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提要:胡塞尔的真理观是建立在现象学观点和方法基础之上的绝对的真理观,注重对于人们内部观念根据的考察,是反对心理主义超越的真理观,对于在逻辑上纯粹观念上的要求甚是强烈,但胡塞尔的真理观是从人本主义基础出发的,在他试图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中在真理观上存在一些问题,直观式把握真理本质在现象学本质还原到现象学先验还原过程中存在缺陷,对于自身建立的真理体系确切性即真理自身的检验只能通过直观方式把握,以至于这种真理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没有多大的反响。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真理观绝对真理先验还原一胡塞尔在其著作中对真理的论述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真理的客观性上论述。

如胡塞尔在《现象学概论》中论述纯粹逻辑学观念和科学的统一性时提到,"一个事物受到这样那样的规定,着恰恰便是自在的真理,它构成自在存在的必然相关物......作为一种对象,它不是单纯的被意指(被判断),而是被认识;或者:对象如此存在着这就是已成为现实的真理,是明证的判断体验中个别化了的真理。

如果我们反思这种个别化的过程并进行观念直观的抽象,那么,被把握的对象便不是那个对象之物,而是真理本身。

"①在这里他对真理的客观理解是,科学是被统一了的真理。

这种统一的真理接着又被胡塞尔分为个体真理和总体真理。

个体真理出于根据是在某些被设定境况下具有的必然性,总体真理则注重总体的规律。

真理之间的靠演绎的形式联结。

2.从早期胡塞尔的真理符合反映论论述上,"一个在观念上一致的、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有效的真理体系,是与任何一个对象都相符合的,另一方面,一个可能的认识体验的思想体系也与任何一个对象都相符合,根据这些体验,任何一个对象,以及属于这个事物的真理,对于认识者来说就被给予了。

"②其真理的客观性在早期胡塞尔逻辑研究时期反映论的性质更多一点,在观念领域内的合规律性被胡塞尔加以强调。

3. 从真理的绝对性上论述,"一个东西如果真的是真理便绝对'自在的'为真理;真理总是同一的一个,无论它是被非人、被天使还是被上帝判断所把握。

如果我们没有受到相对主义的迷惑,那么我们所说的逻辑规律就是指在这种相对于种族、个体和体验的实在多样性而言的观念统一性中的真理。

"③在胡塞尔论述中着重批判种类相对主义、逻辑上的真假词义、种类构造上和一般人类学构造上的错误认识从而揭示了:真理的相对性意味着,我们称之为真理的东西依赖于人这个种类的构造以及依赖于支配这个构造的规律。

在他看来真理的相对性必然会导致世界存在的相对性,因为世界无非是对象的整体统一,这个统一与所有事实真理的观念系统相符合并且无法与这个系统分开。

4. 从真理的对象性上阐述,"每一个真理自身仍然是它所是,它保留着它的观念存在。

它并不存在于'虚空中的某处',而是一个存在于观念的非时间王国之中的有效统一。

它属于绝对有效之物的领域,我们首先把所有那些我们可以名察到或至少可以合理地猜测到其有效性的东西,纳入这个领域,就是说,这个领域还包括所有那些有效的、但我们尚未认识并且也许永远不会认识的东西。

"④在胡塞尔先验还原的理论中,他认为先验的自我意识或纯粹意识才是哲学的真正对象它才能给予人绝对的真理。

只有排除掉那些暂时的变化不定的东西把握内在的常住不变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真理。

二纵观胡塞尔对真理的相关论述,结合其现象学的观点和哲学分析方法我们能进一步把握他真理观的特征和存在的不足。

(一)胡塞尔真理观的特征有:1.真理的对象性有新的转变。

在胡塞尔的真理观中,真理所指对象是纯粹逻辑、统一性的规律和先验还原后的观念,将真理所指对象引向人们认识的内部。

当休谟的唯心主义向人们的传统观念提出诘难时,西方的哲学家们就将关注点开始相人类自己的内部认识上转换,康德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其先验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提出人类的主观认识没有使自己达到客观彼岸性的可能,之后经费希特,谢林等心理主义凸显。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实证主义又开启的休谟新经验主义的道路,后经马赫主义发展,但实证主义的缺点又被之后的心理主义倾向的新康德主义抛弃。

新康德主义的代表朗格从生理心理学试验的出的结果出发重读康德的经典,但他放弃了康德的物自体理论成了唯心主义的代言人。

心里主义在胡塞尔所处的时期开始盛行,其理论对于真理的研究也以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为主,只注重内心经验的分析使逻辑理论包裹着心理现象理论,连抽象的数学的真实指导意义也遭到抛弃。

胡塞尔在维也纳时期受其恩师布伦塔诺的影响决定建立严肃严格的哲学体系,但他觉得这样的心里主义体系存在着很多的非严格意义上的"超越",从《逻辑研究》到之后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以现象学为基本观点他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真理观方面实现了真理的对象转变,着重分析了意向性观念是对象客体化的过程从而在观念的深层喊出反对心理主义,人类主义等那些将客观逻辑和心理主义分析相杂糅的现象。

他认为真理是绝对的统一的,都是面向内部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并不是心理主义所发现的"合某种规律"或是人类的架构,而是逻辑的、先验还原后的"先验哲学"和"现象学心理学"的统一构造。

