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作者:嵩明县第一中学:吴学伟解析几何是历年数学高考舞台上必唱“主角”之一。
近年来命题人往往以解析几何的传统内容为载体,融合向量等其它相关知识,设计出与轨迹问题的交汇与整合、向量与二次曲线方程问题的交汇与整合、向量与有关证明或范围问题的交汇与整合。
一、向量基础知识(1)、向量的数量积定义:||||cos a b a b θ= (2)、向量夹角公式:a 与b 的夹角为θ,则cos ||||a ba b θ=(3)、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存在惟一的R λ∈,使b a λ=。
(4)、两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向量11(,)a x y =,22(,)b x y =平行⇔12210x y x y -= (5)、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向量a b ⊥0a b ⇔=⇔12120x x y y += (6)、向量不等式:||||||a b a b +≥+,||||||a b a b ≥(7)、向量的坐标运算:向量11(,)a x y =,22(,)b x y =,则a b =1212x x y y + 二、向量的应用1、利用向量证明等式材料一:已知α、β是任意角,求证: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证明:在单位圆上,以x 轴为始边作角α,终边交单位圆于A ,以x 轴为始边作角β,终边交单位圆于B ,有(cos ,sin ),(cos ,sin )OA OB ααββ==,所以有:cos cos sin sin OA OB αβαβ=+又||||cos cos()OA OB OA OB AOB αβ=∠=- 即cos()αβ-cos cos sin sin αβαβ=+点评:对于某些恒等式证明,形式中含有cos()αβ-或符合向量的坐标运算形式,可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定义和向量坐标运算来证明。
2、利用向量证明不等式材料二:,,,,,m n a b c d b d ncm n≤+ 证明:设(,),(,)b d h ma nc k m n== ∴||,||b d h ma nc k m n=+=+由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可得:h k ab =+又因为||||||h k h k ≤,b dm n≤+成立。
点评:当求解问题(式子)中含有乘积或乘方时,可巧妙地利用向量数量积坐标表达式:a b =1212x x y y +,||||||a b a b ≥,构造向量解之。
3、利用向量求值材料三:已知3cos cos cos()2αβαβ+-+=,求锐角,αβ。
解析:由条件得3(1cos )cos sin sin cos 2βααββ-+=- 设(1cos ,sin )m ββ=-,(cos ,sin )n αα=,则3cos 2m n β=-,||(1m =-=||1n =, 由||||m n m n ≤,得3cos 2β-≤,即21(cos )02β-≤,则1cos 2β=,即3πβ=,同理3πα=(因为α、β为锐角)点评:对于求值问题,巧妙地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构造等量关系求值。
变式:已知A、B、C的坐标分别为(3,0)A 、(0,3)B ,(cos ,sin )C αα,3(,)22ππα∈。
(1)、若||||AC BC =,求角α的值;(2)、若1AC BC =-,求22sin sin 21tan ααα++的值。
解析:(1)(cos 3,sin )AC αα=-,(cos ,sin 3)BCαα=- ∴||(cos AC == ||cosBC α=+=由||||AC BC =得sin cos αα=,又3(,)22ππα∈,∴54πα=(2)、由1AC BC =-得(cos 3)cos sin (sin 3)1αααα-+-=-∴2sin cos 3αα+=……………………………………(1)又22sin sin 21tan ααα++=22sin 2sin cos 2sin cos sin 1cos ααααααα+=+由(1)式两边平方得412sin cos 9αα+=∴52sin cos 9αα=-,∴22sin sin 21tan ααα+=+59- 4、利用向量求函数值域 15y ++-=,求x y +的最小值。
解析:构造向量(m x =+,(1,1)n = 由||||m n m n ≤2)2≥,∴272x y +≥=时,x y +有最小值272变式:设x的最小值。
解析:2222(1)x x x -=-=故可设(1,1)a x =-,(5,3)b x =-∴||42a b +=,=||||42a b +≥ 当1153x x -=-,即2x =时等号成立。
所以当2x=时,点评:巧妙构造向量,可以解决条件最值问题,特别是某些含有乘方之和或乘积之和式子的条件最值问题,用向量证明更有独特之处。
5、利用向量解决析几何问题材料六:过点(2,0)M -,作直线l 交双曲线221x y -=于A 、B 不同两点,已知OP OA OB =+。
(1)、求点P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2)、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使||||?OP AB =若存在,求出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1)、设直线l 的方程为(2)y k x =+,代入221x y -=得2222(1)4410k x k x k ----=,当1k ≠±时,设11(,)A x y ,22(,)B x y ,则212241k x x k +=-,2122411k x x k +=-212122244(2)(2)411k k ky y k x k x k k k+=+++=+=-- 设(,)P x y ,由OP OA OB =+,则212122244(,)(,)(,)11k kx y x x y y k k =++=--∴224141k x k ky k ⎧=⎪⎪-⎨⎪=⎪-⎩,解之得x k y = (0)k ≠ 再将x k y =代入241k y k =-得22(2)4x y +-=……………………(1) 当0k =时,满足(1)式;当斜率不存在是,易知(4,0)P -满足(1)式,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2(2)4x y +-=,其轨迹为双曲线;当1k =±时,l 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不满足题意。
