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课程练习

组织行为学课程练习

课程编号:1061015《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标准学时:48 学分:3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学科基础类必修课;要求牢固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预测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现象和原因,从而期望提高沟通的效果以及工作效率。

二、考试方法:闭卷三、试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五、不同性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占考分30%、分析和计算占考分25%、综合应用占考分45%。

六、成绩评定方式:考勤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10%,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20%,期末考试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 7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本章重点]一、组织行为核心概念(一)组织的含义与特点(二)行为的含义(三)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类型二、组织行为研究(一)研究历史(二)研究方法(三)相关学科(四)发展趋势第二章个性与行为[本章重点]第一节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一、个性的概念二、个性理论三、个性理论的应用第二节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一、气质差异与应用(一)气质的概念(二)气质差异(三)气质差异的应用二、能力差异与应用(一)能力的概念(二)能力差异(三)能力差异的应用三、性格差异与应用(一)性格的概念(二)性格差异(三)性格差异的应用第三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本章重点]第一节价值观与态度一、价值观(一)价值观的概念(二)价值观的分类二、态度与行为(一)态度的概念(二)态度的功能(三)态度与行为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理论与应用(二)态度改变的方法四、态度测量的方法(一)量表法(二)访谈法(三)行为观察法第二节工作满意与组织承诺一、工作满意(一)工作满意的概念(二)工作满意的维度(三)工作满意与工作行为1.工作绩效2.流动3.缺勤与迟到4.组织承诺第四章社会知觉[本章重点]一、知觉的概念及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一)知觉的概念1. 社会知觉2. 个人知觉(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 主观因素2. 客观因素二、知觉的组织过程(一)连续性(二)接近性(三)相似性(四)封闭性三、知觉偏差(一)常见的知觉偏差(二)印象管理策略四、管理者知觉与管理方式第五章激励[本章重点]一、激励的概念二、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3、麦克莱兰的激励需要理论三、过程型激励理论概述1、期望理论2、目标设置理论3、公平理论四、强化型激励理论概述1、强化的几种主要形式2、强化的类型3、运用强化理论的原则五、综合型激励理论概述1、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2、罗宾斯的综合激励模式六、激励理论的应用1、激励的一般原则2、激励理论的应用﹒权益层激励﹒经营层激励﹒操作层激励﹒激励方法的多样化第六章群体行为基础[本章重点]第一节群体概念与内涵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一)群体的概念与作用(二)群体的类型二、群体的发展阶段第二节群体动力一、群体的规模二、群体的结构三、群体的目标四、群体的领导有效的群体领导人五、群体规范(一)规范的概念(二)规范的形成(三)群体规范的维度(四)群体规范的功能六、群体压力七、群体的内聚力(一)群体内聚力的概念(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三)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四)群体内聚力的测量八、外部环境九、社会影响第七章团队建设[本章重点]一、团队的概念(一)团队的概念(二)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三)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四)团队的类型二、团队的创建(一)准备工作(二)创造条件(三)形成团队(四)提供持续支持三、塑造高绩效的团队(一)高绩效团队的特征(二)高绩效团队的管理对策第八章群体沟通[本章重点]一、沟通原理(一)沟通步骤(二)沟通障碍(三)促进沟通的途径二、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一般问题(一)人际关系的内容(二)人际关系的类型(三)人际关系的特点和功能(四)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五)影响人际关系因素三、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一)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二)人际关系发展的动力四、人际交往的原则(一)平等原则(二)互利原则(三)信用原则(四)相容原则五、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二)根据相互作用分析改善人际交往第九章领导及领导行为[本章重点]一、领导理论(一)领导的含义与作用(二)主要领导理论二、有效的团队领导方式三、领导类型(一)转变型领导(二)战略型领导第十章权力与冲突[本章重点]一、权力(一)个人权力及其来源(二)组织中各层次人员的权力来源(三)授权1. 授权的含义与原因2. 授权的过程3. 授权的原则二、冲突(一)冲突的含义与作用1. 冲突和竞争2. 冲突观念的转变(二)冲突的类型1. 人际冲突原因与解决方式2. 群际冲突原因与影响因素3. 组织间冲突(三)冲突的过程(四)冲突的管理1. 协商2. 调解3. 仲裁4. 激发合作第十一章组织文化[本章重点]一、组织文化的含义1、文化概念2、组织文化的定义二、组织文化的结构1、表层文化、又叫实体文化2、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

3、深层文化,或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三、组织文化的类型四、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1、组织环境2、企业价值观3、英雄人物4、典礼或仪式5、文化网络五、组织文化的作用1、组织文化的积极作规范作用分界线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稳定作用人本作用2、组织文化的消极作用组织变革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多元化的障碍六、组织文化的塑造1、加强企业家的培养2、改善组织内部环境3、提高组织产品文化内涵4、培育优良的组织精神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发展[本章重点]第一节组织变革一、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一)组织变革的动力(二)组织变革的阻力(三)应对组织变革阻力二、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一)卢因变革模式(二)行动调查模式(三)变革模式的应用三、管理变革(一)激励变革(二)创造愿景(三)形成政治支持(四)管理变革过程(五)维持变革动力第二节组织学习一、组织学习的概念与形式二、促进组织学习(一)组织学习机制1. 组织培训2. 内部交流3. 外部咨询4. 行业学习5. 客户学习(二)促进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三、学习型组织(一)学习型组织的含义与特征(二)学习型组织一、组织行为学导论名词:组织行为学,就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专门研究各类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简答:1、组织行为学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运用有关知识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其目的在于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

或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研究,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2.有助于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绩效•3.有助于改善组织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3、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改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2.改善人际技能•3.管理劳动力多元化•4.回应全球化•5.授权•6.激发革新和变革•7.处理“临时性”•8.员工忠诚性减弱•9.改善道德行为论述:1、.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①案例研究法。

②观察法。

观察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以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第二,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③调查法。

具体有三种:面谈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④心理测验法(或测验法)。

⑤实验法。

具体有三种: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和准实验法。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组织行为学认为:人是组织的主体,在现代化的管理之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要实行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第二,科技要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越要重视提高人的素质,越要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比重。

第三,越是高级的脑力劳动者,越需要实现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能主要靠监督。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一,组织行为学主张,把组织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结合起来。

第二,能否选择出合适的群体领导,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群体的领导正确,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会高,群体的绩效才可能好。

(4)有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我国的企业改革的启示如下:第一,要根据我国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或劳务性质、人员素质的不同,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

第二,同一个企业的环境、技术、产品或劳务、人员素质,在不同的时期情况下,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二、个性与行为名词:1、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气质的概念:指个人行为的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

3、性格的概念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简答:1、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个性是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离开了社会,个性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差异性: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3、相对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偶尔出现的某种心理特征不叫个性。

•4、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并表现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

5、倾向性: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表现为对事物有不同的态度、体验与特定的行为模式。

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自然的、遗传性因素•2、后天社会化因素: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以及教育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3、社会实践:个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4、组织环境因素3、性格的特点:(1)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伴随着世界观的确立而形成的。

(2)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高层次的心里成分相联系,所以它在个性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3)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有好坏之分,始终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论述:1、气质在管理中的作用1、气质无好坏优劣之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