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胡塞尔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

论胡塞尔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

2010年5月第27卷第3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unnan Na tio na lities Un i versity (Social Sc i ences)Vol 127,No 12M ay .2010=收稿日期>2009-12-23=作者简介>11卢云昆(1955-),男,5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6主编,编审。

21朱松峰(1976-),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哲学博士。

论胡塞尔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卢云昆1,朱松峰2(11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2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60)摘 要:胡塞尔在以下的三个方面对早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为早期海德格尔显示了一种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的可能性;其次,为早期海德格尔前理论地探讨/存在0问题指出了方向;另外,为早期海德格尔显明了一种/流动的存在0和言说它的方式。

然而,1927年5存在与时间6的问世,却从根本上表征着海德格尔的思想与胡塞尔的思想已经开始分道扬镳。

对于这一颇具震撼力的/哲学事件0,西方学界当时的大多数看法是海德格尔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哲学革命0,在我国的/海学研究0领域,很多学者也大致持有同样的观点,故而胡塞尔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影响变得晦暗不明了。

应该重提和重视胡塞尔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重要影响,以期明晓一种学术思想的/知识谱系0是如何相互关联而又各自保留其/自足性0的。

关键词:前理论的;存在;流动;表述;形式指引/形式显示=中图分类号>B16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 (2010)03-0093-05海德格尔于1909年就开始研读胡塞尔的5逻辑研究6,并期望能借此推进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因此,其博士论文和教职论文中也都明显带有现象学的痕迹。

在1915年写的一份个人简历中,海德格尔回忆说:/胡塞尔的5逻辑研究6对我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0[1]1916年,胡塞尔来到弗莱堡大学,两人开始了真正的思想交流。

在192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中,海德格尔坦承了这种交流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在我的研究道路上,/胡塞尔为我开了眼界0[2]。

可见,胡塞尔对1924年以前的早期海德格尔的影响是显然的、深刻的。

但是,由于对早期海德格尔这段时期思想的不甚了解与重视,国内学者对此的论述与研究的成果也不算多。

因此,很多事关重大的问题均被有意无意地/遮蔽0了,故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某些问题的清理,尽可能地将胡塞尔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彰显出来。

并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作为一种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的可能性根据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意向性作为意识活动的基本特征,意味着/意指-被意指0的结构内在地蕴含在所有的意识活动之中。

在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我们根本就不会意识到其中有一个作为意向关系之中心点的自我,亦即/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有关行为之中0[3]。

而只有在对这些活动和行为的过后反思中,我们才会关注到一个作为主体的纯粹自我、一个作为我之对象的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对立。

进而,胡塞尔自然态度的世界理论又重申,每个人首先都朴素地生活在世界之中,从事着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个进行着理论观察的人;而世界也并非是一个/纯事物0的客体对象,且是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充满了意义的世界。

/意识不只是一般体验,而不如说是有意义的-体验.。

0[4]并且,这意义不是我们后来赋予纯事物的,而是它们本来就有的,所以我们一上手就把它们经验为有意义的存在者。

换言之,这是一个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它/先于一切理论0(vor a ller /Theo 2rie 0),并/对理论保持严格的距离0[4]。

由此,一切命题和判断无非都是以理论反思的方式,对自然态度及其世界进行扭变的结果。

而且,胡塞尔也认识到,这种理论反思的活动只不过是追求着、活动着的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已,情感和意志活动也有其自身的价值。

而在早期海德格尔看来,/实际生活经验0具有/自足性0、/不触目性0、/意蕴性0的特征。

这些特征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与生活自身之间没有绝对的距离,内与外的区分在这里毫无意)93)义。

/为了实现其天生的倾向,生活合乎结构地不需要走出自身(从自身扭转而出)。

0[5]所以,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并不是客观的对象,也不需要被从外面添加价值的纯粹事物,而是意蕴(Bedeut2 sa mkeit)。

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我们向来/总是实际地沉浸于意蕴性之中0[5],意蕴的东西是直接地一下子给予我们的,并没有经过客体化的反思过程。

因而,我们恰恰没有一同明确地经验到体验的方式自身,而是对之表现出一种漠然。

只有在理论性的反思中,一个理论自我和客体对象的存在才是可能的。

而科学就是对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进行扭变的结果。

海德格尔的这些思想显然受到了胡塞尔的影响。

而且,早期海德格尔划分三重意义的思想,也来自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理论。

其中,/关联意义0(Bez ugssi n n)相当于胡塞尔的/意向性关系0,/实行意义0(Vollz ugssi n n)相当于胡塞尔的/意向活动0,而/内容意义0(G eha ltssinn)则相当于胡塞尔的/意向对象0。

在5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6一文中,海德格尔自己就提到,/任何现象的完满意义都包含如下的意向特征:意向关联、意向内容、意向实行0。

[6]海德格尔所谓的/实际生活经验0就是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性改造。

再者,根据胡塞尔,/无论我们在经验中走得有多远,无论我们对此事物的现实知觉延续了多久,原则上仍然存在着一个确定的不确定性的视域0。

[7]所以,所有的意向性活动都带有一个周围背景,即边缘域或晕圈,也就是说,只要它是边缘域,那么它就是没有也不可能被理性反思所明确关注到的领域,于是,被意向的对象只能一个接一个或一群接一群地从中显出而又退隐。

