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完整优秀课件
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完整优秀课件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长毛象、琥珀等化石的事例,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
丰富的记录”。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 究 第㉘段: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 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 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 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 “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 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把刮风沙比喻成砂轮的转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破坏作用
之大。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第⑫段: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
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 一些石头。
•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
14
自由读22-29段,思考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二: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第四季冰河时期来临
红色岩
海洋宽广
石炭纪
黑色岩
气候炎热 寒武纪 气候寒冷 光滑的擦痕
高大树木化石
长毛象化石 三叶虫化石
冰河经过
温暖潮湿 天气寒冷
15
课 文 齐读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重大意义。 精讲
16
板书
说明顺序
值观
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素养)
2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 安岳县,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学习,参加工作后作者致力于科普写 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 多,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
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
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
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变成确定的意思,与事实不符。
•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合 作 探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探究
第㉕段: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
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 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这些副词“常常”“非常”“很可能”可以删去吗?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
造成了许多煤矿。 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 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第⑩段: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
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第⑲段: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
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将岩层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进而强调了岩
层的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高士其《时间伯伯》
• 运用引用材料的说明方法。 •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
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合作 探究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另外,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 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例如:不管是海枯石烂,还是转瞬即逝,只要细心去感 受,眼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意思相近的成语有“矢志不移”、“地老天荒”。
5
思路点拨:说明文四要素
说明对象
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6
整体 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感知
说明对象: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事理说明文
7
整 体 找出文中独立成段的单句,它们分别承启了哪些内容? 感知
设计
(1-4段)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
时 间 的
从现象到本质 (5-29段)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 的逻辑顺序
脚
印 (30-31段)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
17
合作 探究
说明方法
18
合作 探究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⑭段: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 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 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承上—从砾岩的成分中看出地壳的运动。)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岩石中记录着古代 生物的状况,启下化石的作用。)
9
整体 感知
贴小 标题
(1~4) (5~21) (22~29)
(30~31)
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岩石带我们寻宝藏 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0
课 文 自由阅读1-4段,回答问题。 精讲
2020.3.13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 Nhomakorabea科书第二单元
8 时间的脚印
教师:付芳芳 学校:天津市第九中学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字词,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明 确本文的说明方法。(重点)
过程与方法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品
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
风 破雨坏岩石之生 海水物因素
阳光
水 的岩和酸石条空类新件气生中的 冰河
岩霜 水石雪流时如间何记录
海水
破水坏和岩空石的气 生 地中物 下的因 生酸素 物:类
地 人地面面生生物物
沉积
风 水流
地下生物 岩阳石记光录时
间的方式一:
岩石新岩生层顺序岩不石变的厚度
的条件:
和岩层的生
重压冰河
胶结
成了顺时霜序间雪记的下踪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岩石是大自然中记录时间的重要一种方式, 引出下文,岩石被自然界各种因素改变。)
(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8
整体 感知
找出文中过渡段(过渡句),它们分别承启了哪些内容?
(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启下第二种方式,岩石保存历史痕迹。)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了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泥沙“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泥沙沉淀的后 果。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 究 第㉖段: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 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 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 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 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合作 探究
说明文语言
一、准确、严谨、精炼 二、生动、形象
33
合作 探究
探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⑲段: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能不能把“根据计算”、“大约”删去?
• 不能删去。 • “大约”“根据计算”表示限制,去掉以后,“3000~10000年的时间,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的事例,说明铜壶滴漏用水滴记录时
间,为下文引导人们思考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作铺垫。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 究 第⑱段: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 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 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钟表、日历等事例,说明人们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有很多,意在
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
的方法。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 究 第④段: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 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 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 起来。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 不好。 • “躺”字将岩石拟人化,写出岩石隐藏在山野和地壳深处的情形,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静止、沉睡的状态。
合作 探究
探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⑨段: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
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 吹着它,雨打着它……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第⑲段: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
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 不能删去。 • “常常”表示不同的石头颜色说明地球变化的概率很高,但不是百分
之百;“非常”表示炎热的程度很大;“有可能”表现推测和不确定, 去掉以后,变成了绝对性,与客观事实不符。 • 这些不可忽视的副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合作 探究
探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③段: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 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第⑲段: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 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举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的事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