖地而行。
——水准尺与标杆:水准尺与标杆均应由测量工认真扶好,使其竖直,切不可将尺自立或靠立。
塔尺抽出时要检查接口是否准确。
水准尺应注意防水、防潮和防变形,尺面刻画与漆皮应精心保护,以保持其鲜明、清晰。
铝制尺、杆严禁触及电力线。
1.2 施工平面控制网的测设1.2控制网的测设(1)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在原有桩基控制网的基础上新控制网拟为与建筑物主要轴线平行的矩形形式设置。
各楼均采用矩形控制;控制网对每个施工段进行覆盖,且保证每个区段均有相应的控制桩点,作为对细部放样的控制依据。
(2)控制网的测设:根据红线及原有控制的校测结果,选取精度较好的、主要的、关键点位作为测控的起始依据,用全站仪坐标测量方法进行测设。
建立放格控制网点,一般要经过初定、精测和检测三步。
1.3高程控制测量(1)高程控制点布设:甲方提供的已知点高程,根据这些高程点,将高程引测到现场内的临时高程控制点。
现场临时高程控制点布设在现场四周,相邻两点间距约50米。
(2)高程控制点的引测方法采用符合测法,由已知高程点的高程依次引测到现场临时高程控制点上,然后再闭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点。
(3)水准测量的精度:±20√L ,(或±5√n )。
L —侧线长度,n —站数。
(4)具体操作如下:(1)±0.00以下标高控制a、基础开挖过程中,在基坑四周土壁上钉标高控制桩,由水准控制点引入,控制桩标高宜为负整米数的水平线。
b、引入控制标高桩后,将水准仪安置在坑内,进行标高控制实测。
(2)±0.00以上标高控制a、±0.00以上标高测法主要是用钢尺沿结构外墙、边柱或楼梯、电梯间等向上竖直测量,每栋建筑至少有三处点向上引测,以便于相互校核和适应分段施工需要。
采用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方法控制垂直度。
b、引测步骤是:——先用水准仪根据水准点,在不同方向上将50线引测到建筑物一层,拟向上传递标高的位置,并作好标记,作为标高传递的起始标高。
——用钢尺沿铅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并划出50线的水平线,各层的标高线均应由各处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
高差超过一整钢尺时,应在该层精确测定第二条起始标高线,作为再向上引测的依据。
——将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平线,误差应在±6mm以内。
在各层抄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以作校核。
c、标高施测要点:——观测时尽量做到前后视线等长。
——由±0.00水平线向下或向上量等高差时,所用钢尺应经过检定,量高差时尺身应铅直并用标准拉力,同时要进行尺长和温度改正。
——注意每层高差不要超限,同时更应注意控制各层标高,防止偏差积累,使建筑物总高度偏差超限,为此,在各施工层标高测定后,应根据偏差情况,在下一层施工时对层高进行适当的调整。
1.4 控制桩点的设定与保护1.4.1 凡需要在施工段予以保留的控制桩、水准点,均为φ20钢筋上刻“+”字形线(高程点为圆头),钢筋桩的埋深不小于500㎜,钢筋桩周围设R>200㎜的混凝土予以保护,钢筋桩头高出混凝土面的高度不大于3㎝。
1.4.2控制桩点四周设钢管围护,并设有醒目的标识。
1.4.3桩点附近不得堆压材料,防止控制桩被碾轧扰动。
1.5 竖向控制1.5.1允许偏差a、施工允许偏差控制在以下范围b、测量允许偏差层间竖向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全高(H)竖向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H/1000,且不应大于30m<H≤60m ±10mm60m<H≤98m ±15mm1.4.2竖向控制的方法±0.00以上竖向控制采用内控法为主,外控法为辅,±0.00结构施工时,在相应结构平面处设立控制点,精确测量校核后,将以此为依据,向上传递,以上各层在相应结构平面处均相应留设150×150方孔,上盖磨砂玻璃用激光经纬仪向上引测。
得出轴线控制点,并采用尺量和角度共同校正,使其偏差在误差范围内,在根据控制点得出其他轴线从而进行墙、柱定位。
每施工每三层采用外控的方法进行校核,确保轴线位置正确。
1.6沉降水准点的设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一项较为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为了确保测量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将委托专业测量单位负责该工程的沉降观测。
a、沉降观测的频次:每施工一个楼层测量一次,装修阶段沉降基本稳定后每一个月测量一次,直至施工结束,待全部竣工以后移交业主工程师继续监测,每半年测量一次。
b、为保证观测精度与施工方便,沉降观测设置在建筑物附近考虑到目前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拟在场内四周设置6个水准点,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依据。
c、沉降观测点采用图纸设计要求布设。
d、观测成果整理根据沉降观测结果绘制沉降分布图,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最后计算整个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和相对沉降差,每次提交给业主监理一份临时资料。
工程沉降系统观测资料整理成沉降观测报告后作为工程技术资料存档。
1.7 技术措施1.7.1建筑物定位后必须进行闭合调整,直至符合精度要求,平面轴线定位采用J2经纬仪,竖向轴线传递选用D2J2激光经纬仪,内控法传递,专职测量员施测,将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
1.7.2水准测量选用DS2水准仪,专职测量员施测,每次水准测量宜一次完成,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往返测量和平差计算,仪器尽量架设于测点间的中部位置,以减少误差。
1.7.3钢尺量距时,进行往返测量,应为水平状态量距,当距离大于尺长度时分段量距,用经纬仪指挥。
1.7.4所有仪器专人使用,专人保管,若发现仪器有误差,超过精度要求或超出有效检验期时,应送相关部门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1.7.5尽量利用早晨和傍晚时段施测,不得烈日下测量,若晴好和雨天则采用雨伞遮罩。
1.8 测量精度的主要保证措施1、所用仪器必须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自检,确保仪器精度,满足施测要求。
2、测量时均要进行复测校核,做好数据记录,保证测量的数据准确。
3、所有测量计算值均应列表计算。
测量时,测站及后视方向应尽量用控制网点,避免转站造成的误差累积;经纬仪使用时,应尽量避免垂直角大于45度;4、进行测角或方向放样时,后视要长于前视,采用盘左、盘右均值;5对控制桩及主要轴线进行标识,以便使用,并定期校核,对易产生位移的控制点,使用前应进行校核;6、为减少日照、风荷及旁折光的影响,竖向控制点的传递选择在日出前、日落后一小时、多云、阴天及无风的天气进行。
7、使用激光经纬仪投设点位,每个点应投四次,每次将仪器旋转90度,取四点的中心为最终点位。
8、为施测提供良好的作业条件,如楼层施测前结构面上不得有明水,不得在施测区内堆放材料,施工时要对施工测量工序留有充分的工作空间。
9、放线后未得到相关方面的最终确认之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10、为测量操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保证措施。
11、认真做好自检,互检,交接检,确保监理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