2.强调真理的绝对性。

胡塞尔认为作为真正的哲学上追求的真理观其目的在于超越一切相对性的绝对终极的有效真理,即反对反映论的真理符合论、反对实证主义、反对实在论以及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

在他看来自然主义和历史主义围绕着世界观而相互战斗,但两者在不同的阵线都把观念错误地解释为事实,并把整个实在性、整个生活都转变为"事实"的一种不可理解的无观念的紊乱。

迷信事实是它们两者所共同的。

这些都是认识基础上的超越,对它们来说被认识的对象中任何未被实项地包含的东西都是神秘的称问题的,是没有根据的休谟所说的联想的道路。

⑤真理的绝对性的基础是它的统一性,真理的反映是真理的运动,是真理对象的客体化过程,是人们根据纯粹逻辑观念在先验哲学和现象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构造。

真理的前提必须是确定的逻辑标准,确切的逻辑基础才能保证其构造过程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人们在把握真理时前提是不容质疑的。

真理的绝对性还表现在真理在构造过程中的确定性。

现象学的方法在把握构造真理上采用的"悬置"法排除一切不确定的超越,胡塞尔批判心理主义、相对主义和人类主义,因为这些在构造真理的过程中会使对象性的过程变得复杂,"超越"层出。

他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中指出真理在观念领域传统的考察方法是存在错误的,"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自我证明中可以理解心理主义的最深的根本固有意义上的错误--即作为先验心里主义的,作为破坏哲学之纯粹意义的错误,这种错误企图使哲学建立于人类学或心理学,人的或人类心灵生命的实证科学之上。

如果我们研究之后被当作先天科学的纯粹内在心理学仍被建立起来的话,这种错误就毫未获得纠正。

于是它就仍然是一种实证科学,并只能成为'实证的'或'独断论的'科学,决不能未哲学奠定基础。

"3.在对真理认识的基础上对心理主义的反思。

在胡塞尔《逻辑研究》之前,当时主流哲学家提出的真理观都倾向心里主义,在心理学与逻辑上造成了混乱。

胡塞尔指出"在开端上任何认识都不能不假思索地被当所已确定的的认识......现在我指出笛卡尔的怀疑考察和绝对被给予性的领域下被把握的。

现在还应当进一步指出,这种认识的内在使它能够作为认识批判的第一出发点;此外,它借助这种内在摆脱那种神秘性,这种神秘性是产生所有怀疑主义窘境的根源;最后,内在是所有认识论的认识必不可少的特征,不仅仅是在开端上,而且任何时候向超越的领域的借贷,换言之,即任何把认识论建立在心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做法都是一种悖谬。

"⑥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主要是在逻辑学领域进行的。

他认为纯粹逻辑所研究的对象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观念和普遍的本质联系,与实在的心理过程无关。

因此,逻辑规则只与观念的内容发生关系,逻辑不可能到心理活动中去寻找自己的基础。

逻辑活动本身具有心理活动的基础,但其具体内容则是观念法则之间的关系,是逻辑关系而不是心理学中的事实关系。

这些关系不应针对它们的心理思想活动而发生改变。

逻辑真理的自明性是关于思想必然性的一种特殊的内在感觉,即被判断对象是自己把它自己"给予"作为判断者的我们的。

判断对象的"自我给予"是我们进行判断的前提。

故而,首先有判断对象,"自明"即它的"自我显现",然后才有我们心理的"自明性"感受。

心理主义在上述问题上都持错误观点,原因在于没有严格区分"实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因而无法搞清观念之间的规律和经验事实之间的规律的不同,更不清楚心理学的有效性同逻辑学的普遍有效性在性质上的不同。

错误地把不确定的心理学作为逻辑学的基础。

胡塞尔对心理主义批判的结论是"整个心理学作为一门事实科学,是不适合为建立规范纯粹逻辑学、纯粹价值论和实践学科有关的纯粹原则的那些哲学学科奠定基础的。

" 进而言之,一切经验事实学科也都和心理学一样,不适合承担上述使命。

在《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中胡塞尔提出心理的东西并不构成本身的一个世界;它是作为一个自我(ego),或者对于一个自我的经验被给予的,这种东西是与一种特定的、被叫作身体的物理事物联结在一起表明自己的。

心理学的任务是在自然的心理体系中科学的探究这种心理要素,从而一一种客观有效的方式规定它,发现它发展与变化、出现与消灭的定律,我们要坚持一点,"每一个心理学判断都包含对心理自然的是存假定,不管这种假定是否明显。

"⑦胡塞尔哲学的基本道路也在批判中得以确立---哲学和逻辑学一样,研究的是纯粹的观念之物及其相互关系,是纯粹观念学科而非经验事实学科。

这样使得胡塞尔在进一步对真理的研究中对心理主义彻底地反思在逻辑上首先把求确定性投向人们认识的观念领域的现象学还原和先验还原。

4.采用"考古式"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胡塞尔认为要追求绝对真理,就必须改变以前所有的思想方法,改而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

他指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和"社会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各种看法统统都"悬置"起来。

他又借助数学上的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为"加括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