(2)||||OP AB =,所以平行四边形OAPB 为矩形,OAPB 为矩形的充要条件是0OA OB =,即12120x x y y +=。
当k 不存在时,A 、B 坐标分别为(-,(2,-,不满足上式。
又212121212(2)()x x y y x x k x x +=+++2222222(1)(41)244011k k k k k k k ++=-+=-- 化简得:22101k k +=-,此方程无实数解,故不存直线l 使OAPB 为矩形。
点评:平面向量和平面解析几何是新老教材的结合点,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查的热点,解此类题应注重从向量积的定义和向量的加减法的运算入手,还应该尽量联系向量与解析几何的共同点,综合运用解析几何知识和技巧,使问题有效解决。
变式:已知双曲线C:22221x y a b-=(0,0)a b >>,B是右顶点,F是右焦点,点A在x 轴正半轴上,且满足||OA 、||OB 、||OF 成等比数列,过F作双曲线C在第一象限的渐近线的垂线l ,垂足为P,如图所示。
(1) 求证:PA OP PA FP =;(2) 若l 与双曲线C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点D、E,求双曲线C的离心率e 的范围。
解析:(1)直线l 的方程为:()a y x c c =--,由()a y x c bb y x a ⎧=--⎪⎪⎨⎪=⎪⎩解得2(,)a ab Pc c||OA 、||OB 、||OF 成等比数列,∴2(,0)a A c,故PA x ⊥轴,如图所示。
从而0PA OP PA FP PA OF -== ∴PA OP PA FP =(2)、由222222()a y x c bb x a y a b ⎧=--⎪⎨⎪-=⎩∴得4222222()a b x x c a b b --=, 即4442222222()()0a a a b x cx x c b b b-+--=4222212422()0a c a b b x x a b b-+=<-,∴44b a >,即22b a >,222c a a ->⇒22e e >⇒> 点评:本题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二次曲线、等比数列等知识的交汇与整合,近几年的高考解析几何题中,多次考到了证明题或范围问题,因而在复习中对这类题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随着复习的继续与深入,我们还可以看到平面向量与概率、导数、复数等知识的交汇与整合,为命题者施展了优化创新试题的陈地,也为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开辟了新的视角。
注:解析几何与向量综合时可能出现的向量内容:(1) 给出直线的方向向量()k u ,1= 或()n m u ,=,要会求出直线的斜率; (2)给出OB OA +与AB 相交,等于已知OB OA +过AB 的中点;(3)给出0=+PN PM ,等于已知P 是MN 的中点;(4)给出()BQ BP AQ AP +=+λ,等于已知Q P ,与AB 的中点三点共线;(5) 给出以下情形之一:①AC AB //;②存在实数,AB AC λλ=使;③若存在实数,,1,OC OA OB αβαβαβ+==+且使,等于已知C B A ,,三点共线.(6) 给出λλ++=1OBOA OP ,等于已知P 是AB 的定比分点,λ为定比,即PB AP λ=(7) 给出0=⋅MB MA ,等于已知MB MA ⊥,即AMB ∠是直角,给出0<=⋅m MB MA ,等于已知AMB ∠是钝角, 给出0>=⋅m MB MA ,等于已知AMB∠是锐角。
(8)给出MP =⎪⎫ ⎛+λ,等于已知MP 是AMB ∠的平分线/(9)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给出0)()(=-⋅+AD AB AD AB ,等于已知ABCD 是菱形;(10)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给出||||AB AD AB AD +=-,等于已知ABCD 是矩形; (11)在ABC ∆中,给出222OC OB OA ==,等于已知O 是ABC ∆的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12) 在ABC ∆中,给出0=++OC OB OA ,等于已知O 是ABC ∆的重心(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13)在ABC ∆中,给出OA OC OC OB OB OA ⋅=⋅=⋅,等于已知O 是ABC ∆的垂心(三角形的垂心是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 (14)在ABC ∆中,给出+=OA OP()||||AB ACAB AC λ+)(+∈R λ等于已知AP 通过ABC ∆的内心;(15)在ABC ∆中,给出,0=⋅+⋅+⋅OC c OB b OA a 等于已知O 是ABC ∆的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16) 在ABC ∆中,给出()12AD AB AC =+,等于已知AD 是ABC ∆中BC 边的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