这种边缘域是永远存在的,是不可能被彻底看透的,它就像一个无底的深渊,永远都有被进一步充实的可能性。

并且,这些可能性不是空泛的,而是有其自身之动机的(moti v ierte),亦即它总是指示着(hinaus we is2 ende)一个共在的脉络。

因而,边缘域中的意向活动自有其自身的倾向,也就是说,它总是对边缘域中的可能对象具有先行的把握。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向来就与之有一种熟悉性(Bekannthe it),这种熟悉性乃是围绕着我们的最大的边缘域)))我们的周围世界。

海德格尔则认为,/实际生活经验0具有自身的动机和倾向,具有/境域性0、/世界性0、/不触目性0、/浮雕性0(Re liefcharak ter)等特征。

在1919年的战争亟须时期讲座中,他就已提出了不同于理论性的发问体验的/周围世界体验0,并指出,后者是在背景中进行的。

在该讲座结束时,他将之称为/体验的境域0。

在1921/22年冬季学期的讲座中,他进一步说到:/境域自身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0[8]基于这一思考,他只能如此强调:/境域0涉及的不是理论地被观察的过程,而是使对生活世界的遭遇可能的情绪维度;理论的东西和态度则是对这境域的抽空与消解。

在境域性的体验中,生活体验的脉络具有/推动着的倾向0和/有倾向的动机0[9],但这倾向和动机是隐退的,是不明确地被给予的,我们没有对它们进行关注和观察。

而所谓的/周围世界0以及/公共世界0都属于这一境域。

我们向来都操劳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境域之中, /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世界0[5],/生活0和/世界0并不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客体。

而且,这充满了意蕴的世界,总是具有虽还未被明确意识到但却永远敞开着的、总在不断地变化的诸多期待视域。

所以,生活在世界中的我们总是对意蕴有着先行的理解,/每一个人自身都携带着可理解性和直接可通达性的基因0[5],从而与世界处于一种/亲熟状态0之中。

根据这种理解,生活不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世界中显明着自身,并且这种显明的中心总是在变化着,它的动机和倾向,及其显现方式,在三重世界中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遮掩、缠结和渗透。

海德格尔对/实际生活经验0的这些特征的阐述与胡塞尔的上述思想之间显然有着诸多的一致之处。

综上所述,我们从海德格尔在/实际生活经验0的/动机和倾向0特征,/自足性0、/不触目性0、/世界性0、/意蕴性0、/境域性0、/浮雕性0等特征中,都能够清楚地看到胡塞尔思想的影子。

所以说,虽然海德格尔一再地批判胡塞尔所持的理论立场,虽然胡塞尔自己只是把现实的意识行为和自然态度的世界看作是需要被还原掉的东西,虽然胡塞尔所谓的体验生活世界只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但从他讨论/前,,0问题的发生现象学当中,从他对素朴自然态度/先于一切理论0的纯粹描述和对理论保持严格距离的要求中,海德格尔仍然发现,一个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胡塞尔所提供的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域性思维,对海德格尔的影响也是根本性的。

)94)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二、如何前理论地探讨/存在0的问题海德格尔是带着对存在问题的困惑踏上其哲学道路的。

在1912-1915年对实在问题和范畴意义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胡塞尔就让他清楚地看到:/存在0既不是处在对象之中的东西,也不是对象的一个部分;不是质性或强度,也不是形态,不是内部的一般形式,不是一种构造标记。

简而言之,/存在0并不是具体的存在者,也不是普遍的抽象概念,更不是意识的、心理的、主观的东西。

不过,这似乎给海德格尔带来了某种/更加严重0的困惑,亦即我们如何才能够把握到这个不同于存在者的、什么也不是的、近乎无的/存在0呢?对此,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理论为他指明了方向。

根据胡塞尔的理论,一方面,在个体感性直观中,在对判断的反思和判断的实项成分中,/存在0是无法被把握到的,它只能在范畴直观中被充实,或者说,在范畴直观中显出自身。

另一方面,范畴直观必然要以个体的感性直观为基础,因为后者中已经有了前者,它们是一同在场的。

也就是说,感性直观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形式的,直观的/充实随时都包含在一个具有范畴形式的感性之中0[3]。

也正因为如此,范畴直观才是可能的。

海德格尔由此获得的启示是:相对于意识和被意识到的普遍范畴来说,范畴直观作为一个使本质得以显现的过程,是更为根本的东西,即不同于存在者的存在;必然存在着不同于传统种属概念的、奠基于直观的、前理论的范畴,它们可以如其自身地把握到/存在0,而且这种范畴只能到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展开状态,即/实际生活经验0对/存在0的先行理解中去寻找。

后来,海德格尔也承认5逻辑研究6的/第六研究0,尤其是其中强调的感性直观和范畴直观之间的区别,对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0]。

以上这些启示应该是这些所谓的/影响0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